蘭心
他們仿佛是一對相撲運動員,一看到彼此就立刻撲上去開戰(zhàn)。
語言成了戰(zhàn)斗號角,連一句平常話都能被對方理解為懟人、找茬……
丈夫:她的無理取鬧,讓我越來越害怕回家
口述人:林有強
戀愛時,我可以拋下全世界的人,只和宜君說話?,F(xiàn)在,我可以和任何人心平氣和地說話,唯獨面對她時做不到。
剛結(jié)婚時,我們也偶有摩擦,那時候還覺得是生活調(diào)劑。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能吵到面紅耳赤、大腦缺氧,甚至站在凳子上互相對罵。難道,吵架會上癮嗎?
多數(shù)時候是宜君挑起爭端,用她獨特的懟人反問句開始日常爭吵。比如,我隨口問一句:“我新買的耳機你收拾到哪兒了?”她就會說:“你買的東西自己不收拾,拆完包裝隨便扔,還怪我收拾起來嗎?”
我只是想知道耳機的下落,哪里有責(zé)備的意思?“你告訴我在哪兒不就得了嘛?說那么多廢話有什么用!”就這樣,我們又吵起來。有時候,她回話的方式,讓人覺得不反駁幾句都算辜負(fù)她!
而且很多時候,這架吵得沒有任何意義。比如,我問:“家里的存款還有多少?”宜君反問:“你要用錢嗎?”我搖頭,她就說:“不用錢,別瞎打聽!”
這種對話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能發(fā)生,家人聚餐、朋友聚會……任何時候,我都可能招架不住陷入反擊狀態(tài)。最讓人窩火的是,宜君竟然覺得是我沒事找事主動挑起爭端,我真不知道,我們到底是誰說話方式有問題?
工作特別累的時候,我很害怕回家。要是她還找茬,我哪有體力和她吵?現(xiàn)在就算回家,我也盡量不說話,話少了自然爭端少。只是這樣的婚姻還有什么意思?
妻子:我說的話,他從不好好聽
口述人:王宜君
我時常想,這世界上有沒有人是一邊爭吵一邊相愛的呢?至少,我很難在爭吵中感受到愛,我們就快把以前的感情都吵光了。
“你把我東西放哪兒了?”
“家里的錢還有多少?”
“孩子明天上課吧,怎么還不睡?”
或者當(dāng)著親友的面兒,問我:“人家還沒入座,你怎么坐那兒了!”
這樣的話總會引起我的憤怒,因為我覺得他在挑釁、挑剔,他對我越來越不滿,甚至是全盤否定。我試著和他溝通:“我不想和你吵架,你試著改變一下說話方式,好嗎?”結(jié)果,他突然很生氣,沖我大吼:“我說什么了?我什么也沒說!”
他不僅說話有問題,聽別人說話也有問題。他總抱著孩子和他姐視頻,我說:“你不要總抱著孩子視頻,孩子太小,看屏幕對眼睛不好!”我都說得那么直白了,他還是抱著孩子和人視頻。最可氣的是,他和孩子、家人、朋友、同事說話時都好好的,態(tài)度謙和,溝通全無障礙,偏偏把我當(dāng)成出氣筒。
上周末,我提議去吃臭鱖魚,他說:“那東西有啥好吃的,真有人喜歡吃嗎?”我反駁說連朋友的8歲女兒都愛吃,他特別無厘頭地說了一句:“這孩子,將來長大找不到什么好對象,估計要嫁給油膩大叔!”吃臭鱖魚與嫁人之間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嗎?身為法學(xué)本科生,他為了懟我連邏輯都不要了!
可在一些大事上,有強做得還不錯。比如,我弟弟做腦瘤手術(shù),他主動把自費部分都承擔(dān)了,還說:“手術(shù)后,你弟還不知道多久才能工作,他們手里的積蓄就留著應(yīng)急吧?!边@讓我很感動。
以前吵架還是好的,現(xiàn)在他不愛和我說話,我開始擔(dān)心這個婚姻還有救嗎?
解決策略:從關(guān)注內(nèi)容到關(guān)注談話方式
有強和宜君仿佛是一對相撲運動員,一看到彼此就立刻撲上去開戰(zhàn)。在宜君看來,無論丈夫說什么都是在全盤否定自己;在有強看來,妻子的話總是在攻擊。而且,他們都承認(rèn)自己和別人溝通時全無障礙。那么,兩個語言應(yīng)用能力沒有任何問題的人,為何總是曲解伴侶的意思,無法好好說話呢?
