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
河南省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特需病區(qū) 473000
老年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AD),是好發(fā)于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原發(fā)性退行性腦病,即患者在無意識障礙的前提下,出現(xiàn)持續(xù)性邏輯思維分析與判斷,視空間辨認、情感控制等認知功能損害及狂喊亂叫、藏東西等精神行為障礙。在老年癡呆發(fā)病的中后期,高達85%的患者會出現(xiàn)激越行為,不但嚴重損害認知功能,威脅其身心健康與生存質(zhì)量,且構(gòu)成照顧者最主要的應激源,加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1]。目前緩解癡呆患者激越行為的手段主要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干預。相比藥物治療的局限性,非藥物干預更易被患者所接受,治療效益及安全性也更高。玩偶療法作為近年來一種新型非藥物治療老年癡呆方法[2],簡單易行、成本低、安全可靠,已被證實對緩解患者精神障礙、異常行為癥狀,改善其生命質(zhì)量具有積極意義。研究表明,自我角色認同干預對于老年癡呆患者激越行為具有正面效應,利于延緩病情發(fā)展,增加患者正向情感反應與活動參與性,減少定向力障礙,改善生活質(zhì)量[3]。自我角色認同護理是基于患者特定角色特征,從家庭、職業(yè)、興趣愛好、個人成就角度,提供與其人格特征相匹配的社會場景與實踐活動,幫助患者對自身充分感知與了解,將不同場景、時間、生活方式下的自我角色個性化整合歸一,從而增進其自我角色認知,明確自我價值,增強自信心,產(chǎn)生自我認同和肯定,消除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異常。本研究通過將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應用于住院期老年癡呆患者群體中,旨在探討其對老年癡呆患者激越癥狀控制及生命質(zhì)量改善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選擇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92例老年癡呆伴激越癥狀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收治的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例。(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年齡超過60歲,住院時間>12周;可自行/協(xié)助下床活動;有自由聽說的能力,可良好地進行語言溝通;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為10~20分;伴激越癥狀,符合柯恩-曼斯菲爾德激越情緒行為量表(CMAI)中相關診斷標準;有固定家屬陪護;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年齡<60歲;重度癡呆;明確拒絕玩偶陪伴;服用鎮(zhèn)定劑或精神安定劑者;合并腫瘤、其他精神障礙;伴有重要臟器損傷者。本研究通過南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22例、女24例,年齡(73.50±6.45)歲,AD 33例、血管性癡呆9例、混合性癡呆4例;文化程度:初高中及以下38例,大中專及以上8例;癡呆程度:輕度29例,中度17例。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73.12±6.73)歲,AD 36例、血管性癡呆8例、混合性癡呆2例;文化程度:初高中及以下34例,大中專及以上12例;癡呆程度:輕度31例,中度1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監(jiān)督患者遵醫(yī)服藥,飲食護理,加強基本生活活動訓練,指導患者建立合理睡眠習慣,及時聆聽患者主訴,引導患者科學運動,鼓勵其通過唱紅歌、下棋、看書閱報等活動理性控制情緒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由3名具備心理治療師資質(zhì)的特需病房護士、4名神經(jīng)內(nèi)科護士、3名精神科主治醫(yī)師組成干預小組,所有小組成員均接受過系統(tǒng)培訓且經(jīng)考核達標,培訓內(nèi)容包括精神癥狀控制策略、癡呆癥治療措施、自我角色認同理論知識、玩偶療法臨床意義與實施現(xiàn)狀等。
