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在我國版圖上,歷史上曾有過興安北省。1932年偽滿洲政權置興安北分省,1934年改為興安北省。省會在海拉爾(今內(nèi)蒙古海拉爾市),1943年并入興安總省。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興安北省被撤銷。
我父親的勞工史
我父親叫劉文占(1914—1995),遼寧省凌海市謝屯鄉(xiāng)三家子村人,1944年曾被侵華日軍抓去做勞工,在當時的興安北省某個地方開挖山洞。因為沒有文化,山洞具體在什么地方、開山洞干什么,父親生前一直都沒能說清楚。但我父親確信他是那批勞工中為數(shù)不多的幸存者。當時,有一天我父親突然拉肚子,日本人認為拉肚子就是得了“霍利拉”(霍亂)。凡是得了“霍利拉”的勞工都會被日本人扔到一個荒山溝任其自生自滅,父親說勞工中天天死人,也天天進人,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事。日本人將奄奄一息的我的父親扔到荒山溝時,剛好遇上下大雨,日本人“棄尸”后便慌忙離開。盡管父親當時身體十分虛弱,但殘存的模糊意識仍感到,如果不馬上逃走,待山溝上游洪水暴發(fā),留在此地必死無疑??恐B強的求生意志,父親掙扎著爬出山溝,找到一個很小的山窩子避雨,之后就昏迷了。等他第二天下午醒來,早已雨過天晴,往工棚處一望,那里已成了一片廢墟,到處冒著濃煙。
父親并不知道,這一天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日軍接到通知后,炸毀還沒完工的山洞,槍殺所有沒有逃出去的勞工。父親因病得福,成了那批勞工中唯一的幸存者。隨后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一路乞討,才從興安北省回到遼西老家??梢詳喽ǖ氖?,當時父親十分幸運,只是拉肚子,并不是得了“霍利拉”,否則就是逃出來也早就沒命了。
因為這一段父親給日本人當勞工的歷史,我和兄長一直都想找到父親當年被抓去當勞工的地點,但是許多年前,電腦網(wǎng)絡還不像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別說找具體地點,就連興安北省在什么位置,我們都不知道。后來,我與兄長北上到過海拉爾市,雖然沒辦法找到當年父親當勞工的具體地點,但有關部門推薦我們到“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去看看,那里還有一個當年日軍強迫中國勞工開采出的山洞,與父親當勞工的環(huán)境極其相似。
海拉爾的地理優(yōu)勢
侵華日軍在我國東北修建的要塞工程被稱為“筑壘地域”和“地下要塞”,它們分別位于吉林的琿春,黑龍江的東寧、虎頭、黑河,內(nèi)蒙古的海拉爾等17個地區(qū)。
海拉爾市位于呼倫貝爾市的西部,其西、北、東三面地形突起,而市區(qū)位于中心凹處,伊敏河從西南向東北貫通市區(qū),匯入北部的海拉爾河。東北部的敖山,環(huán)視無阻,一望無際,是一個制高點。以海拉爾為軸心,向西南有濱洲鐵路與同俄羅斯接壤的邊城滿洲里相通;北上有3條河道可通中俄邊境重鎮(zhèn)三河和黑頭山;南下有公路通中蒙邊境的草原城鎮(zhèn)阿木古郎,海拉爾距離三地均為150千米左右。從戰(zhàn)略上來講,海拉爾是扼守中蘇(俄)、中蒙邊境通道的屏障,是內(nèi)陸防御的軍事咽喉要地。由此,不難明白當年日軍為什么選擇在海拉爾建立要塞。
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內(nèi),該紀念園位于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qū)北山,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面建有海拉爾要塞遺址博物館,遺址屬于地下展示部分。
博物館設4個展廳,分9個單元,展出抗戰(zhàn)各個時期的文字資料100多萬字,珍貴歷史照片1000多張,地圖39幅以及大量的戰(zhàn)爭實物;此外,還內(nèi)設電影廳、射擊場等游客參與項目。
一展廳主題內(nèi)容為“東亞烽火興安怒”。運用較多實景模擬介紹“九一八”事變后,抗日名將蘇炳文成立東北民眾救國軍,發(fā)動著名的“海滿抗戰(zhàn)”,并利用中俄紅色秘密交通線進行的一系列抗日壯舉。
二展廳主題內(nèi)容為“煉獄硝煙草原焦”。運用大型沙盤、大量實物展示海拉爾的地勢地貌、日軍修筑軍事要塞的目的、作用及中國勞工的悲慘遭遇,運用高科技手段全景展示世界最早的大規(guī)模立體戰(zhàn)爭——諾門罕戰(zhàn)役。
三展廳主題內(nèi)容為“塞外驚雷萬木春”。以大量實物、圖片講述蘇軍、蒙軍與東北抗日聯(lián)軍全力策應配合,于1945年8月9日進攻海拉爾要塞,于18日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艱苦歷程。
四展廳主題內(nèi)容為“世界和諧傳友情”。運用照片、實物講述改革開放以來,地處中、俄、蒙三國交界地區(qū),中國向北開放的最前沿呼倫貝爾,積極推動三國友好合作交流、互利互贏、和諧發(fā)展的新局面。
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要塞遺址博物館建筑總面積4000平方米,布展面積2300平方米,與修復后的原日偽地下要塞遺址實現(xiàn)相互連接。目前,海拉爾紀念園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海拉爾要塞地下工事
