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強
學生經常問這么一個問題:老師,我在課堂上可不可以自由(活動)?
相信很多老師不止一次地遇到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問這個問題。早年的時候,我對這樣的問題會嚴詞以對,申明學習目標,重申課堂紀律,加強課堂觀察,強化任務督促等。但這根弦沒繃多久,學生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對自由支配電腦的渴望持久而堅定,教師警惕的神經隨著自己的生物鐘節(jié)奏經常慢慢放松。這時候,學生把自由當作學習之外的活動,穿梭于教師課堂掌控的力度強弱里,在課堂上或明或暗地進行著游擊式互動。
學生想要自由以逃離被掌控的局面,教師需要一定的掌控措施來保證課堂這個空間的調控自由。二者會不會沖突,取決于當時的課堂互動情況。教師手握任務清單,通過任務完成情況的不同,相應地許學生以“有限度的自由”。假如作業(yè)完成得早,可以有若干自由;假如作業(yè)質量高,可以有若干自由;假如同時幫助了伙伴,可以有若干自由;假如所在小組的任務完成得好,可以有若干自由……隨著任務的進展,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成就和快樂,就不再提對“自由”的向往了。
隨著教師經驗的積累和課堂覺察力、調控力的提升,課堂上雙方的自由度是漸漸提高的?!嬲龜[脫師生你爭我奪的對立局面,出路在于發(fā)展出內在于學習的自由。外在于學習的自由,是缺乏本學科知識含金量的自由。如果教師引領學生認識到體驗到,學習了知識,習得了技能,學會了思維方法,達成了問題解決,提高了成就感、效能感,就來到了超越原來約束的“能我原來所不能”的新階段,一種化束縛為“我能夠”自由“做某事”的階段。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類比造句:知識和技能是自由的階梯。這種自由,我把它稱之為賦能的自由。
賦能之后,下一個自由階段,是超越賦能走向創(chuàng)造的自由。
借助于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一件(人造物)技術制品有材料、形式、目標和動機四大因素。大自然提供了材料,掌握了技能的人構造出形式,由設計師捕捉需求和動機的時候到了。設計思維,正是首先共情用戶的需求,也就是動機和目標,才進一步定義出具體的設計,選擇特定的形式和材料,將設計和制作帶往產品的制成。這份自由,需要以之前的學習為基礎,才能穿越表象,發(fā)現創(chuàng)造的選擇空間。在任務設計時,“選擇”往往成為體驗自由創(chuàng)造的感受開關。美國游戲研究者麥戈尼格爾博士研究發(fā)現,在令人著迷的“游戲”里,自愿參與(自主選擇)正是其四大要素之一,而另外三大要素——目標、規(guī)則和反饋,也正是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所不可忽略的。創(chuàng)造,需要有前期的學習為基礎。例如,掌握了若干產品的概念和結構,積淀了過程和結果的經驗和認知。在自由的內在目標引領下,學習基礎的約束轉換身份變成了挑戰(zhàn)階梯,不同的階段任務意味著成就的關卡,而學習中的每一步成敗,意味著學習者與任務互動之間的反饋。
自由的追求能否在教學中達成,原來在于師生去發(fā)現一種機制,把它融會進去。它需要設計和創(chuàng)造、實施和應用,而這正是自由達成的必經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