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單一的國家課程體系,已滿足不了現(xiàn)階段多層次的需求。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和研究實踐這一重要課題,已越來越引起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觀念已被廣大教師重視。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與不同群體學生之間的差異決定了課程校本化實施的迫切性。鑒于此,我校申報了省級課題“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研究”,其中一個子課題是:活動類統(tǒng)整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本文試圖從新課標角度闡述活動型課程的意義。
一.在活動中學習
活動類統(tǒng)整校本課程就是整合各科資源,開展形式靈活多樣、內容充實、適合學生發(fā)展要求的各種活動,它強調學生的身體力行、親歷體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活動是其重要的載體,新課程標準強調了活動的重要性,把活動當作一個課程來提出來,認為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線,完成各種學習任務。當活動上升到課程的高度,其重要性不容置疑。
活動代替了傳統(tǒng)的講授,活動改變了學習方式,促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任務驅動下,學生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碰到難題自然要去自主學習,上網查找資料等,還要互相探討。活動促成學習,通過學習,不斷進步,提高能力。
活動課程的基本特征是一切學習都來自于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學習必須和個人的特殊經驗發(fā)生聯(lián)系,教學就是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通過課堂各種學習活動以及課外各類活動,在體驗中整合學科知識,形成優(yōu)勢互補,產生新的知識,不斷解決新的問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將生活情境轉化為探究主題,不斷思考,不斷學習,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得到培養(yǎng)。
活動的關鍵是老師能夠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課本出發(fā),以語言文字為突破口,在各種“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讓學生去體悟。比如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音樂背景,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生活情境等。給學生“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就意味著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讓學生接觸真實的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資源,為他們提供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機會,我們的眼光不能局限在幾篇課文上,更要關注身邊所有的語言行為。一句別出心裁的廣告語,可能為學生學習語言的運用打開一扇窗;一個錯誤的店鋪招牌,可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善于觀察,善于利用,就能大大增強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從語言中來,又到語言中去,讓學生多經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逐漸實現(xiàn)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化,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質、精神和行為方式。
二.在活動中展示
各種實踐活動能夠激發(fā)學生潛能,充分展示個人風采,提高個人魅力。青春期的學生,表現(xiàn)欲都很強,都想得到他人的認可、贊賞,而活動課程為之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現(xiàn)自己,獲得點贊。
在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校本課程要求減少知識比重,增加素養(yǎng)比重以改變傳統(tǒng)授課模式,開發(fā)以問題解決為導向、項目式的活動模式會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越來越受到學生歡迎。
我校有20多個社團,每學期都舉辦“演繹社團魅力,譜寫青春華章”社團成果展演。不同的社團根據自身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展示,例如廣播站、廣播劇社、記者社采用多媒體手段,用圖文并茂、聲情并茂的方式進行展示;體育類社團用比賽來激起同學的關注,強調團體配合,收獲友誼;藝術類的社團用藝術展示來呈現(xiàn)社團特色,琴棋書畫一展風采,音樂小品輪番上場;其他社團則用體驗式、活動式讓同學們共同參與。戲劇社、舞蹈社、音樂社、模特隊、動漫社的節(jié)目深受歡迎,收獲粉絲多多。每個社團都能展示自己的風采,這樣的活動使社團成為學校的一個亮麗的窗口,推動了校園文化的發(fā)展、繁榮。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開展“書香校園讀書”系列活動,有“才藝表演”:模特秀表演、舞蹈表演、詩歌朗誦等;共讀“融籍作家作品”:廣播站成員配樂朗讀本地作家散文、散文詩。這些活動,表演者熱情高漲,深受學生歡迎,點燃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情,促進學生養(yǎng)成“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推動知書達理、明德向上的書香校園建設,營造積極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
各種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要進行實地考察走訪,了解有關情況,這樣培養(yǎng)了動手動腦能力,同時還要團結分工協(xié)作,與人接觸與社會接觸,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學到了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各種能力都得到鍛煉,關鍵還要有成果展示,倒逼學生去完成有質量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圖文并茂的成果,那是個人或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風采所在。
活動型課程能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生活,得到學生高度認可并積極參與。比如在疫情期間,開展“眾志成城,戰(zhàn)疫必勝”主題系列活動,主要有“疫情無情人有情”學生作文征文比賽,學生短視頻(抖音)作品征集活動。因為貼近生活,學生興趣很高,特別是短視頻的制作,有大量好作品涌現(xiàn)。各種新潮活動,學生參與度高,精品多多。如設計朋友圈,制作書簽,進行歌曲創(chuàng)作表演大賽等一系列的活動,師生完美配合,學生風采迷人。
活動型課程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發(fā)展,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體驗,綻放生命色彩。
三.在活動中成長
教育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人的自我成長。人只有在活動、操作中成長得更快,真正理解世界并改變世界。
活動型課程充分挖掘本地本校教育資源。福清有很多作家,他們頗有成就,于是,我們開展“文學在身邊”共讀融籍作家作品系列活動,邀請這些作家進校園,開設文學講座,激發(fā)學生文學熱情,這些小有名氣的作家收獲了粉絲多多,學生紛紛以他們?yōu)榘駱?。我校?20多年的歷史,學校從實際出發(fā),邀請詩人校友蒞臨,開展“秋日音階:跨代際的詩會”誦讀作品大賽,點燃學生賞詩寫詩激情,活躍校園詩意氣氛。此外,我們每一門校本選修課程均課內外相結合,積極開展各項學習活動,如校本課程《福清文化》發(fā)起尋根活動,尋找家鄉(xiāng)中的名人,了解祠堂族譜,探尋祖先足跡。校本課程《群星璀璨——杰出校友風采》開展探訪名人校友活動,了解校友艱苦學習以及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史。文學社社刊《世紀風》開展采風活動,深入社會,深入大自然,一篇篇熱情洋溢的文章在學生筆下流淌。這些活動,擴大學生視野,將高雅藝術賞析融入校園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從文藝中汲取生命的力量,自然也增強愛國愛鄉(xiāng)愛校情感。
各種心理輔導游戲、感恩教育、青春期教育、畢業(yè)教育等班級活動很受學生歡迎,他們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自主設計活動方案并實施。比如元旦文藝晚會,學生自己篩選節(jié)目,包括歌唱、歌舞、小品等,在排演中,他們學會自我管理,組織能力、協(xié)調能力得到鍛煉,也進一步增強了班級集體榮譽感,思想認識進一步提升了。一次次活動,讓學生不斷成長,收獲多多。活動型課程,引領學生成長。
活動型課程還重視反饋工作,我們利用天蛙系統(tǒng)以及至道智慧校園ERP系統(tǒng)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布置學生任務有“寫實記錄”、“學生自評”等,將每次活動后自己的成長記錄,包括榮譽成就等上傳到這些網絡中,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班主任、科任教師對學生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特別是班主任,給學生內容詳實、極富個性的評語,對學生的成長點滴予以充分肯定。并與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tǒng)對接,每一次的活動都及時上傳省平臺,反饋及時,正能量滿滿。
活動類統(tǒng)整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用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前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展示并成長,收獲滿滿。
參考文獻
⑴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⑵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⑶艾倫·C·奧恩斯坦(美國).課程論:基礎、原理和問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⑷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