海拉爾要塞也稱海拉爾“筑壘地域”,是日本關東軍為進攻蘇聯(lián)而修建,1934年6月動工,1937年末竣工;是日本在中國東北邊境設立的15處軍事工事中最大的兩處之一(另一處為黑龍江省東寧要塞)。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以敖包山、北山陣地為主體,由地上與地下相連通的兩部分組成。
海拉爾要塞遺址共有5處主陣地和4處輔助陣地。其中北山遺址是目前國內(nèi)現(xiàn)存日軍要塞遺址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是地上和地下工程最為復雜、規(guī)模最大、各種設施齊全的環(huán)形防御陣地,是整個軍事工事的指揮中心。日本關東軍第80混成旅團司令部設在這里,曾被當時的軍事家稱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目前已開發(fā)的北山遺址,是當年侵華日軍所建的筑壘地堡的核心部分。
該遺址的地下工事深12~17米,目前已勘測各種工事總面積1萬平方米,地下通道總長4000多米,面積5000多平方米,房間50多間,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該工事當時在地下完全能夠保證基本生活及作戰(zhàn)供給,蘇聯(lián)戰(zhàn)地記者稱之為“地下城市”。
海拉爾要塞是用勞工血淚和生命筑成的,是真正的人間地獄。游人進入幾十米深的地下工事參觀,需要穿上棉衣。這里陰暗、潮濕、陰冷,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霉、腐味,盛夏時節(jié),進出坑道也要用大衣御寒,可想而知,當年被抓來的勞工是怎么過的。聽父親講,勞工不僅生活條件差,更無尊嚴、自由可談,若是干活動作慢一點,或是互相小聲說話,甚至因為任何事被監(jiān)工看不順眼等,立刻就會遭到毒打,輕則渾身是傷,重則骨折致殘,甚至還有當場被打死的。
日軍毫無人性地將勞工殺人滅口,是因為勞工修建的都是秘密軍事工事,怕活著的人出去泄露秘密。要塞內(nèi)部是一個由勞工開采出來的山洞,分別設有指揮部、電訊室、醫(yī)療室、彈藥庫、廚房、宿舍及掩體、風孔、蓄水池等,可保障一兩萬人的部隊在此生活、作戰(zhàn)一年以上,當年日本關東軍第80旅團司令部就設在這里。現(xiàn)在這里展示著當年日軍留下的大量武器、工具等實物。
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陳列在玻璃柜里的中國勞工遺骨。日本侵略者用哄騙招工的辦法從東北、河北、山東等地抓來大批貧苦農(nóng)民做勞工,修建地下要塞。勞工一年四季,天天在日軍的皮鞭下干十幾個小時重體力活,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早晚吃的都是高粱米粥,午飯是又酸又硬的混合面小饅頭,每天3頓咸鹽豆,喝的是生水,住的是陰暗、潮濕的工棚。工棚足有500米長,每間長12米左右,面對面的二層鋪,十分狹窄,人躺下根本無法翻身。饑餓、勞累、疾病、事故以及日軍和監(jiān)工的屠刀、皮鞭,隨時都會奪去勞工的生命。
對于累死、病死和被打死的勞工,日軍會將尸體裝上汽車,拉到敖包山和北山之間、海拉爾河北岸的沙地里掩埋,這就是“萬人坑”。地下軍事工事一天天延伸,“萬人坑”的白骨一天天增多。工程結束時,為了保密,日軍竟將勞工分批分期、甚至把數(shù)名勞工肩胛骨穿在一起集體槍殺、活埋。
據(jù)導游介紹,修筑這個要塞,整個建造工程耗時約4年,數(shù)萬名中國勞工葬身此地,他們連名字都沒留下,臨死前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家人根本不知道他們身在何處,是死是活。
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蘇聯(lián)軍隊對日“滿洲戰(zhàn)役”正式打響。蘇軍第36集團軍對固守海拉爾要塞的近7000日軍展開進攻,至16日,共俘虜3827人,打死3000多人。據(jù)講解介紹,蘇聯(lián)紅軍攻陷海拉爾要塞的地面工事以后,一部分日軍躲在地下工事中繼續(xù)頑抗,蘇聯(lián)紅軍便從通氣孔中灌入汽油后點燃,使坑道內(nèi)部缺氧,大量日軍以及隨軍親屬窒息死亡,然后徹底摧毀這個地下魔窟。
中國勞工的幸存者
從修建海拉爾要塞的中國勞工中逃生出來的一個人叫張玉甫。他不堪忍受日軍的欺壓,在一個黑夜,爬過7道鐵絲網(wǎng),遍體鱗傷、九死一生地逃出虎口。張玉甫的幸存,讓人們得以了解到中國勞工被侵華日軍欺壓、殘害的實情?!昂@瓲栆莿诠ぱ獪I和生命筑成的要塞”,張玉甫是活著的見證人!在整個東北17處日軍軍事要塞工程的修建過程中,究竟慘死了多少中國勞工,究竟有幾個“萬人坑”,已很難說得清楚。張玉甫是我父親那一代勞工的幸存者,他能為海拉爾要塞作證;而我父親卻不能,父親講了半生勞工史卻始終說不清自己當勞工的具體地點。其實日本人當年抓勞工,就沒打算讓他們活著回去,所以從來不讓勞工與外界有任何接觸,更不會讓勞工知道自己身處什么地方。
為了讓人們牢記侵華日軍的罪惡,當?shù)卣诤@瓲栆z址處修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通過大量實物、文字、圖片和遺址再現(xiàn)等方式,生動形象地控述侵華日軍在海拉爾地區(qū)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示了中華各族兒女反抗侵略和壓迫的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