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木棍、兩個碗、三個海綿球,別無其他道具輔助。77歲的王保合手握“魔法棒”,“指揮”三個海綿球在扣著的碗里隨意進出,碗下幾個球?觀眾永遠猜不透。
這個令觀眾瞠目結(jié)舌的戲法名叫“三仙歸洞”,憑這一手絕技,王保合贏得“鬼手”之名。從藝70余載,他練就了一身絕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吳橋雜技代表性傳承人。
“不管做什么事,沒有苦,難得甜?!痹谕醣:峡磥恚氹s技尤其要下苦功夫,“進入新時代,可以不再吃生活的苦,但一定要吃藝術的苦?!?/p>
王保合身材瘦小,但是精神矍鑠,腰桿像旗桿,走路輕似燕。1944年,他出生在河北吳橋縣聶莊村一個雜技世家,6歲學藝,8歲登臺,堅守至今。
王保合的曾祖父王玉林,是當年著名的北京“天橋八大怪”之一,人稱“卸鎖大王”,靠著一手絕活“縮骨術”走南闖北,留下赫赫聲名。
王保合的父親王福壽除了精通“縮骨術”外,還會“中翻”“水流星”“三仙歸洞”“深喉紉針術”……節(jié)目不斷豐富,演出也越來越受歡迎,王保合自幼跟著父輩撂地賣藝討生活。
王保合跟著大人們練功學藝,在顛沛流離中嘗盡苦頭?!澳菚r都是露天練功,冬天手腳凍傷了,腫起來了,仍然要翻跟斗、耍流星……一會兒也不能懈怠,稍一偷懶就要受罰,再親的親人在傳藝時也變得格外嚴厲。”王保合說,特別是在練“縮骨術”和“深喉紉針術”這兩項家傳絕技時,長輩們督促得更嚴更緊。
“三仙歸洞”是王保合在30多歲時才正式學習的,由他父親傳授。有人不看好這個“小戲法”,認為上不得大臺面,但王保合不這樣想。他認為手藝沒有大小之分,只要肯下苦功夫,練到絕頂必有收獲。
“三仙歸洞”首先是個“快”字。超乎常人的勤奮和悟性,成就了王保合快得讓人眼花繚亂的“鬼手神功”。在央視《歡聚一堂》節(jié)目表演時,攝制組用三臺攝像機從不同角度拍攝王保合手法后,依次慢放,仍然沒能看出其中玄機。
現(xiàn)在,77歲的王保合常駐吳橋雜技大世界,在“鬼手居”演出,除展示絕活外,還將“勸人戒賭”等融入其中,寓教于樂。“三仙歸洞”技藝得到了傳承,他的后代和徒弟已能獨立擔綱演出。王保合堅持開門授藝,只要有擔保人保證學生人品等,他都坦誠相授。此外,他四處尋訪民間藝人,收集散失的民間絕活,讓雜技這一中華傳統(tǒng)藝術瑰寶不斷得到豐富和傳承。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