1.2.1 自我角色認同干預方案 自我角色認同的確定以1對1的方式,由小組成員對患者、家屬實施動機式訪談,圍繞“患者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既往人生最具轉(zhuǎn)折性影響的角色”“患者自己肯定的角色”3個主題,了解患者對角色認定的感受,評估其特征性的自我認同角色,并據(jù)此設計個體化、個性化自我角色認同的干預方案。最終確定46例患者的角色認同特征中的主要角色為:家庭角色23例、職業(yè)角色12例、業(yè)余愛好角色9例、個人成就角色2例。干預方案每周實施3~4次,每次50~70 min,共干預12周。具體內(nèi)容如下。(1)家庭角色認同。①家庭懷舊療法:展示患者日常生活視頻、心愛之物或親屬的照片,請患者辨認家庭成員身份,自述照片或物品背后的家庭故事,重溫家庭角色,并在家屬的幫助下,手繪簡單的家庭成員關系樹,回憶與親屬相聚或家庭互動的溫馨場景,10~15 min/次。同時,鼓勵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如擦桌椅、疊衣收納、洗碗掃地、整理臥室等。②親屬錄音干預:利用翻閱資料、患者/家屬座談、專家咨詢方法,確定音頻內(nèi)容的4個主題。家屬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在特需病房的宣教室或家里完成相關音頻的錄制,護士在錄制前向其現(xiàn)場講授相關錄制內(nèi)容及要點,確保其充分理解并掌握。健康教育(2~3 min):家庭主要照護者講解老年癡呆的自我防護事項;溫馨時刻(6~11 min):由患者最親近的親屬錄制對患者的知心話,如陳年回憶、家庭成員近況及家庭期待等;患者感興趣的話題(2~5 min):如自身經(jīng)歷或成就、興趣愛好等;家庭所有成員對患者的祝福(1 min)。家屬每周錄制2~3個完整音頻,每個音頻時間不超過20 min。護士使用科室配備的手機進行錄音干預,每日9:00播放疾病宣教主題的錄音,午休時刻播放溫馨時刻主題或患者感興趣主題錄音,晚上臨睡前播放全家祝福主題的錄音。每周三或周日更新音頻播放。其他時間可根據(jù)患者意愿,循環(huán)播放既往音頻或音頻中的某個主題錄音。親屬錄音播放過程中,注意環(huán)境的安靜與舒適,必要時為患者佩戴耳機。職業(yè)角色促認同:依據(jù)其入院前職業(yè)類型,實施針對性工作場景、流程、內(nèi)容的職業(yè)情景模擬訓練,引導患者積極參與角色體驗,逐步感受自身角色的魅力并認同自我角色。10~20 min/次。3例教師:為患者提供小黑板、粉筆、算盤及小學教材等,護士扮演學生,營造教學氛圍,向患者請教相關知識,請患者維持課堂秩序,模擬課堂提問和講解簡單數(shù)學題、誦讀古詩等,鼓勵患者自己排列數(shù)字及簡單的數(shù)字運算和/或拼寫字母,重拾職業(yè)愉悅感。6例農(nóng)民:提供玩具型鐮刀、鋤頭等農(nóng)用具,引導患者說出用途,同時展示5~6種農(nóng)作物圖片,請患者說出其耕種的時間及方法,引導其從耕地、播種想象至收獲。1例廚師:提供玩具“廚房之家”積木、若干食譜及簡易食材,幫助和鼓勵患者回憶食物搭配及烹飪過程。1例修鎖工:為患者提供鉗子、螺絲刀、鎖具等,幫助其模擬開鎖或更換鎖具的過程。1例營業(yè)員:提供5種簡單的商品,引導其模擬商品交易過程。(2)業(yè)余愛好角色認同:6例戲曲愛好者,將其組建成1個團體,結(jié)合其生活時代背景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選取其喜愛的5段傳統(tǒng)越劇,包括梁祝、天仙配、百花公主、紅樓夢、西廂記,實施結(jié)構(gòu)式團體音樂干預。每次干預過程均依照戲曲故事分享-習唱-簡單動作學習與模擬-歌詞/曲調(diào)識記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注意全程引導患者表達情感及分享自我感受,以鼓勵為主,干預活動深度由淺入深、由快入慢,循序漸進。對1例愛好繪畫者,提供宣紙、畫筆、硯臺等,幫助和鼓勵其臨摹或描色,并將作品貼于病室及走廊進行共賞,每周干預2~3次,每次15~20 min,持續(xù)12周。對2例愛好旅游者,展示顏色鮮明的祖國山水圖或流行的旅游雜志,引導其闡述風景所在地及相關人文特色,家屬陪護旁邊,與患者共同回憶過往參觀過的風景名勝等。(3)個人成就性角色認同:1例為村支書,曾為農(nóng)村經(jīng)濟脫貧攻堅做出過貢獻;1例為農(nóng)民企業(yè)家,所經(jīng)營和銷售的產(chǎn)品曾暢銷國內(nèi)外,多次被評為縣級勞動模范。由家屬提供患者的證書、獎勵文件及與政府領導合影等,引導患者大聲朗讀或反復翻閱相關內(nèi)容,幫助與鼓勵其回憶為此殊榮所付出的努力,再次體驗該角色的感受和想法,重溫榮譽感及輝煌時刻,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地位和能力給予及時贊賞,提高其個人成就感;每周干預3次,每次10~20 min。
1.2.2 移情玩偶干預方案(1)干預前準備:挑選硅膠玩偶,體型與正常幼童相仿,五官逼真,面部微笑,眼神固定,表情平靜安寧,眼睛可開合,體質(zhì)柔軟、安全,重量較輕,頸部松軟,身著可愛童裝。(2)具體實施:入院第1天以贈送禮物的方式引入玩偶,告知患者這是治療期間陪伴身邊的好友,請其代為照護。觀察患者對玩偶的反應,若出現(xiàn)排斥,詢問患者的意見,讓其自行挑選其他玩偶。入院第3天,患者適應玩偶的陪伴,授權(quán)患者給其起名字,治療期間家屬和護士均使用此名。引導患者視玩偶為知己,學會與玩偶傾訴分享內(nèi)心感受,鼓勵患者承擔玩偶“照料”責任,如喂飯、擁抱、梳妝打扮、撫觸等。每日9:00、15:00,在護士、家屬的陪同下,患者與玩偶互動60 min,持續(xù)干預3個月。護士先陪同患者在床上或床旁椅上與玩偶說悄悄話10 min;護士離開,引導患者與玩偶單獨相處,做互動游戲50 min。囑家屬門口暗處觀察,若患者出現(xiàn)煩躁、吼叫及毆打玩偶行為,立即制止,問清原因并安撫。1 h互動游戲結(jié)束后,護士告知患者,玩偶需休息、洗澡,以其可接受的方式帶走玩偶,禁忌粗暴或過度用力。需注意的是,同一病室的患者,發(fā)放的玩偶需著不同色澤衣服,1名患者固定1名玩偶,禁忌玩偶所有權(quán)混淆?;颊吲c玩偶相處時,保證玩偶處于安全環(huán)境,避免將玩偶置于地板、陽臺或空調(diào)上。
