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亞男, 李璐, 劉婷婷, 黃海濤, 線家志, 成家茂
1.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醫(yī)學系解剖教研室,山東 煙臺 264199; 2.大理大學2017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云南 大理 671000; 3.大理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云南 大理 671000
在進行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和研究生局部解剖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1具60多歲老年男性尸體的腹腔干分支變異,合并有脾動脈存在異位起源,為積累解剖學變異資料,報道如下。
該男尸身高162 cm,解剖腹腔干時發(fā)現(xiàn)自膈的主動脈裂孔下方約2.4 cm處僅有一支比較小的動脈從腹主動脈前壁發(fā)出,且未找到其分支脾動脈。在探查中發(fā)現(xiàn),沿胰的上緣向左走行并抵達脾門的脾動脈起自于腸系膜上動脈,故判定腹腔干缺乏脾動脈分支(圖1):①腹腔干:直徑為0.55 cm,長1.37 cm,先發(fā)出左、右膈下動脈,末端分為胃左動脈和肝總動脈。②左、右膈下動脈:直徑分別為0.23 cm、0.21 cm,自腹腔干兩側分別距其起始0.78 cm、0.86 cm處發(fā)出(圖2)。③胃左動脈:直徑0.26 cm,分出后行向左上方,在賁門右側分為胃小彎支(圖1A)和胃底賁門支(圖1B)分別進入胃小彎和賁門前面,后者進一步分為賁門支(圖1C)和胃底支(圖1D)。④肝總動脈:直徑為0.51 cm,長4.15 cm,由腹腔干延續(xù)而成,行向右上方,在2.36 cm處分出胃十二指腸動脈。⑤胃十二指腸動脈:直徑0.36 cm,行向右下方,走行1.26 cm后發(fā)出胃右動脈,繼續(xù)行至幽門后方分為胃網膜右動脈和胰十二指腸上動脈。胃右動脈直徑0.29 cm,向下向左沿胃小彎走行與胃左動脈吻合;胃網膜右動脈直徑0.28 cm,沿胃大彎向左走行,與脾動脈的胃網膜左動脈吻合;胰十二指腸上動脈較細,在胰頭上方分為前支與后支進入胰頭和十二指腸中上部。
圖1 腹腔干分支變異 ①腹主動脈②腹腔干③肝總動脈④胃左動脈⑤肝固有動脈⑥胃十二指腸動脈⑦胃網膜右動脈⑧腸系膜上動脈⑨胃網膜左動脈⑩脾動脈A:胃左動脈胃小彎支B:胃左動脈胃底賁門支C:胃左動脈賁門支D:胃左動脈胃底支
腸系膜上動脈在腹腔干下方距離僅0.67 cm的部位發(fā)自腹主動脈前壁,直徑為0.88 cm,在向下走行3.22 cm處首先分出一支較粗的脾動脈(圖3)。脾動脈直徑0.79 cm,沿著胰的上緣向左行,沿途向下分出數(shù)支胰支進入胰體和胰尾,并在9.47 cm處分出直徑0.33 cm的胃網膜左動脈,終末支為脾支進入脾門。
腹腔干為一短干,通常在主動脈裂孔稍下方由腹主動脈前壁發(fā)出,并隨之分為胃左動脈、肝總動脈和脾動脈3大分支[1~4]。在本例腹腔干及其分支變異中,存在有以下3種情況:①腹腔干分支類型分為七個主型及若干分型,典型腹腔動脈分為肝、胃左及脾動脈三個分支為正常腹腔干,列為第Ⅰ型,Ⅱ型肝脾干、Ⅲ型肝脾腸系膜干、Ⅳ型肝胃干、Ⅴ型胃脾干、Ⅵ型腹腔腸系膜干、Ⅶ型四個分枝腹腔干。在本例中僅有2個分支,腹腔干較小,分為胃左動脈和肝總動脈,腹腔干分型為IV型即肝胃動脈干型[1],但又因脾動脈起源變異而有所不同;若以Michels分型為標準恰好為Ⅳ型[5]。②胃的動脈來源存在變異。本例中的胃右動脈并非發(fā)自肝總動脈,而是起源于胃十二指腸動脈;且胃網膜左動脈也并非在脾門附近起源于脾動脈,而是較早地從脾動脈干靠近中間的部位即分出。③脾動脈起源變異。本例與林檢生等報道的案例較為相似[6],此種變異十分少見。
圖2 左、右膈下動脈的起源
圖3脾動脈的起源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