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伊琳
最近,我采訪了上海市徐匯中學的曾憲一校長。曾校長從教33年,是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上海市中考語文命題專家。在與曾校長暢談的2個多小時里,我們就語文學習等一系列教育問題談了很多,無論是語文學科的學習,還是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方面,曾校長都有他獨特的見解與經(jīng)驗。
這篇訪談,從語文學習、信任與放手、自學能力這三方面充分闡述了曾校長的觀點,凝結著他從事多年語文教學的體悟,以饗讀者,希望對大家今后引導孩子怎樣學習語文有所啟發(fā)。
——語文是奇葩啊,學啥不考啥,你死背那么多干嗎?!
——教育,不是灌輸。就像寫作文,你不要告訴他“怎么寫”,讓孩子自我覺悟。只是喂養(yǎng),不是真正的學習,是“養(yǎng)豬”。
筆者:曾校長,據(jù)說您上的語文課,與別的語文老師不一樣?
曾校長:對。我從不四平八穩(wěn)去講課?;径际枪膭顚W生自學,教會學生自己命題,折騰孩子思維的歡愉度,讓孩子有語文學習的操作感和獲得感。
人的認知是有規(guī)律的,從簡單到復雜,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從一般到特殊。我現(xiàn)在五十多歲了,我教的孩子只有十幾歲,不能強行的把五十多歲的認知灌輸給十幾歲的人,更不可越俎代庖。我給孩子上作文,我不告訴他作文怎么寫,讓孩子自我覺悟,不是灌輸。只是喂養(yǎng),不是真正的學習,是“養(yǎng)豬”。真正意義上的“作文”絕不是教出來的,至于考場作文對于薄弱考生可以有一點指導。
筆者:語文課最難上,但也總有方法吧?
曾校長:我注重預學,因為不預學,就沉浸不了文本。我的《中學語文預學本》上沒有現(xiàn)成題目。很多學科老師課前學習單上都是先印上題目,然后發(fā)給孩子去做,這叫“超前考試”,是提前作業(yè)。我設計的預學本上,只有提問題的角度提示。
筆者:大家都說語文很難學,您是怎么看的?
曾校長:語文是門“雜學”。語文是什么?我給語文的定義:語言、語感、語用和文字、文學、文化的交際藝術。語文的本質(zhì)屬性是語言交際——口語交際和書面交際。讓孩子能說會道,是語文老師的天然使命;再學會寫作——書面表達,是語文老師的第二個使命。
我教孩子寫作很簡單,圍繞一個核心詞,有邏輯地發(fā)表自己的演講,錄音,把文字整理下來。
鼓勵孩子說話,能讓他說的,老師就不要自己說。智慧的老師,就是裝傻,讓孩子自己來說;沒自信的老師,就是灌輸,把自己知道的全說出來,卻不讓孩子說。
我認為小學語文的寫作只要做一件事,做采訪,采訪大哥哥、大姐姐、爸爸、媽媽、老師等等,讓孩子當小記者,這就是校外語文教育家的做法。小學語文還有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讓孩子在說文解字中識字,用字造詞、造句。
筆者:但是這樣的老師,現(xiàn)在少之又少啊……
曾校長:最會學習的人沒有當老師,這是中國教育師資的最大問題。教師的待遇沒有上去,就不可能吸引最拔尖的人才。
老師上課,課上有學生睡覺,不該只批評學生,老師也應該反思:你的課上得精彩嗎,你讓孩子思維動起來了嗎,有辦法吸引孩子全神貫注了嗎?你“折騰”他,他還會睡覺?讓他“思維動起來”,怎么可能睡覺?學的內(nèi)容他感興趣了,都豎著耳朵聽了!把興趣培養(yǎng)出情趣,再培養(yǎng)成志趣,那就是理想狀態(tài)了。
筆者:有些問題,是能力問題;有些問題,是態(tài)度問題。
曾校長:對。能力不足,態(tài)度補;態(tài)度不足,沒法補。
其實,基礎教育,尤其是初中以下,和學生的態(tài)度有直接關系,和腦子也有關系,但是態(tài)度是關鍵。大多數(shù)孩子間的智商是沒有差距的,腦科學告訴我們,只有萬分之二的智力超人和萬分之二的智力低下者有差距。
筆者:您很注重孩子寫字?