1.3 觀察指標 (1)采用蒙特利爾認知篩查量表(MoCA)評估兩組的認知功能,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57,特異性為0.862,具有較高的信效度,涉及11個檢查項目,總分0~30分,≥26分為正常,校正文化偏倚:受教育低于12年加1分??偡衷礁弑砻骰颊哒J知能力越好[4]。(2)采用CMAI評價兩組的激越行為,共29個條目,每個條目1~7分,總分36~252分,總分越高表明激越行為越重[5]。(3)采用老年癡呆生命質(zhì)量量表(QOL-AD)評價兩組的生命質(zhì)量,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89,共13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得分13~52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生命質(zhì)量越低[6]。(4)采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評價兩組的社會功能,涉及日常生活能力、正?;顒咏煌芰?、社會性活動能力3個維度,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得分越低表明社會功能越差[7]。以上問卷和量表均在入院時、干預后6個月各發(fā)放1次,由指定的護士負責發(fā)放、回收及統(tǒng)計問卷,問卷填寫均由患者在護士的指導下完成。問卷有效回收率均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MoCA各項目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MoCA的視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命名、語言、抽象、延遲回憶、定向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癡呆伴激越癥狀患者干預前后認知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老年癡呆伴激越癥狀患者干預前后認知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
項目視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命名注意語言抽象延遲回憶定向總分干預前觀察組(46例)3.05±0.70 2.01±0.43 3.75±0.93 1.51±0.49 1.27±0.55 3.07±0.65 3.68±0.94 18.35±1.93對照組(46例)3.02±0.73 2.03±0.41 3.71±0.95 1.52±0.46 1.23±0.57 3.04±0.67 3.73±0.91 18.39±1.88 t值0.201 0.228 0.204 0.101 0.343 0.218 0.259 0.101 P值0.841 0.820 0.839 0.909 0.733 0.828 0.796 0.920干預后觀察組(46例)3.95±0.74 2.83±0.59 3.79±0.94 2.13±0.55 1.76±0.46 4.01±0.81 4.69±0.97 23.14±1.64對照組(46例)3.10±0.65 2.05±0.36 3.70±0.88 1.59±0.53 1.29±0.41 3.05±0.87 3.63±1.03 18.51±2.23 t值5.853 7.654 0.474 4.795 5.173 5.478 5.081 11.318 P值<0.001<0.001 0.637<0.001<0.001<0.001<0.001<0.001
2.2 兩組患者的激越行為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CMAI各項目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CMAI的各項目得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癡呆伴激越癥狀患者干預前后激越行為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老年癡呆伴激越癥狀患者干預前后激越行為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46 46軀體性攻擊行為干預前16.33±3.90 16.19±3.96 0.171 0.865干預后14.21±3.92 11.03±3.88 3.910<0.001軀體性非攻擊行為干預前32.13±6.25 33.01±6.19 0.679 0.499干預后30.85±4.29 25.32±4.23 6.225<0.001言語性激越行為干預前25.09±5.51 25.17±5.49 0.069 0.944干預后20.79±4.79 16.86±4.39 4.102<0.001總分干預前73.36±9.39 73.30±9.42 0.031 0.976干預后67.56±7.92 60.24±7.63 4.514<0.001