做家庭治療的時候,我們咨詢師常常也會關(guān)注夫妻間的語言風(fēng)格,這是所謂的弦外之音。同樣的內(nèi)容,不同人聽到的是不同的音。比如,妻子覺得丈夫在命令自己,這是從語氣中斷定關(guān)系屬性?!澳惆讯鷻C放哪里了?”本是一句中性的話,妻子過度解讀成指責(zé)、命令。
但是,妻子這么解讀一定有她的內(nèi)在邏輯,比如:你都不聽我的話,我為何要聽你的?丈夫理解不了妻子的內(nèi)在邏輯,只能捕捉到外在的憤怒。他覺得妻子沒事找事,故意滋生事端,因此漸漸從情感上疏遠(yuǎn)她。
如果幫助他們一句一句地翻譯彼此的話,告訴有強“妻子不是指責(zé),而是需要關(guān)心”,或者告訴宜君“你有些反應(yīng)過度,其實這句話他沒有惡意”,只是暫時有效,等他們離開咨詢室還會重新爭吵。
而且如宜君所說,有強在大是大非上常常表現(xiàn)得非常好,處理問題的能力很強。然而,因為耳機、座位、臭鱖魚之類的小事,卻能和妻子爭吵不休。顯然,他們并不是因為生活壓力所迫而爭吵,并不需要具體指導(dǎo)。我的首要任務(wù)是幫助他們停下爭吵,學(xué)會好好說話。
通過前兩次咨詢,兩個人達成一個基本共識:很多時候,他們是自己跳入戰(zhàn)斗模式的。伴侶的話就是最好的號角,他們習(xí)慣這樣的互動。改變互動模式,從熟悉的循環(huán)中跳出來,需要找到停戰(zhàn)信號。既然爭吵和引發(fā)爭吵的事件無關(guān),那他們就要分析,談話是從哪句話開始變味的?這是元溝通中的思維觀察技術(shù)。
例如在日常溝通中,有強突然產(chǎn)生一個念頭:妻子又開始攻擊我了。這時候,他就要先停下來感受一下:這個想法是我覺察到的,還是她真的在攻擊我?
為了區(qū)分自己的感受和伴侶的真實意圖,有強可以問一下妻子:“我感覺到你的怒氣,是我多想了還是你真的很生氣?”如果沒有核實的過程,他們會覺得自己解讀別人的想法永遠(yuǎn)是正確的。所以,利用自己的感受去核實,跳出自動化的循環(huán)模式,就能夠把彼此更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呈現(xiàn)出來,讓溝通更有效。
溝通,不僅在此時此刻,也需要在之后重新檢視和調(diào)整,也就是復(fù)盤。
最近一次咨詢,宜君帶著新的爭吵片段來到咨詢室:“昨晚,我們又大吵一架,因為他說‘這日子可怎么過啊!”宜君把這句話理解為離婚的信號。我和有強核實了一下,原來他說這句話只是因為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夫妻倆輪流看護了近半個月,都有些累垮了?!拔也皇窍伦詈笸?,更不是要離婚!”有強解釋道。
顯然,宜君在沒有核實的情況下,又過度解讀了。如果重新解讀有強的話,能發(fā)現(xiàn)這更像是一個求救信號—我累得受不了了,幫幫我。很明顯,這種解讀是宜君更愿意接受的版本。
我問她:“一句話,當(dāng)有兩個或者更多可能性時,你是選擇開戰(zhàn),還是選擇停戰(zhàn)呢?”
每個人都不愿意選擇開戰(zhàn),但如果選擇停戰(zhàn),需要給出可以停戰(zhàn)的回應(yīng)。不是回應(yīng)丈夫說話的內(nèi)容,不是反問“日子為什么過不下去”,而是開始思索:我們好像又卡住了,我們的談話又進行不下去了,到底問題出現(xiàn)在哪里?如果宜君能看到丈夫語言下掩蓋的疲憊和苦苦支撐,就不會那么計較丈夫的措辭了。
當(dāng)然,通過解讀元溝通改變語言風(fēng)格,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宜君和有強的談話總是反反復(fù)復(fù),偶爾爭吵,但停戰(zhàn)的時候更多,夫妻關(guān)系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語言,是連接我們內(nèi)心和客觀真實之間的一種鏡像。但有時候,這面鏡子是變形的“哈哈鏡”,我們必須通過尋找、覺察和核實,還原它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