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東,周 勇,陳 果,曹夢瑤,商亞軍(通訊作者)
(重慶市銅梁區(qū)人民醫(yī)院放射醫(yī)學科 重慶 402560)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經咳嗽動作將血液從呼吸道至口腔排出,是肺部疾病中最常見的癥狀,也是肺結核最常見的癥狀之一[1]。目前研究認為,肺結核咯血是引起結核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表現為痰中帶血、少量咯血,重則危急患者生命健康[2]。支氣管動脈CT血管成像技術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臨床,較常規(guī)檢查方法能縮短操作時間,提高診斷成功率。心電門控技術是通過心電R波作為觸發(fā)識別[3],經過一定的時間開始采集數據,可與CT血管成像技術聯合使用。本文對醫(yī)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肺結核咯血患者采用心電門控技術聯合支氣管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肺結核咯血患者11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醫(yī)學》第8版中關于肺結核咯血診斷標準;②知情同意的患者;③既往病史明確患者。排除標準:①腎功能不全患者;②甲亢或甲減患者;③惡性腫瘤患者;④妊娠期、哺乳期或近1年內有計劃妊娠的患者;⑤胸主動脈狹窄患者;⑥大量胸腔積液患者。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31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79歲,平均(59.82±4.97)歲,病程最短5 d,最長3個月,平均(1.87±0.26)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2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77歲,平均(59.81±4.93)歲,病程最短4 d,最長3個月,平均(1.81±0.27)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支氣管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采用GE Revolution GSI進行檢查,掃描采用團注跟蹤技術,觸發(fā)檢測層面設置在主要肺動脈分叉層面的升動脈,觸發(fā)閾值為150 HU,達到閾值后延遲5 s掃描。掃描參數:采用能譜(GSI Mode)螺旋掃描,準直器寬度為128 mm×0.625 mm,螺距1.375。對比劑注射速率:≤45 kg的患者注射速率為4 mL/s,以45 kg為基準,體重每增加10 kg,注射速率增加0.5 mL/s,最大注射速率為6 mL/s。范圍胸廓入口至肺底。準確記錄圖片,詳細觀察檢查結果。
觀察組接受心電門控支氣管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采用GE Revolution GSI進行檢查,預先設置曝光峰值時間,標準是70% R-R間期,其他期相曝光劑量則是4%峰值。團注跟蹤技術觸發(fā)主要肺動脈分叉層面的升動脈檢測層面,觸發(fā)閾值設置是150 HU,延遲5 s。管電壓為100 kV,球管旋轉速度為0.35 s/r,準直器寬度為128 mm×0.625 mm。對比劑注射速率:≤45 kg的患者注射速率為4 mL/s。以45 kg為注射基線,患者體重每增加10 kg,注射速率就要增加0.5 mL/s,最大注射速率為6 mL/s。范圍胸廓入口至肺底。準確記錄圖片,詳細觀察檢查結果。
①支氣管動脈清晰顯示情況:使用醫(yī)院影像學檢查質量評價表對支氣管縱隔段和肺門段清晰顯示情況進行評定,圖像按照1~100分評價,分值越高,顯示情況越好。該表Cronbach's α=0.817,證實有較好的信度。②圖像信噪比、對比噪聲比:收集支氣動脈的CT值、支氣管動脈周圍軟組織密度和同層胸廓皮下脂肪CT值標準差,計算圖像信噪比、對比噪聲比。圖像信噪比=支氣管動脈CT值/同層胸廓皮下脂肪CT值標準差。對比噪聲比=(支氣動脈的CT值-支氣管動脈周圍軟組織密度同)/層胸廓皮下脂肪CT值標準差。以上數據連續(xù)檢測三次,選取平均值。
采用SPSS 18.00統計學軟件分析,支氣管動脈清晰評分、年齡和病程等計量資料以(±s)形式表示,三組以上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數據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診斷支氣管縱隔段和肺門段清晰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圖1、表1。
圖1 支氣管動脈影像圖
表1 支氣管動脈清晰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支氣管動脈清晰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 例數 氣管縱隔段 肺門段觀察組 58 92.18±3.01 93.36±2.19對照組 58 72.58±3.02 78.62±2.16 t 755.21 887.04 P<0.001 <0.001
觀察組像技術圖像信噪比、對比噪聲比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圖像信噪比、對比噪聲比比較(±s)
表2 圖像信噪比、對比噪聲比比較(±s)
組別 例數 圖像信噪比 對比噪聲比觀察組 58 32.19±1.42 25.91±1.63對照組 58 32.15±1.47 25.18±1.69 t 0.369 0.871 P>0.05 >0.05
支氣管動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營養(yǎng)血管,但在病理條件下支氣管動脈的起源、分布、數量和行走存在較大變異[4-6]。因此,明確責任血管,提升檢查質量顯得尤為重要[7]。肺結核咯血臨床較常見,責任動脈表現為管腔明顯擴張,行走迂曲,擴張可達5 mm[8]。病灶區(qū)動脈增生、粗、亂等,病變區(qū)動脈呈珠狀或瘤樣擴張。以上征象需要清晰的影像學圖片方能準確檢查,可見提升支氣管動脈診斷清晰度顯得尤為重要。心電門控支氣管動脈CT血管成像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時間分辨率。隨著機體心臟規(guī)律的搏動運動偽影是不可避免的,心電門控技術能夠在心臟相對靜止相并在極短的時間內采集數據,盡量避免了運動偽影。一個完整心動周期,在收縮末期和舒張中晚期搏動相對靜止,因此能增強支氣管動脈掃描結果。常規(guī)支氣管動脈CT血管成像是檢查肺結核咯血的常規(guī)方法,但往往達不到滿意效果。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診斷支氣管縱隔段和肺門段清晰評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檢查CT;但成像技術圖像信噪比、對比噪聲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以上結果說明,心電門控支氣管動脈CT成像技術能提升肺結核咯血支氣管縱隔段和肺門段圖像清晰度,有利于明確責任血管,輔助診治。
綜上所述,心電門控支氣管動脈CT血管成像技術在肺結核咯血患者中能獲得更加清晰的圖像效果,建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