曾校長:對。我一直覺得,語文要學好,首先字要寫得好。我會寫七八種字體。我的孩子跟著我,只要一學期下來,字都寫得橫平豎直。我只讓孩子們寫兩種字體:隸書和仿宋字——隸書練橫平,仿宋字練豎直。字橫平豎直了,再寫行書,行云流水。
語文卷面字好,特別養(yǎng)眼,舒服,美。一手好字,一見鐘情?。】吹揭粡埦碜?,字好,老師首先印象好了。你文采再好,如果字一塌糊涂,老師不會打高分,因為老師看天書——看不懂你的字??!
筆者:關于孩子的寫作,您有什么好的建議?現(xiàn)在家長都非常困惑,就覺得寫作提不上去。
曾校長:孩子寫作,重在積累,一定要多寫,多積累。千萬不要把寫作弄得很神秘,方法得當很重要。
比如寫日記。我會發(fā)給班上孩子一個“寫作的范圍、主題詞或者叫欄目名稱”,比如“青春萬歲”“且行且思”等五六百個。孩子們的生活其實非常單調(diào)——兩點一線嘛,然后我就給他們準備了欄目或關鍵詞,寫作前翻一翻,說不定哪個關鍵詞就觸動他了,就有了寫作觸發(fā)點。這些“題庫”,是寫作角度的啟發(fā),也是寫作范圍的提示,還有欄目名稱。我主張讓孩子自選、自講、自命題目。其實,從內(nèi)心我是反對老師留作業(yè)的,作業(yè)是工作時的業(yè)務,孩子都放學回家了就不應再留作業(yè),家里不是干工作的地方。
筆者:那這五六百個關鍵詞,是怎么來的呢?
曾校長:制訂欄目,就和命題一樣。很簡單,讓孩子們到圖書館去,把所有雜志上的欄目通通都整理出來,然后一組組分類,劃掉一些和自己生活太遠的,比如“政治瞭望”,然后合并起來發(fā)給大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動腦筋,活學活用——給孩子策略和方法,而不是灌輸,不是整天盯著“做做做”,其實死做沒有任何用處,死教的結果只能是越教越死。
筆者:出題目是一個方向,怎么寫好作文呢?
曾校長:我教作文,比如記敘文,就寫自己經(jīng)歷(做)的好人好事。寫清楚過程,寫清楚心理活動,寫出感悟,就很鮮活了。我還成立學生作文批閱小組,我就批閱一組作為范本,要讓孩子們成為主人——讓孩子們互相批改,我曾經(jīng)在高一帶了一個班43個孩子,一年下來在省級刊物上發(fā)了44篇學生作文,主觀能動性被調(diào)動起來了,相信孩子天生具備寫作能力。好的語文老師一定是經(jīng)常幫孩子發(fā)表文章的。
每個孩子天生是作家,每個孩子天生是詩人,你給不給他釋放,敢不敢給他空間讓他發(fā)揮?年齡越小越會寫詩。優(yōu)美的句子是學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通過想象力得來的。懂得越少,越有通感;懂得越多,越被束縛,越?jīng)]有想象力了。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老師束縛了孩子的想象力。
筆者:還有很多家長,學齡前就讓孩子背誦很多古詩文,您覺得對他將來學習語文有用嗎?
曾校長:語文是奇葩啊,學啥不考啥,你死背那么多干嗎?!
語文教材是什么,無非是個例子,重要在于語言借鑒,教材也好,經(jīng)典也罷,無非就是個例子——以讀促寫或以寫促讀的例子,學這些經(jīng)典的范文為了什么?不是去死背,是學他們的謀篇布局、邏輯遞進、感情抒發(fā)、思想表達。
語文學習幾乎是不可復制的,主要靠自己覺悟的。尤其是那些經(jīng)典之作,這些作者都是幾十歲的人,你讓十幾歲的人能感同身受嗎?這就是我之前說的認知有先后,寫作者和閱讀者時代不同、機遇不同、感受不同、年齡不同??!
筆者:那閱讀經(jīng)典的意義在哪里?