2.3 兩組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QOL-AD各項目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QOL-AD的各項目得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詳見表3。
表3 兩組老年癡呆伴激越癥狀患者干預前后生命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老年癡呆伴激越癥狀患者干預前后生命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46 46軀體健康及行為順應性干預前5.81±0.66 5.84±0.61 0.230 0.820干預后6.42±0.53 7.74±0.65 10.675<0.001精神心理狀態(tài)干預前7.05±0.71 6.98±0.68 0.483 0.630干預后10.13±0.73 11.79±0.87 9.914<0.001生活環(huán)境及社會關系干預前10.08±0.69 10.03±0.73 0.338 0.737干預后11.93±0.95 13.26±1.07 6.304<0.001生活滿意度干預前1.98±0.37 1.96±0.31 0.281 0.779干預后2.58±0.41 3.67±0.45 12.144<0.001總分干預前25.05±1.29 25.01±1.31 0.148 0.883干預后31.12±1.37 36.53±1.65 17.109<0.001
2.4 兩組的社會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社會功能各項目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目得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具體見表4。
表4 兩組老年癡呆伴激越癥狀患者干預前后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老年癡呆伴激越癥狀患者干預前后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46 46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5.28±0.62 5.24±0.64 0.310 0.760干預后6.81±0.70 8.79±0.88 11.943<0.001正?;顒幽芰徒煌深A前8.68±0.75 8.71±0.72 0.196 0.845干預后13.21±0.91 15.74±1.03 12.485<0.001社會性活動技能干預前7.31±0.81 7.37±0.76 0.366 0.715干預后10.23±0.74 12.57±0.73 15.268<0.001總分干預前21.11±1.61 21.06±1.63 0.148 0.883干預后31.53±1.49 37.72±1.57 19.396<0.001
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有助于增強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改善其激越行為。老年癡呆為一種慢性進行性退變疾病,隨著癡呆程度的加重,患者認知功能明顯衰退,醫(yī)護人員、家屬與其正常交流極為困難,導致其自我角色認同度持續(xù)降低,出現(xiàn)類似于成人創(chuàng)傷后應激綜合征的情感與生活激越行為,如反復詢問/重復同一問題、不恰當?shù)卮┲?、藏匿物品或喜拾垃圾、情緒易激惹、身體攻擊行為等,且患者認知障礙程度越低,其激越行為越呈顯著惡化的趨勢,從而誘發(fā)患者意外或病情加重,家庭照顧極其困難,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屬的生命質(zhì)量。研究表明,幫助老年癡呆患者促進自我角色的認可,可加速其理解力、記憶力的恢復,增進自我意識,緩解激越癥狀[8]。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圍繞患者對自我角色認同的特征,針對其個性化的角色認同類型,實施針對性干預,幫助患者重新自我定位,更真實客觀地認知自我、體驗自我、評價及調(diào)控自我,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激越行為?;颊咦≡汉笈c家屬分離,加之生理功能的減退,孤獨、抑郁等負性情緒更明顯,通過展示家庭照片、視頻、與家屬積極互動交流等家庭懷舊策略,可增強患者與親屬的溝通交流,幫助其尋找自我認可角色,消除自我歧視,強烈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緩解病恥感,感知其家庭地位的重要性,確立自我價值感。