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蔡芬
(廣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檢驗科,廣東 廣州 5108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冠心病(CHD)發(fā)病率逐年遞增,且年輕化趨勢明顯。我國冠心病的平均發(fā)病率為6.5%,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腦力勞動者多于體力勞動者,城市多于農村[1]。因此,CHD早診斷、早發(fā)現和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大規(guī)模臨床試驗已證實,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在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2-4]。程序性壞死是近年來發(fā)現的一種新的死亡模式,由死亡受體介導,通常在凋亡被抑制的情況下發(fā)生,具有壞死細胞的形態(tài)學特征,引起炎癥反應加重,并釋放大量炎癥介質和損傷相關分子,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的發(fā)生[5]。
混合系激酶區(qū)域樣蛋白(MLKL)在人體多個器官中廣泛存在,在不少腫瘤組織中,如卵巢癌[6]等呈現低表達狀態(tài),并參與多種腫瘤的程序性壞死,干預腫瘤細胞的自噬和凋亡[7],抑制腫瘤化療耐藥[8]。MLKL已被證明在TNF誘導的程序性壞死下游通路中起著重要作用[9],然而國內外關于MLKL蛋白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并不多見。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非特異性炎癥標志物,而心肌標志物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著重要作用。本研究檢測CHD患者血清MLKL、CRP和心肌標志物(cTnT, MYO,CK-MB,NT-ProBNP)水平,分析其相關性,旨在了解MLKL與CHD之間的關系,為CHD診斷、病變程度及預后提供新的實驗室依據。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CHD患者100例。其中AMI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齡44~78歲;UA組35例,男27例,女8例,年 齡43~78歲;SA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齡34~76歲。以上患者均排除嚴重的肝腎疾病,結締組織病、風濕性心臟病、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曾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并在近一個月未服用抗炎藥及阿司匹林等NSAID。以上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收集各組患者的既往病史、臨床資料和輔助檢查結果。既往史包括:吸煙史、家族史、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PCI史、冠脈旁路移植術等;臨床資料包括:出院診斷、年齡、性別等;輔助檢查結果包括:心電圖、肝腎功能、血脂、心肌標志物等?;颊呷朐汉?h內采集靜脈血8~10mL,分離血清后在我院檢驗科使用Olympus AU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和ROCHE cobas601(瑞士)及配套試劑統(tǒng)一檢測。采用江蘇晶美生物試劑公司生產的ELISA試劑盒檢測血清MLKL水平,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數據采用SPSS 2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間距)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MI組、SA組、UA組三組的MLKL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P均<0.05),并且呈現AMI組>UA組>SA組的趨勢,見表1。
cTnT, CK-MB水平在AMI組最高,在SA組最低,并且呈現AMI組>UA組>SA組的趨勢(P均<0.05),MYO水平在UA組高于S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各組血清MLKL水平比較(±s)
表1 各組血清MLKL水平比較(±s)
注:**P<0.01,#表示與AMI組比較P<0.05,△表示與SA比較P<0.05,※表示與UA比較P<0.05
?
表2 各組相關指標比較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人民身體健康,給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因此,加強CHD防控,提高CHD診治水平成為醫(yī)務人員面臨的重要任務。
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學特征為炎癥,動脈粥樣硬化(AS),血栓形成。單核細胞粘附到易發(fā)生AS部位的內皮細胞上,穿過內皮細胞層遷移到內皮下分化成巨噬細胞,攫取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而成泡沫細胞,在管壁上形成脂肪條,繼而在此基礎上形成AS斑塊[10]。MLKL是目前研究發(fā)現的程序性壞死最重要的下游效應器。MLKL激酶結構域的第357位蘇氨酸和358位絲氨酸在細胞程序性壞死啟動后被PIP3磷酸化,磷酸化的MLKL由單體狀態(tài)向寡聚體狀態(tài)轉化,寡聚化的MLKL結合磷酸肌醇和心肌磷脂,在細胞膜上形成通透性孔道,破壞膜的完整性,引發(fā)細胞壞死[11]。壞死的細胞裂解釋放出內含物,引起炎癥反應。炎癥細胞粘附在血管內皮上,激活單核細胞和T淋巴細胞,從而啟動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本文研究結果顯示CHD患者中AMI組、SA組、UA組三組的MLKL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P均<0.05),并且呈現AMI組>UA組>SA組的趨勢,表明MLKL水平與CHD患者的診斷和分型有關。
大量研究表明,炎癥反應與AS密切相關。CRP是一種由肝細胞產生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具有較好的敏感度。有研究表明,CRP通過增大斑塊內脂質核心,加強斑塊內炎癥活動,減少AS斑塊纖維帽厚度,促進AS的不穩(wěn)定性[12]。NTProBNP是一種心臟神經激素,臨床上通過檢測靜脈血中NTProBNP 的水平來反映心功能情況,cTnT是目前公認的心肌壞死標志物,是心肌的一種調節(jié)收縮性蛋白,是AMI診斷的金標準[13],有研究顯示,cTnT累積釋放量不但能反映心肌梗死面積大小,且上升程度與死亡風險存在量效關系,并能評估心肌梗死患者的風險及預后[14]。肌紅蛋白(Myoglobin,MYO)是一種小分子蛋白,由珠蛋白與正鐵血紅素(Heme)結合而成。肌紅蛋白存在于肌肉中,心肌中含量特別豐富。心肌受損后2~4h,MYO在血中濃度開始升高,6~10h后,幾乎所有AMI患者MYO都升高。CK-MB一直是診斷AMI重要指標之一。CK-MB并不是心肌所特有的,當骨骼肌損傷或腎功能衰竭時,血清CK-MB濃度也會升高。由于多數CHD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心電圖改變不典型,而冠脈造影檢查費用昂貴,故心肌標志物的應用為CHD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CHD患者中cTnT、CK-MB水平增高,呈現AMI組>UA組>SA組的趨勢,MYO水平呈現UA組>SA組的趨勢,更有力證明了上述4項心肌標志物的水平與CHD發(fā)生和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并且對CHD患者的預后判斷及病情的隨訪有著重要的價值。
綜上所述,血清MLKL水平與CHD的發(fā)生有關。MLKL水平對CHD病情的診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并且受限于研究周期等多方面原因,其參與CHD的具體機制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闡述,今后還需加大樣本量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