曾校長:意義在于以讀促寫,或者說為了寫作而讀書?!白x——思——寫”要三結合。
作者為什么這么構思呢?為什么這么寫呢?這是我們教學中欠缺的,整天在那里講文章的中心思想,瑣碎的分析,甚至把作者本人沒想到的都分析出來了。那么多名篇,為什么孩子們讀了卻學不會?因為離他們太遠。反而是身邊典型的差作品,倒是對孩子的寫作有警示作用,你不能寫成這樣!我們可能需要一套反面教材,因為正面教材有的是!
筆者:但教材里有些課文選段是指定要背誦的。
曾校長:那就背吧!但是背誦也有方法的,不能一味死背。背誦也要指導的,抓韻律,抓關鍵詞,抓遞進的邏輯,抓起承轉(zhuǎn)合,這些就是技巧,要指導,不能硬背,背了日后根本用不上的不建議背。不能難為小孩。
孩子間,千萬別去比,真的不可比。人家能背下來,為何我孩子不行?這本來就不同的記憶能力嘛!我覺得,人這一輩子,唯一可比的,就是比誰活得長!哈哈!雖然也不可比,這也是基因決定的嘛!
筆者:能那么豁達的,太少了!我總是生活在比較之中的。
曾校長:所以不要常常拿后進生和先進生比。后進生主要搞定基礎知識,先進生就應該學得活。語文老師,要減少孩子工作量,然后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語文非常靈活。而且語文因為是母語,隨著一個人閱歷的成長,自然會進步。
筆者:這點同意!我拿自己認識的人舉例子。我以前一些中學的男同學,以前語文真的很差,作文寫不好,被老師批評,但是現(xiàn)在大家都人到中年了,他們有些人自己寫博客、自媒體,一讀,哇,寫得好棒??!真的是那個人嗎?!
曾校長:一個孩子,人生至少有三四個思維飛躍期。我們所有的學習,要放在思維的成長上,語文尤其如此。語文考的就是思維能力,這是隨著人的成熟而趨于完美的。學語文要學出自我——我就是我!
筆者:現(xiàn)代文不用背,古詩詞文言文總要背點吧?
曾校長:我教孩子學文言文,是用“動機啟動式”:加注法學。文言文學習的第一動機是什么?翻譯,像外語一樣翻譯。我讓孩子們自查古漢語字典翻譯,不用教科書,而是把文言文的原文字間距加大,當中留空。學生自己完成加注釋進而翻譯,不是老師來串講,講得口干舌燥,實際沒用。
我還鼓勵成績好的孩子做一件事:古今互譯。你不要看書,先把古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再把古文擦了,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譯文來重新反譯古文。這樣來回幾遍,古漢語的語感就出來了。
我以前教的孩子,有的能用古文寫作文。這就是活學活用——把課內(nèi)文言文當成課外文言文來學,培養(yǎng)方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筆者:好方法!
曾校長:古詩詞我也有一套方法。讓孩子選一首古詩備課,備課程序是:抓意象,明意境,品詩意,悟詩情。然后開始查資料,做PPT(幻燈片),讓他來當小老師給大家上課,上來背一遍,給大家分析詩情畫意,再講一點研究這首詩詞時發(fā)現(xiàn)的好玩的事,最后請同學們提問,小老師“答記者問”。問題太難,我來助答,我也答不出的,回去查資料,給提問者發(fā)“好問題”獎。
孩子自己做老師了,體味了老師的甘苦,對老師的尊重是不一樣的,在同學面前的威信也是不一樣的,學習的信心就出來了嘛!
筆者:其實是家長擔心孩子啦,也不是不信任。
曾校長:家長就覺得孩子都是錯的,我們都是對的。
媽媽把一個孩子生出來后,就不相信他,隨著一天天長大,其實他可以活得很好,但是生下來后,媽媽就整天怕他死了,什么都護著。然后長大了,變成了媽寶,什么都替他做、替他決定,最后搞成一個廢物。我們說句戲話——生出來就往死里整,生活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啥也不讓做,當祖宗供著;學習上當孫子一樣,整天罵,何必呢?時間長了,把孩子也弄出神經(jīng)病了。
筆者:您是覺得家長的干涉適得其反,對吧!
