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蘭星,劉艷梅,羅嗣景,陳楓,聶文斌,李丹,吳艷華
(萍鄉(xiāng)市婦幼保健院,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0)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鼻炎的一種常見類型,是一種由IgE介導的鼻黏膜的一種非感染性炎癥反應。AR的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鼻癢、打噴嚏和流鼻涕,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1]。祖國醫(yī)學將過敏性鼻炎歸到“鼻鼽”的范疇,也是五官科的常見病之一[2-3]。治療具有療程長、容易復發(fā)、療效不顯著的臨床特點。本文選取我院門診治療的過敏性鼻炎的患者80例進行臨床療效觀察,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醫(yī)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門診治療的兒童過敏性鼻炎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本研究觀察組患者有40例,年齡3~16歲,患者的平均(7.41±4.4)歲,觀察組患者病程為2~5年;本研究對照組過敏性鼻炎患者有40例,年齡5~14歲,患者的平均(8.2±2.5)歲,對照組患者病程為3~6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兒童過敏性鼻炎診斷標準參照 《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 年,天津)》[4]進行,且經(jīng)皮膚過敏原點刺試驗或放射性過敏原吸附試驗確診為過敏性鼻炎;患兒及家屬知情同意,依從性好。
1.3.1 觀察組
采用三伏貼聯(lián)合中藥口服治療。用新鮮洗凈生姜、取汁300mL調(diào)和混合藥粉,調(diào)制成約1cm×1cm(5g)膏狀片塊。選穴:取大椎,大杼(雙),風門(雙),肺俞(雙)。治療時患者取坐位,暴露所選穴位,用75%乙醇常規(guī)消毒,將三伏貼敷在穴位上,固定0.5~1h。以穴位局部灼熱感、潮紅或細小水皰為宜,以患者耐受為度。若敷貼處起泡,用紫草油外涂。貼后忌食生冷辛辣,禁冷水洗浴。每隔10d貼敷1次,3次為1個療程。中藥全部釆用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的中藥配方顆粒,藥物組成:辛夷6g,白芷9g,川芎3g,細辛2g,蒼耳子5g,黃芪15g,太子參6g,桔梗10g,魚腥草10g,黃芩5g,熟地黃8g,桃仁3g,每日1劑,1劑分2次,每次用50mL開水溶化,待藥液稍溫后口服,服用2周為一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
1.3.2 對照組
口服鹽酸西替利嗪口服液(規(guī)格100mL*1%/瓶,生產(chǎn)廠家:北京韓美藥業(yè)有限公司)2歲至5歲2.5mL/次,6-16歲5mL/次,日兩次,15d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3]。同時外用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規(guī)格50ug*60噴/瓶,生產(chǎn)廠家:Schering-Plough Labo N.V.Belgium)每日1次,每側(cè)鼻孔各1噴。
采用鼻癥狀總積分(TNSS)對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鼻塞、流涕、鼻癢及噴嚏等癥狀進行評分,輕重程度主要分為無癥狀、輕微、中度、較重及非常重,評分為 0~4 分,評分越高說明臨床癥狀越嚴重。根據(jù)治療前后積分的總和的減分率評定,其減分率的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減分率≥66%為顯效,26%~65%為有效,≤25%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支氣管哮喘、過敏性中耳炎、過敏性鼻竇炎以及過敏性咽喉炎。
觀察組患者中有效的有12例(30%),顯效的有26例(65%),無效的有2例(5%),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患者中有效的有10例(25%),顯效的有20例(50%),無效的有10例(25%),總有效率為75%,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兩組之間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示:
觀察組患者中并發(fā)癥無的有14例(35%),1~3個的有20例(50%),3個以上的有6例(15%),總發(fā)生率為65%,對照組患者中并發(fā)癥無的有6例(15%),1~3個的有15例(38%),3個以上的有19例(47%),總發(fā)生率為8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兩組之間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I型變態(tài)反應,它的發(fā)病與季節(jié)、氣候、環(huán)境等多因素存在關聯(lián)。而過敏性鼻炎的好發(fā)季節(jié)主要為春季和秋季,過敏原以花粉、塵土、螨、動物毛等等為主。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鼻塞、鼻癢、打噴嚏和流鼻涕[5]。西醫(yī)上常常給予抗過敏和對癥等治療,一般能控制住病情,但易復發(fā)。祖國醫(yī)學將過敏性鼻炎歸到“鼻鼽”的范疇[6]。
三伏貼治療中所選穴位以背部腧穴為主,大椎穴位于背部極上,為陽中之陽,可補陽散寒:大杼穴為手足太陽及督脈三經(jīng)之會,擅除風邪:肺俞能通徹肺氣、溫肺散寒:風門內(nèi)應肺體,為呼吸氣息出納之道路,可宣肺解表[7]。方中白芥子溫肺祛痰、散結通絡,元胡行氣活血、兼利肺氣,肉桂補火助陽、溫經(jīng)通脈,甘遂利肺逐飲,麻黃溫肺利水,細辛芳香透達、開竅解表,諸藥共奏溫肺散寒、開竅通絡的作用[8],且制作成藥膏經(jīng)由皮下吸收刺激穴位,可減少胃腸道干擾和肝臟對藥物破壞,并能延長藥效。口服中藥中用黃芪、太子參益氣固表,辛夷、白芷、川芎、細辛、蒼耳子宣通鼻竅,桔梗、魚腥草排膿促進鼻涕的排出。本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中有效的有12例(30%),顯效的有26例(65%),無效的有2例(5%),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患者中有效的有10例(25%),顯效的有20例(50%),無效的有10例(25%),總有效率為75%,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兩組之間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中并發(fā)癥無的有14例(35%),1~3個的有20例(50%),3個以上的有6例(15%),總發(fā)生率為65%,對照組患者中并發(fā)癥無的有6例(15%),1~3個 的 有15例(38%),3個以 上 的 有19例(47%),總發(fā)生率為8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兩組之間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三伏貼聯(lián)合中藥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顯著,而且三伏貼療法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適用于各種人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