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鐘勝,王有枝,吳紹騰,舒安康
(東莞市東華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000)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因為動脈粥樣硬化累及下肢動脈引起的病癥,主要疾病癥狀為下肢無力、發(fā)涼、麻木及間歇性跛行,如果治療不及時造成病情持續(xù)發(fā)展,可引起患者下肢疼痛、壞疽和潰瘍,危害極大,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項機能下降,自身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血壓粘稠,血流不暢,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比較大,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發(fā)病率升高,且治療難度大,護理困難[2]。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對于改善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程度,緩解下肢疼痛、間歇性跛足,改善患者踝肱指數(shù)有重要意義[3]。本文通過探究了經(jīng)皮腔內血管介入治療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綜合療效,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擇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數(shù)40例,時間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利用數(shù)字隨機表法平均分成兩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齡大小61-84歲,平均(74.45±2.15)歲;病程3個月-2年,平均(1.45±0.45)年。觀察組男13例,女7例;患者年齡大小61-83歲,平均(74.17±2.08)歲;病程3個月-2年,平均(1.38±0.50)年。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分析。
納入標準:(1)符合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斷標準:下肢有發(fā)涼、麻木、間歇性跛足、疼痛等癥狀,MRI、CTA等檢查確定下肢動脈血管斑塊形成、閉塞、狹窄,同時排除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大動脈炎等疾病。(2)患者對研究知情,自愿接受相關治療方案。(3)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排除標準:(1)介入手術不耐受;(2)麻醉過敏;(3)老年癡呆癥患者。
1.2.1 對照組
本組采用保守治療,遵醫(yī)囑為患者使用降壓、降血糖、調脂藥物,并囑咐患者改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
1.2.2 觀察組
本組采用經(jīng)皮腔內血管介入治療,經(jīng)皮穿刺插入球囊導管至動脈閉塞區(qū)域,球囊直徑選擇6-8mm,使用適當壓力膨脹球囊,維持15-20s,使得病變部位管腔擴大,恢復血流。同時可結合使用支架,選擇6-8mm直徑的股動脈支架,根據(jù)患者病變長度確定支架長度。支架直徑大于同側臨近段血管1-2mm,在支架釋放后壁病變兩端各長0.5-1.0mm。
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踝肱指數(shù)(ABI)以及生活質量。
①治療總有效率標準:ABI提高≥0.1為痊愈;0.05<ABI提高<0.1為顯效;ABI提高0.01-0.05為有效;無改善或加重為無效。
②ABI[4]:踝部動脈壓與肱動脈壓比值。
③生活質量:使用SF-36量表[5],滿分100分,包括四個維度,各占25分。
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觀察組ABI(0.45±0.05),對照組ABI(0.46±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ABI(0.84±0.15),對照組ABI(0.63±0.08),t=3.452,P=0.0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生活質量比較,如表2。
表2 生活質量比較(±s)
表2 生活質量比較(±s)
注:與護理干預前相比,*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時間 組別 生理機能 精神健康 社會功能 軀體疼痛觀察組(n=20) 22.24±0.47* 23.11±0.32* 21.52±1.12* 21.49±0.50*對照組(n=20) 18.21±0.52* 20.26±0.42* 18.21±0.98* 18.21±0.46*t 5.342 3.351 4.820 5.621 P 0.019 0.031 0.030 0.028護理前觀察組(n=20) 15.45±1.14 16.28±1.15 15.34±0.50 17.24±0.54對照組(n=20) 15.46±1.25 15.86±1.11 15.28±0.31 17.27±0.58 t 0.628 0.438 0.481 0.367 P 0.469 0.448 0.315 0.421護理后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比較常見面的病癥,多發(fā)生在中老年人群體,患者普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性慢性疾病,引發(fā)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流通不暢而發(fā)病[6]。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存在明顯的疼痛、跛行、下肢麻木等癥狀,生活及行動影響較大,需要及時治療,以免引發(fā)更為嚴重的后果[7]。目前臨床上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方式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通過降低血脂、血糖、用藥等保守治療方式,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治療過程時間比較長,且綜合療效不理想,血管通暢率有限[8]。手術是目前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公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適應于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間歇性跛行、靜息痛、壞疽、潰瘍等病例,需根據(jù)患者動脈硬化病變部位、血管通暢程度、身體狀態(tài)等實際情況選擇不同手術方案,經(jīng)皮腔內血管介入手術是應用比較多的手術方案,手術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9-10]。同時,經(jīng)皮腔內血管介入手術可重復實施,及時手術失敗也可以再次對患者采用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進行補救治療,不會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但治療費用比較高[11-12]。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在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治療中,應用經(jīng)皮腔內血管介入手術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臨床療效,患者血管通暢率很高,癥狀改善明顯。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ABI指數(shù)在治療后均比治療前高,說明保守治療及經(jīng)皮腔內血管介入手術治療均可起到一定治療效果,相比之下經(jīng)皮腔內血管介入手術療效更好?;颊呱钯|量評分在治療后均有明顯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經(jīng)皮腔內血管介入手術治療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有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治療中,應用經(jīng)皮腔內血管介入手術方案,可以獲得相對理想的血管通暢率,患者ABI指數(shù)改善明顯,生活質量提高,相比于保守治療是更加有效、可靠的治療方案,且手術安全性高,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