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霞 陳映霞 陳微
乳腺癌是影響女性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一類重要問題,近年來乳腺癌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1]。隨著臨床醫(yī)學和檢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乳腺癌患者獲得了手術治療的條件,但術后仍需要化療進行輔助治療,但化療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尤其是化療所致的嘔吐反應,給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甚至有患者害怕嘔吐而出現(xiàn)拒絕治療的情況[2]。如何有效控制化療嘔吐,是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傳統(tǒng)治療方案中主要用多拉司瓊等藥物進行止嘔,但療效有限,很難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3-4]。近年來中醫(yī)藥技術在臨床上的推廣,為此類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本文就艾灸配合熱姜片穴位貼敷在緩解乳腺癌術后化療嘔吐方面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研究評價,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9年4月-2020年11月接受化療治療的乳腺癌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表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的化療方案治療。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病理學診斷確診為乳腺癌[5];(3)接受乳腺癌根治術或保乳術治療;(4)化療方案一致。排除標準:(1)治療前已經出現(xiàn)由于其他因素導致的嘔吐反應;(2)身體狀況不符合化療條件;(3)合并精神疾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對照組平均年齡(42.8±9.5)歲,病理分型包括浸潤性導管癌31例,其他類型3例;病理分期包括Ⅰ期19例,Ⅱ期10例,Ⅲ期5例;觀察組平均年齡(43.1±9.8)歲,病理分型包括浸潤性導管癌32例,其他類型2例;病理分期包括Ⅰ期18例,Ⅱ期10例,Ⅲ期6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參與研究,簽署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多拉司瓊注射液(遼寧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67)進行止嘔治療,生理鹽水100 ml+多拉司瓊50 mg靜脈滴注,化療前半小時用。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用藥方案基礎上,加用艾灸配合熱姜片穴位敷貼治療,選穴為內關、足三里,艾灸儀中放入艾灸貼,再在艾灸貼上放上0.5 cm的姜片進行艾灸30 min,艾灸儀溫度一般調到38 ℃~40 ℃進行治療,結束艾灸儀撤走,姜片保留原穴位進行貼敷30 min再撤除。
對比兩組治療后1、2、3 d時的嘔吐情況,并對比兩組治療1、3 d時的中文版化療致惡心嘔吐及干嘔評價量表(R-INVR)評分情況。嘔吐情況判定標準參考WHO標準,根據(jù)患者的嘔吐反應分為4個等級:無嘔吐反應為0級,每天嘔吐次數(shù)1~2次且反應輕微為1級,每天嘔吐次數(shù)3~4次為2級,每天嘔吐次數(shù)5次及以上為3級;總有效率=(0級+1級)/總例數(shù)×100%。R-INVR量表共包括惡心、嘔吐、干嘔三個維度,每個維度分值0~15分,分值越高說明該項程度越重。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1、2、3 d時嘔吐反應逐漸減輕,對照組治療1、2、3 d時嘔吐反應逐漸加重,組內各時期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觀察組34例患者治療1、2、3d時嘔吐反應情況對比
表2 對照組34例患者治療1、2、3d時嘔吐反應情況對比
兩組治療1 d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3 d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1、2、3d總有效率對比 %
兩組治療1 d時的R-INVR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d時觀察組惡心、嘔吐、干嘔的評 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1、3d時R-INVR評分對比 [分,(±s)]
表4 兩組治療1、3d時R-INVR評分對比 [分,(±s)]
組別 治療1 d治療3 d惡心 嘔吐 干嘔 惡心 嘔吐 干嘔觀察組(n=34) 6.6±1.2 6.5±1.1 3.0±0.4 2.5±0.4 1.8±0.3 0.9±0.2對照組(n=34) 6.5±1.2 6.5±1.0 2.8±0.3 8.8±1.1 9.5±1.4 3.8±0.9 t值 0.315 0.062 1.319 -8.221 -13.746 -6.50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仍需要進行放療、化療等輔助綜合治療措施來控制病灶,但放化療導致的各類不良反應必然會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影響[6]?;熕碌膰I吐反應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乃至治療依從性的一個重要因素,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7-8],化療導致的嘔吐主要是由于藥物的刺激性造成了胃腸黏膜損傷,導致黏膜嗜鉻細胞釋放5-HT3,這種物質會與受體結合產生神經沖動,經由迷走神經傳入中樞,引發(fā)嘔吐反應。也有研究認為化療藥物的代謝產物會影響催吐感應區(qū),通過一系列的受體作用興奮嘔吐中樞[8]。傳統(tǒng)治療方案主要采用止嘔藥物進行控制,但此類藥物同樣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且對持續(xù)時間長、發(fā)生較慢的嘔吐效果有限[9]。
隨著中醫(yī)藥技術在臨床上的推廣應用,乳腺癌化療嘔吐患者在控制癥狀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中醫(yī)學認為化療導致的嘔吐主要是由于邪傷脾胃,導致中焦失和,加上腫瘤所致的熱毒未盡、傷津耗氣、胃虛有熱、氣機升降失調所致,因此應以和胃降逆為主??紤]到化療嘔吐患者不適宜用中藥內服治療,因此在治療方案選擇上,應以外用為主。艾灸是傳統(tǒng)中醫(yī)外用療法之一,能夠有效調節(jié)機體臟器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改善胃腸黏膜上皮細胞的血液循環(huán)和營養(yǎng)供應,加快胃腸功能恢復,內關、足三里穴被認為是胃病三穴之二,按照腧穴配伍理論,起到和胃降逆、健脾理氣之效[10]。相關研究表明[11],內關穴進行艾灸治療,能夠快速重建機體的胃腸功能,對于惡心、嘔吐等癥狀有較好的控制效果,尤其可作用于遲發(fā)性嘔吐;足三里穴能夠加快胃腸蠕動,增強多種消化酶活力,促進食欲。姜片敷貼治療同樣是傳統(tǒng)治療方案之一,生姜入腎、脾、肺經,主治嘔吐、脹滿、泄瀉,文獻[12]表明,生姜富含生姜酮和姜稀酮,能夠作用于交感神經,從而促進體液調節(jié),起到止嘔的效果。從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來看,觀察組治療1、2、3 d時患者的嘔吐反應逐漸減輕,對照組治療1、2、3 d時患者的嘔吐反應逐漸加重,兩組組內各時期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 d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3 d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艾灸配合熱姜片穴位貼敷在控制化療所致的遲發(fā)性嘔吐上,確有療效,且兩組間的對比數(shù)據(jù)也說明艾灸配合熱姜片穴位貼敷的整體療效要明顯優(yōu)于單純應用多拉司瓊。從兩組治療前后的R-INVR評分對比來看,兩組治療1 d時的R-INVR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d時觀察組惡心、嘔吐、干嘔的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艾灸配合熱姜片穴位貼敷在惡心、嘔吐、干嘔等相關癥狀的控制上均有良好作用,進一步肯定了該方案用于乳腺癌術后化療嘔吐患者的療效。
綜上所述,艾灸配合熱姜片穴位貼敷能夠有效緩解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嘔吐反應,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