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淇
摘要: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現(xiàn)在已成為小學英語教師的關注焦點,具體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以及學習能力四個方面的內容。本文從文化品格方面入手,淺談文化品格在小學英語教材中的體現(xiàn)。
關鍵詞:小學英語;核心素養(yǎng);文化品格
英語教學屬于英語啟蒙教學,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唱完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在教學中多涉及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唱到情景參加,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基本知識,另外,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要多元化,人文化,采用多種方式方法激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合理開發(fā)課程資源和利用資源,是學生從不同渠道,不同形式接觸與和學習英語,提高英語的運用能力。文化意識重點在于理解各國文化內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異。
一、選題背景
(一)研究意義
教學方式變革是現(xiàn)在教育大環(huán)境下的必然,現(xiàn)在教育呼吁改革,尤其是課堂改革,改變原有的應試教育模式,真正將教育的意義體現(xiàn)出來。每一個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進來,這將極大的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教師的課堂效果,提高教師本身的核心競爭力。小學英語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結合每個課程的目標,對現(xiàn)有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變革。
二、小學英語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品格的意義
(一)文化品格的定義及其定位
根據(jù)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化品格是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指的是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yǎng)和行為取向。文化品格是中小學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之一。
(二)英語文化品格失落現(xiàn)象
1、大多數(shù)學生家中沒有關于英語本土國家文化的課外讀物;2、對于課本上出現(xiàn)過的關于一些說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不多,例如:對于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的來源并不熟知;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涵義這一點未能掌握,如“He is blue today.”——很多學生都會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今天穿藍色。”但其實比喻的意思是“他今天心情不好。”可見,在英語教育中融入文化教育是當前的形勢所迫,也是學生的實際交流所需,更是我們教學的新要求。
三、培養(yǎng)文化品格的重要性
(一)培養(yǎng)學生文化品格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當前,很多學生在口語和閱讀中對英語的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學生沒有充分地學習英語國家的本土文化。
英語中的文化教育關系到許多方面,如英語國家的政治、歷史、地理、習俗、文藝、禮儀等等。我們的教材內容呈現(xiàn)的很多小的方面,都包含有豐富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在每一個國家,語言都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背景以及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異在語言上很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跨文化交流的最主要障礙,正是來自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
(二)培養(yǎng)學生文化品格有助于學生更好吸取異國文化和傳播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最值得我們崇拜和推廣。但是現(xiàn)在不少年輕人盲目地追捧外國文化,例如,轟轟烈烈的過圣誕節(jié),一些學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甚至信奉基督教,進教堂做禮拜。其實,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歸根結底,還是學生沒有具備文化品格,不能更好地吸取異國文化,更別說傳播中華文化了。所以,小學英語教育階段就開始注重文化教育,引導學生理解文化內涵,比較中外文化異同,形成文化品格素養(yǎng),對他們將來的成長尤為重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一個文化語言環(huán)境,能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從一個側面激發(fā)他們英語學習的動機。
在教學一些西方獨特的的節(jié)日如Halloween、Easter時,教師事先讓學生去找有關節(jié)日文化、習俗等方面的資料。然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介紹一下與節(jié)日有關的背景知識,如節(jié)日的來歷、節(jié)日的吉祥物以及與節(jié)日有關的一些活動等。學生在相互交流過程中,不僅了解了各方面的文化內容,并且有了情感體驗。這樣富有情趣的真實觀察,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異的偏見,培養(yǎng)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以期達到語言、情感上的溝通。此外,還可以組織英語角、英語知識講座、英語晚會等。這些做法無疑給學生提供很大的幫助。
四、小學英語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品格的策略
(一)在詞匯教學中滲入文化意識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分。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文化知識,有助于我們對英語詞語的理解。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主觀評價。
英漢語之間文化的這種差異現(xiàn)象在課堂上是司空見慣的。把握住這些詞匯的文化涵義,較自如地進行課堂教學能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變枯燥的“滿灌式”課為新鮮的活的語言運用課,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在教學內容中滲入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英美文化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章節(jié)中,學習英語就是包括了學習和了解與語言有關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和生活特點,以飲食為例:中國人的主食為米飯類,因此習慣用筷子、碗和湯勺;而英美國家的人們愛吃牛肉、雞肉、鴨肉、羊肉等,通常用盤子、叉子和刀。于是在教學內容中注意滲透語言的文化背景,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如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一些中西方在用餐方面的不同之處,再出示兩個分別代表中西方國家的人物圖片,引導學生猜測他們晚飯分別吃什么。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將語言文化內容融入了詞匯、句型教學中,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過程中了解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三)利用更多途徑學習異國文化
我們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英語國家文化的滲透,也可以課后引導學生通過多其他途徑搜集異國文化知識素材來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學習。例如,可以鼓勵學生觀看英語電影、電視節(jié)目,學唱健康的英文歌等等,這樣的學習方式既能讓學生增強英語語感、也能讓學生增進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此外,還可以在學校組織舉辦English Corner,English Day這類活動,給學生提供英語交流的平臺。
(四)鼓勵學生廣泛地閱讀各種類型的語言材料
閱讀英語文章是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的文字材料來學習更多的異國文化。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直接提供合適的英語課外閱讀材料給學生,避免學生話費大量的時間來尋找合適的材料。
五、結論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除了要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外,還應注重文化內涵的滲透,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文化因素。要認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英、美等英語國家的人文知識,加強英語活動。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課堂教學增加活動成分,特別是低年級更應如此。二是定期組織的外語活動,如:外語角、外語沙龍、外語學習小組等。為學生打造輕松、活潑、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接近生活實際的語境,使教學活動化、情境化。從而激發(fā)學英語的熱情,增強學英語的自信心,提高應用英語的能力,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水平。
參考文獻
[1]《人教版教科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文佳.論英語課程的文化品格[J].資治文摘,2016.07.
[3]宋維華,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