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珍珍
(南京市江寧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南京 211100)
在多種致癌因素的影響作用下,由于局部組織喪失對細胞基因生長的正常調控作用,使得其由于細胞增生,進而產生一種新的產物,即為腫瘤。在全身腫瘤疾病中,腹盆腔腫瘤較為常見,占比約為25%~40%,以盆腔腫塊為主要表現(xiàn),惡性腫瘤多集中于消化系統(tǒng)及泌尿系統(tǒng),包括膽管細胞癌、原發(fā)性肝癌及胰腺癌等。為鑒別診斷腹盆腔腫瘤,以指導臨床采取合理治療方案,常需采用磁共振檢查[1]。在多種血管性病變中,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常用檢查方式,同時也可對惡性腫瘤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準確判斷。MR增強減影技術指在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中數(shù)字減影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傷性等特點,對增強前后圖像僅采用減影后處理軟件即可完成,可清晰顯示病灶信號差異情況,以提高臨床診斷效率[2]。目前,MR增強減影技術被廣泛應用于乳腺疾病檢查,在骨骼肌肉系統(tǒng)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也得到了應用,但對于腹盆腔腫瘤的臨床應用還處于研究階段。本次選取95例患者,研究腹盆腔腫瘤診斷中磁共振增強減影技術的應用價值,報道見下。
選取我院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95例腹盆腔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病理診斷證實為腹盆腔腫瘤者;②患者均行MRI增強檢查;③MRI增強檢查顯示T1WI-fs為高信號;④具有完整臨床資料者;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合并精神疾病者;④中途退出者。入組病例中,男40例,女55例,年齡20~70歲,平均(35.85±3.28)歲。
1.2.1 MRI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MRI增強檢查,設備選用西門子3.0T prisma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掃描序列選取T2WI、T1WI及T2WI-fs、T1WI-fs、DWI,并行多期增強掃描,造影劑選用歐乃影,劑量為15 mL,經患者肘前靜脈使用高壓注射器團注,控制注射速率為2.5 mL/s。腹部行四期相多期采集,檢查前需訓練患者按照檢查指令保持屏氣狀態(tài):動脈期采用19s TWIST-vibe-dixon序列采集5期,采集時間點為注射藥物后12~15 s;靜脈期采用16s vibe-dixon序列采集2期,采集時間點為注射藥物后35~40 s;平衡期采用16s vibe-dixon序列采集1期,采集時間點為注射藥物后130 s;延遲期采用vibe-dixon序列采集1期,采集時間點為注射藥物后3~5 min。盆腔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選取Vibe序列多期連續(xù)采集。
1.2.2圖像分析 以系統(tǒng)配備相應軟件,對增強前后原始數(shù)據采取減影后處理重建,將所得圖像上傳至工作站,由3名具有5年以上臨床經驗的影像學醫(yī)師閱片,若無法得出統(tǒng)一意見,討論直至意見統(tǒng)一。
以手術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對比MR增強及MR增強減影對圖像評價效果。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計數(shù)資料分別經t、χ2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術后病理診斷,95例患者中肝臟腫瘤25例(26.32%),盆腔腫瘤51例(53.68%),腎臟及腎上腺腫瘤19例(20.00%)。肝臟腫瘤中肝細胞癌合并出血6例(6.32%)、肝細胞癌微波消融治療后19例(20.00%);盆腔腫瘤中黃體血腫6例(6.32%)、巧克力囊腫6例(6.32%)、子宮平滑肌瘤微波消融治療后32例(33.68%)、卵巢漿液性囊腺瘤7例(7.37%);腎臟及腎上腺腫瘤中腎上腺皮質腺癌合并出血6例(6.32%)、囊性嗜鉻細胞瘤7例(7.37%),腎透明細胞癌合并出血7例(7.37%)。
95例患者腫瘤病灶增強后均可見不同范圍的片狀T1WI-fs高信號影;腎上腺皮脂腺瘤、肝細胞癌合并出血及腎透明細胞癌均可見明顯強化實質區(qū),應用常規(guī)MRI增強圖像即可準確判斷,但難以明確強化范圍;其余腫瘤類型應用常規(guī)MRI增強圖像,無法準確判斷強化情況,但經增強減影后處理重建,95例患者腫瘤病灶是否出現(xiàn)強化及強化范圍、程度等均可準確判斷,且與病理診斷結果一致,符合率為100%。見表1。
表1 腫瘤強化效果評估
腹盆腔腫瘤種類較多,除各臟器原發(fā)癌外,其來源還包括淋巴組織腫瘤、間質腫瘤等,對于不同組織來源或不同類型的腹盆腔腫瘤來說,其生物學行為存在著較大差異,且治療方式不同。由此,需對腹盆腔腫瘤進行準確診斷,以指導臨床制定合理治療方案。MRI是臨床用以診斷腫瘤疾病的常用檢查方式,其包含的后處理技術較多,其中增強減影技術操作較為簡單,指相同層面的增強前后圖像相減,保留強化組織,并將非增強組織去除,以達到清晰顯示強化組織的目的[3]。該種處理技術的特點在于,磁共振掃描儀均配備后處理軟件,無需應用額外的設備,不會延長患者檢查時間,同時可降低檢查費用,且處理時間僅有10s,可提高掃描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為確保MR增強減影技術成功實施,需確保被檢查部位所處位置高度在增強前后保持一致性,進而提高圖像質量。
有關MR增強減影技術在腹盆腔腫瘤診斷在的應用研究較少,多集中于直腸癌、小肝癌及胃癌等惡性腫瘤診斷,研究發(fā)現(xiàn),該種技術對圖像進行處理,可提高臨床診斷動脈期強化肝臟小結節(jié)的準確度,有利于臨床早期診斷肝癌[4]。本文結果顯示,應用常規(guī)MRI增強圖像可準確判斷腎上腺皮脂腺瘤、肝細胞癌合并出血及腎透明細胞癌,其余腫瘤均無法判斷有無強化及強化范圍、程度;應用增強減影技術處理圖像可對95例腫瘤做出準確判斷,且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為100%。提示MR增強減影技術應用于腹盆腔腫瘤診斷具有較高準確度,可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同時可用于治療效果評估。究其原因,MR增強減影技術可促進強化組織信號強度的提高,同時增加組織間同質性,以提高強化病灶的顯示清晰度,特別是對于細小強化病灶或強化不明顯病灶,顯示效果良好[5]。此外,對圖像進行增強減影處理后,可完全消除病變周圍組織對于圖像顯示的干擾,以清晰顯示病變范圍、大小及浸潤情況。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無法配合檢查,可對圖像顯示產生一定影響,由此需結合常規(guī)T1WI增強圖像,以做出準確判斷[6]。
綜上所述,將磁共振增強減影技術應用于腹盆腔腫瘤診斷中,可提高診斷準確度,可用于疾病診斷及療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