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婉誼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省應急醫(yī)院腎內科,廣東 廣州 510317)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患病率高達40%-60%。慢性腎病晚期腎臟組織往往遭到破壞,處于微炎癥狀態(tài),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分泌不足、葉酸及尿蛋白不足、鐵代謝紊亂等問題,均可導致貧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1-3]。腎性的貧血出現(xiàn)往往加速腎功能不全的進展,且對心血管事件有獨立影響。貧血程度越重對病死率的影響也越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4-6]。通過對紅細胞的生成過程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轉錄因子中,低氧誘導因子-1α(HIF-1α)發(fā)揮了重要作用[7]。慢性腎臟病患者被證實維生素D水平與腎性貧血患病率和嚴重程度之間有重要關聯(lián)[8-9]。因此本研究選取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腎內科收治的慢性腎病患者200名,探討慢性腎病患者血清HIF-1α及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腎性貧血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入組病例選自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收住我院腎內科的200例慢性腎炎患者,按納入標準篩選出200名。根據(jù)是否合并貧血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貧血組,每組100人。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同所有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表1 患者基本情況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腎臟病的診斷;②能定期復查相應實驗室指標;③貧血組:符合貧血的診斷。
排除標準:①血液系統(tǒng)疾病、鐵攝入不足等導致的貧血患者;②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③同期伴有感染、腫瘤疾病者;④有精神疾病者或意識不清,不能配合完成實驗者。
囑患者空腹,采集靜脈血3-5mL,待室溫下自然凝固10-20min后,1500-3000r/min離心20min,上將清液處理好置于-80℃冰箱中備用。選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各組HIF-1α及25-羥維生素D3水平。
貧血組血清HIF-1α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貧血組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血清HIF-1α、25-羥維生素D3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HIF-1α、25-羥維生素D3水平比較(±s)
注:a: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shù) HIF-1α(pg/mL) 25-羥維生素D3(nmol/L)對照組100 14.47±6.50 34.5±1.7貧血組100 29.22±10.06a 14.8±1.5a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血清HIF-1α、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慢性腎病貧血程度呈正相關(P<0.05)。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病患者群體中常見的伴隨癥狀。隨著腎病癥狀的增加及腎功能下降,患者機體長期處于微炎癥狀態(tài),不僅對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嚴重危害,還會通過多種途徑抑制EPO的生成,EPO的減少,引起機體紅細胞的存活、分化及成熟障礙,降低鐵的吸收與利用,增加鐵的消耗等等,以上因素均導致貧血的出現(xiàn),進一步加速腎衰竭的進程[10]。臨床上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患者在CKD早期就出現(xiàn)貧血,同時伴有EPO水平的降低[11]。有研究證實,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率倍增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腎性貧血,貧血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率有重要關聯(lián)[12-13]。EPO可刺激骨髓和脾臟中的有核紅細胞分泌一種名為Erythroferrone (ERFE)的糖蛋白激素,可作用于肝臟,利用Erythroferrone-鐵調素軸為樞紐的鐵穩(wěn)態(tài)調節(jié)機制,增加鐵的吸收和動員儲存鐵,加速新的紅細胞生成。
以往常采用補充鐵劑聯(lián)合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rythropoietinr,HuEPO)的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是緩解微炎癥狀態(tài)的效果有限。CKD患者的炎癥狀態(tài)、EPO 的缺乏以及鐵劑的補充促使肝臟合成鐵調素增加,多種炎癥因子和活性維生素D缺乏也促使肝臟合成鐵調素,反而降低了鐵的吸收利用[14]。
低氧誘導因子在微炎癥和貧血的產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HIF-1α通過調控EPO相關通路[15-16],促進紅系細胞的增殖及成熟;促進血紅蛋白生成;抑制鐵調素表達,釋放體內儲存鐵,提升鐵的吸收利用;還可以參與免疫調節(jié),降低微炎癥因子的表達,改善微炎癥狀態(tài)[17-18]。當CKD患者存在慢性炎癥狀態(tài)時,出現(xiàn)成骨蛋白激活表達,多是因為許多促炎因子如NF-KB、IL-6由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大量釋放。另外吲哚基硫酸鹽等毒素也起到重要作用。骨細胞能夠產生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xiàn)GF-23),該因子發(fā)揮減少維生素D分泌的效果,刺激炎癥因子產物升高[19]。
25-羥維生素D3可以抑制細胞炎癥因子的合成和釋放,起到一定程度的腎功能保護作用。它在人體內的代謝不受其他微量元素影響,是反映機體維生素D營養(yǎng)狀況的金指標[20]。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腎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維生素D水平降低現(xiàn)象,且 25-羥維生素D3與腎性貧血患病率和嚴重程度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21-23]。25-羥維生素D3通過調節(jié)機體鈣、磷、激素、因子的水平來影響腎性貧血的發(fā)生發(fā)展[24-26]。維生素D對紅細胞前體細胞有調控作用,其水平降低時,EPO降低,也可以引起CKD患者發(fā)生貧血[27]。
腎臟多處組織存在維生素D受體(vitamin D receptor,VDR),是維生素D作用的重要靶器官。維生素D與VDR結合可調節(jié)靶蛋白合成、誘導細胞分化,起到保護腎臟的作用[28-29],25-羥維生素D3缺乏會導致腎組織損害[30]。臨床應用口服HIF穩(wěn)定劑來增加HIF的表達,刺激機體生成內源性EPO生成,能起到一部分糾正貧血的效果,但其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血清HIF-1α和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腎性貧血發(fā)病中有重要意義,通過檢測HIF-1α和25-羥維生素D3水平有助于CKD病人臨床病情評估,也可對進一步的治療方案的設計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