曾校長:對。很有可能,孩子怎么能和家長有良好親密關系呢。溫柔的媽媽最可愛,放手的媽媽最聰慧。家長一定要和老師搞好關系,孩子在小學階段百分之七八十聽老師的,百分之二三十聽家長的;到了初中階段百分之六七十聽老師的,百分之一二十聽同學的,百分之一二十聽家長的;到了高中階段百分之六七十聽老師的,百分之三四十聽同學的,很少聽家長的啦。這就是孩子獨立成長的結果。學校的任何老師教咱家孩子那點知識都富富有余,一定要相信老師和學校。
筆者:現(xiàn)在家長還會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
曾校長:我主張給孩子選科、藝、體、衛(wèi)、人文興趣班,反對給孩子弄圍棋和象棋之類的,為什么?因為這種棋藝的中心思想就是把別人當成敵人,整天搞人家。所以我們學校,在圍棋和橋牌之間,我就選了橋牌。孩子要學會,把一手爛牌打得好是真本領。還有,每次都要換搭檔,要懂合作。你和誰合作都能贏,才是真本領。我們千萬不能把自己孩子培養(yǎng)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文化課更沒必要超前補課,在德國超前學就是違法。
筆者:懂得放手的家長,有些是無奈,因為管不住娃;有些是智慧,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自我之路。
曾校長: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完全是一碼事,是一個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小的時候弱不經(jīng)風,需要依賴家長,但他能夠獨立了,就要放手。還有,就是從被動走向主動的過程,學習也一樣,如果整天都是你講你告訴,孩子都跟著你,他什么時候獨立呢?孩子是在使用中成長的,孩子是在經(jīng)歷中懂事的。
——作文其實教不了,因為是情感的流淌,是思維的表達,是創(chuàng)造,教不會。
——會自適應學習的孩子,才效率高。
筆者:您為什么那么注重“提問”?
曾校長:因為,你會問問題,說明你在思考;能問出核心問題、好問題,說明你有思維碩果。學習就是要動腦筋,抓核心。我一直主張“問題先行”,教會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老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更有價值,不能所有問題都是老師提,這就是剝奪了學生“搞研究、做學問”的基礎。學問,不問,就是死學。
筆者:如果學習給了孩子那么大的自由度,他們偷懶怎么辦?沒有進步怎么辦?
曾校長:我們要堅信一件事情:孩子天生具備自學探究能力。只是我們沒有讓他們釋放出來。不壓抑,不限制,教師教學的道德立足點正是基于此,如果不相信孩子是可以自學的,那你就可能缺“德”。一個媽媽如果不相信孩子“可以自我成長”,這個媽媽也可能缺“德”。彼此信任,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是把愛心傳給孩子,教學是把信心傳給孩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個不會提問的人,就不會自學,因為不嘗試解決問題,無法進一步拓展。
筆者:您意思就是說,要千方百計逼著孩子問問題,千方百計讓孩子學會自學。
曾校長:對。茅以升當年教數(shù)學就是這樣“逼”問。還有一點:能學緩教。
孩子能自己學會的,不要急吼吼地告訴他,你不要擋著他自己去學習,你要做的是“啟發(fā)引導”,或者,準備一些階梯式的問題,讓他自己攀爬。還要觀察孩子學習時的狀態(tài),如果孩子都懂了,就取消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更不要再多啰唆了嘛!
筆者:您對提前學習,有什么觀點和看法?
曾校長:現(xiàn)在的家長,有功利“占便宜”思想,搶跑為了啥?為了占便宜??!實際上,提前學沒用的,到什么年齡做什么事,有些事不能先“塞滿”,要留白。說難聽,就是把一個電腦塞滿了,硬盤不轉(zhuǎn)起來,也不激活——就死機一臺。
對學有余力的孩子,我卻鼓勵適當提前自學。
筆者:可是提前學習,有時候確實“占到便宜”了呀!
曾校長:學習的事情,如果你違背了孩子的思維發(fā)展、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那就是得不償失。
小學生低年級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順向思維,講通因果、條件關系。到了小學高年級,就是“遠看成嶺側成峰”的多元思維、多角度思維,四、五年級的孩子,要讓他們知道有些問題不是真實的,不一定是對的。
到了初一,甚至預初,要有“涇渭分明見清濁”的對比思維和“反彈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維——到了這個時間段,孩子如果不叛逆,特別聽話,說明他飛躍晚了!然后到了高中,要發(fā)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辯證思維。學習力就是思維力,思維發(fā)展才是根本。
“學——思——問、問——思——學”——滾來滾去,學習思維的核心就是這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