基于患者對家屬的依賴性和信任,實施家屬錄音教育具有較強的認知刺激性,相關音頻教育循環(huán)播放頻率更多,借助明顯聲音刺激引發(fā)患者大腦定向反射,減少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壓力信號的釋放,患者更樂于傾聽和接受相關健康知識,注意力更集中,從而顯著影響患者腦神經(jīng)活動產(chǎn)生,延緩認知衰退的進展,進一步提升相關治療依從性。職業(yè)角色情景模擬,可給予患者不同的角色認同,使其重拾職業(yè)體驗,模擬正常地與人交往,并在交往過程中不斷地調(diào)整自我心態(tài),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增進社會交往能力,逐步體驗到自信與尊重,并產(chǎn)生相應的正性認知改變,從而重構(gòu)積極自我,增強自我價值感,提高行為自控能力,改善其激越行為。引導患者積極參與家務勞動,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活動參與性,獲得家庭自信和尊嚴感。學習和重建既往的興趣愛好,可幫助患者尋回自我,促進現(xiàn)實感知與再認識,收獲成就和滿足感。借助展示個人證書、獎杯等榮譽性象征,實現(xiàn)患者成就角色的強化,可促進患者對既往輝煌經(jīng)歷的回憶,在記憶中尋求完善感和存在感,重建與社會聯(lián)系,增進社會適應性,提高自我效能,樹立成功回歸社會的信心,從而心情愉悅,實現(xiàn)自我完善。研究證實,老年癡呆患者感情脆弱無力,對家人極其依戀,玩偶療法可及時消除其無助感,滿足其家人不在身邊時的基本心理需求,繼而有效控制其因缺乏安全感誘發(fā)的相關激越行為[9]。移情玩偶干預輔助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可對老年癡呆患者協(xié)同發(fā)揮促認知降激越癥狀的效應,有效彌補其家屬陪伴空檔期的情感渴望,在實現(xiàn)自我角色完善的基礎上,通過與玩偶撫育、擁抱和唱兒歌等活動接觸,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干預引導,進一步建立強大親情關系,獲得內(nèi)心安全感和保護,有效鍛煉認知功能、概念水平、思維能力及溝通能力,顯著增強行為執(zhí)行力與控制力,避免社交缺陷,重拾回歸家庭、職業(yè)、社會的信心,從而恢復社會角色的認同,改善相關精神行為癥狀。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MoCA總分、社會功能得分均高于對照組,CMAI總分低于對照組(均P<0.001),表明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對提高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社會功能,降低激越與攻擊行為療效顯著,與蔡曉艷等[10]研究結(jié)果相似。
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可顯著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生命質(zhì)量是評價老年癡呆患者身心康復狀況最典型的指標。研究證實,患者家庭、社會角色認同的恢復與強化,利于降低與控制其激越癥狀,提升其生命質(zhì)量[11]。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幫助患者重新體驗了發(fā)現(xiàn)自我、激發(fā)自我潛能、自我認同強化的歷程,在此歷程中,患者獲得較強的工作記憶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具化概念理解,完成職業(yè)成就和與個人價值再建認同過程,收獲親情,讓心靈有歸屬,情感有寄托,重燃對生活的熱情,對生命充滿了無限渴望與期待。同時,與玩偶的日常親密活動配合,也能再次喚起患者為人父母的記憶與認知,通過情感條件創(chuàng)造,患者心情更愉悅,進一步鞏固其角色定位,增加快樂滿足行為,增進社交能力、社會興趣和情緒控制能力,緩解激越行為,并提高其生命質(zhì)量。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QOL-AD的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表明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可全面提高老年癡呆患者自我效能,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及敵對行為,對促進其生命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自我角色認同護理聯(lián)合移情玩偶干預應用于老年癡呆患者中,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激越行為,改善其認知功能,提高其社會技能和生命質(zhì)量,延緩疾病發(fā)展,加速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