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瓊,劉贊,陳維飛,邢詒喜,姚奇岑,許夏雨,林千祺,梁金
(海南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海南 海口 570311)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慢性系統(tǒng)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造成多器官系統(tǒng)損害。以胃腸道損害為主要表現(xiàn)的SLE,包括食欲減退、胃食管反流、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假性腸梗阻、腸穿孔等,極易誤診。
SLE胃腸道損害的發(fā)病機制主要與其本身所致的血管炎、平滑肌變性、腸壁膠原沉積或局部神經受損導致胃腸自主調節(jié)功能喪失有關。也可有小血管內血栓形成,從而導致消化系統(tǒng)炎癥、潰瘍、出血、梗阻、蠕動異常、腹膜炎及腸系膜血管栓塞[4]。
收集我院風濕科自2016年10月至2020年02月收治的239例患者,診斷采用2009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年會上SLE國際臨床協(xié)作組(SLICC) 提出的新修訂的SLE分類診斷標準,均確診SLE。其中19例患者出現(xiàn)胃腸道損害,占7.9%,并除外其他病因(原發(fā)性胃腸道病變、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等)導致的胃腸道癥狀。19例患者中男1例,女18例,發(fā)病平均年齡34.6(15-59)歲。
收集、整理出現(xiàn)胃腸道癥狀的19例SLE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相關資料進一步探究SLE并發(fā)胃腸道損害的臨床特征。輕度胃腸道癥狀是指胃腸道癥狀輕微或對癥治療有效者,重度胃腸道癥狀是指胃腸道癥狀重,成為患者主訴之一或對癥治療無效者,包括腸梗阻、腸穿孔和消化道出血需外科手術者。SLE疾病活動度評定采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活動指數(shù)(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ctivity index,SLEDAI) 評分,0~4分為基本無活動,5~9分為輕度活動,10~14分為中度活動,≥15分為重度活動。
臨床相關資料包括:人口學資料、臨床特征及輔助檢查資料。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9例患者有19例并發(fā)胃腸道癥狀,占收治患者總數(shù)7.9%。SLE發(fā)病至出現(xiàn)胃腸道損害的時間從0到168個月不等,胃腸道癥狀嚴重者有2例(10.5%)。其中腹痛是最常見的癥狀(11/19,57.9%),其次是腹瀉(9/19,47.4%)。CT斷層掃描顯示腸壁增厚4例(21.1%),腹腔積液4例(21.1%),腸梗阻2例(10.5%),腸壁水腫1例(5.3%),腸壞死1例(5.3%)。
表1 LMV的臨床特征
采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活動指數(shù)(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ctivity index,SLEDAI)評分,對239例患者進行SLEDAI評分,見表2。由表中可見,有胃腸道癥狀的19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胃腸道癥狀輕微。DAI≥15分者9例,約占一半,比例為47.4%。2例胃腸道癥狀重者,DAI均≥15分,占10.5 %。將DAI與胃腸道癥狀之間列表行χ2檢驗,結果χ2值為5.45,P=0.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239例SLE患者胃腸道癥狀及狼瘡活動指數(shù)分布情況(分)
表3 治療與轉歸(n,%)
19例患者入院后均積極予甲潑尼龍治療,根據(jù)胃腸癥狀輕重及SLEDAI評分,劑量12~40mg/d 不等。在應用激素治療同時,評估器官系統(tǒng)受累情況,選擇不同的免疫抑制劑,輔以禁食、胃腸減壓、抑酸護胃、靜脈補液等治療,應用環(huán)磷酰胺(CTX) 600mg每3周1次靜脈滴注。經積極的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患者病情均可得到緩解。治療后隨訪時間0-60個月,2例在隨訪期間復發(fā),復發(fā)后再次應用類固醇激素治療仍有較好的療效。
SLE相關胃腸道損害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名稱,大部分研究認為狼瘡疾病本身所致的胃腸道血管炎是SLE相關胃腸損害的最常見原因,故有學者稱其為狼瘡腸系膜血管炎(lupusmesenteric vasculitis,LMV)、“狼瘡胃腸血管炎”或“狼瘡腸炎”,其患病率報道不一,據(jù)統(tǒng)計在SLE患者中胃腸道受累的發(fā)生率為0.2%~9.7%,而在有急腹癥的SLE患者中其發(fā)生率為29%~65%[2]。
SLE患者可以并發(fā)多種多樣的胃腸道癥狀,其中大部分為非特異性[3]。本組各種胃腸道癥狀中,以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最為常見,發(fā)生率均在20%以上,但大多數(shù)癥狀輕。胃腸道癥狀可以成為SLE的首發(fā)癥狀或主要癥狀,在本研究中,6例(31.6%)患者以胃腸道癥狀為SLE的首發(fā)癥狀。SLE患者出現(xiàn)其他器官受累的同時也可以出現(xiàn)胃腸道癥狀,因此較容易誤診。SLE相關的胃腸道并發(fā)癥若治療不及時,很可能會危及生命。
SLE引起的胃腸道損害常與SLE活動性有關,本組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道損害的SLE患者有18例提示病情活動。胃腸道癥狀嚴重者,全身癥狀也較重,狼瘡活動程度也較高,見表2,這進一步提示胃腸道損害可能提示狼瘡活動。
治療上盡早、積極的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均取得較高的臨床緩解率,SLE胃腸道癥狀重者,用激素加用CTX 治療往往有效。甲潑尼龍推薦劑量1~2mg/kg,治療過程中應隨時警惕激素可導致消化道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