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多靈,韓娟娟(廣州市番禺區(qū)何賢紀念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1400)
支原體肺炎是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其發(fā)病率為10%-40%,在流行期間的發(fā)病率甚至更高[1]。宿主對外界感染、炎癥或外傷做出反映的時期稱為急性期。外界損傷會激活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局部炎癥細胞,這些炎癥細胞會分泌腫瘤壞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等細胞因子,隨后肝臟則會產(chǎn)生一系列急性期蛋白調(diào)節(jié)這些細胞因子[2]。大量研究表明,肺炎患者體內(nèi)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leukocyte,N/L)發(fā)生顯著變化[3]。臨床上常采用白細胞計數(shù)(leukocyte count,WBC),絕對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區(qū)分患者是否處于肺炎急性期。除此以外,炎癥水平也會顯著影響血小板平均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MPV)[4]。本研究主要探討血液細胞在支原體肺炎患兒中的變化,從而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小兒支原體肺炎的方法。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獲得性肺炎患兒,共67例。納入標準:①患兒年齡在1-12歲之間;②所有患兒的肺炎臨床表現(xiàn)和肺部影像學特征均符合《實用兒科學第八版》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支原體肺炎合并細菌性肺炎或病毒性肺炎患兒;②合并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兒;③合并其他慢性肺部疾病患兒。支原體核酸篩查陽性患兒納入支原體肺炎組(MP);痰液篩查細菌培養(yǎng)陽性患兒納入細菌性肺炎組(BP);呼吸道病原多重核酸篩查陽性患兒納入病毒性肺炎組(VP)。
1.2 血細胞計數(shù) 收集所有患兒的空腹肘靜脈血5ml于抗凝管中,采用日本東亞血細胞分析儀SF3000進行血細胞計數(shù)。
1.3 觀察指標 血細胞計數(shù)后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液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NEU)、淋巴細胞(LYM)、單核細胞(MON)、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體積(MPV)、血小板平均寬度(PDW)、C反應蛋白(CRP)。并計算患者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NLR)、單核細胞/淋巴細胞(MLR)、血小板/淋巴細胞(PLR)、血小板平均體積/血小板數(shù)量(MPV/PLT)和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NMR)。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統(tǒng)計分析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統(tǒng)計分析采用卡方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兒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收集了67例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兒,其中支原體肺炎患兒32例(47.76%),細菌性肺炎患兒15例(22.39%),病毒性肺炎患兒20例(29.85%)。三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2.2 三組患兒血細胞計數(shù)比較 如表2所示,細菌性肺炎患兒體內(nèi)WBC、NEU、MON、PLT、CRP、NLR、MLR、PLR和NMR水平均顯著高于支原體肺炎患兒;支原體肺炎患兒體內(nèi)MPV/PLT顯著高于細菌性肺炎患兒,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細菌性肺炎患兒體內(nèi)WBC、NEU、MON、PLT、CRP、NLR、PLR和NMR水平均顯著高于病毒性肺炎患兒;病毒性肺炎患兒體內(nèi)MPV/PLT顯著高于細菌性肺炎患兒,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三組患兒血細胞計數(shù)比較
支原體肺炎是一種非典型細菌性感染性肺炎,其臨床癥狀與細菌性和病毒性肺炎難以區(qū)分。由于缺乏細胞壁,支原體肺炎對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具有天然抗性,這與抗生素治療細菌性肺炎完全不同[5]。兒科醫(yī)生常用頭孢菌素和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聯(lián)合治療肺炎,導致支原體肺炎對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的耐藥比例上升。因此,早期診斷肺炎病原菌類型,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病原菌的耐藥性,還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療成本,減少聯(lián)合用藥引起的副作用的發(fā)生[6]。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方法主要有抗體血清學檢測和PCR檢測,但這些方法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早期診斷幫助不大。血細胞分析作為一項常規(guī)檢查項目,已成為疾病輔助診斷中最常用的檢查指標。血細胞分析中的指標和相關比率與炎癥感染密切相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細菌性肺炎患兒的WBC、NEU、MON、PLT、NLR、PLR和NMR水平顯著高于支原體和病毒性肺炎患兒,支原體肺炎患兒的NMR水平顯著高于病毒性患兒。三組兒童的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比值(NMR)也顯著不同。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細菌感染性較高,支原體和病毒感染性較低,而在人體中的炎癥反應則主要取決于病原體的感染性,感染性越高,人體產(chǎn)生的炎癥因子越多,因此,細菌感染導致人體內(nèi)炎癥因子的水平高于支原體和病毒[7]。在血細胞分析指標中,NEU和mono是與感染密切相關的炎癥因子。在細菌感染患兒中,中性粒細胞水平顯著增加;而在病毒感染患兒中,單核細胞水平普遍升高;中性粒細胞水平在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患者中同樣增加,但增長幅度小于細菌感染患兒。
眾所周知,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水平顯著增高,而NMR可以根據(jù)絕對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U)區(qū)分細菌性肺炎與非細菌性肺炎。本研究結果顯示,支原體肺炎和細菌性肺炎患兒的血細胞變化相似。NMR可以根據(jù)NEU和MON鑒別診斷支原體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單核細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被認為是巨噬細胞的前體細胞。單核細胞可以吞噬并清除損傷和老化的細胞及其碎片,但其清除功能特異性不強[8]。單核細胞同樣參與免疫反應,在吞噬抗原后,它們所攜帶的抗原決定因子將會轉移到淋巴細胞,并誘導淋巴細胞特異性的免疫應答反應。單核細胞也是細胞內(nèi)抵御致病菌和寄生蟲的第一防御系統(tǒng),具有識別和殺死腫瘤細胞的能力[9]。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比值(NLR)已被證實是免疫和感染的輔助診斷指標,但筆者發(fā)現(xiàn)支原體肺炎和細菌性肺炎患兒體內(nèi)淋巴細胞無顯著差異。淋巴細胞是機體中具有特異性免疫功能的細胞,是細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具有較強的特異性[10]。其中T淋巴細胞主要參與細胞免疫反應,而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反應[11]。支原體是支原體肺炎的病原,無細胞壁。因此,以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為目的的抗生素對肺炎支原體是無效的。目前,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普遍被認為是治療支原體肺炎的首選藥物。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菌蛋白的合成,但它們有很強的副作用,而“服藥和停藥”可能是反復感染的原因之一[12]。
綜上所述,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比值可以區(qū)分支原體、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為肺炎的鑒別診斷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