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雄飛,廖怡清,周 彬,宋 暉,劉 麟,王海波
(深圳市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yī)院手顯微外科,廣東 深圳 518106)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大結節(jié)基底及其以上部位發(fā)生的骨折。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患側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肱骨近端骨折在任何年齡段的人群中均可發(fā)生,但好發(fā)于兒童群體及老年群體。兒童天性活潑好動,在發(fā)生肱骨近端骨折后應為其選擇一種合適的手術方式,以減輕其手術創(chuàng)傷,增強固定的效果,縮短其骨折端愈合的時間[1-2]。本文主要是探討用彈性髓內釘逆行內固定術治療兒童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
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1 年3 月收治的47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肱骨近端骨折的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診[3-5];一側上肢發(fā)生骨折;年齡≤12 歲;骨折端發(fā)生移位;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其家長知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6-7]。其排除標準是: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意識障礙或嚴重的神經、血管損傷[8];合并有肩關節(jié)疾病、骨質疏松癥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n=24)與對照組(n=23)。在觀察組中,有男16 例(占66.67%),女8 例(占33.33%);其年齡為2~7 歲,平均年齡為(5.21±1.24)歲;其住院的時間為12~29 d,平均住院時間為(22.15±3.37)d;其中,左上肢發(fā)生肱骨近端骨折的患兒有10 例(占41.67%),右上肢發(fā)生肱骨近端骨折的患兒有14 例(占58.33%);因發(fā)生交通事故、從高處墜落、被重物砸傷導致骨折的患兒分別有12 例(占50.00%)、7 例(占29.17%)、5 例(占20.83%)。在對照組中,有男14 例(占60.87%),女9 例(占39.13%);其年齡為2~8 歲,平均年齡為(5.28±0.64)歲;其住院的時間為14~31 d,平均住院時間為(24.27±3.06)d ;其中,左上肢發(fā)生肱骨近端骨折的患兒有12(占52.17%),右上肢發(fā)生肱骨近端骨折的患兒有11 例(占47.83%);因發(fā)生交通事故、從高處墜落、被重物砸傷導致骨折的患兒分別有9 例(占39.13%)、8 例(占34.78%)、6 例(占26.09%)。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患兒的治療方法 對對照組患兒進行手法復位超肩鋼絲托板外固定術,方法是:對其實施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對于合并有開放性損傷的患兒,對其患處進行清創(chuàng)處理。對其進行X 線檢查,明確其骨折的部位及性質。協(xié)助患兒取坐位或仰臥位,對其骨折端實施手法復位,方法是:協(xié)助患兒取被動抱肘上部屈曲位,一名醫(yī)生扶住患兒的上臂縱軸進行對抗牽引,另一名醫(yī)生對骨折斷端進行伸拔牽引,使其成功復位。上提下按肱骨大結節(jié),將患肢上舉過頭頂,糾正骨折部位的成角畸形。在進行牽引復位的過程中需定期采用C 型臂X 線機進行檢查,以確保復位效果良好。完成上述操作后,制作鋼絲托板。將棉墊墊在與鋼絲托板接觸的皮膚下,以免皮膚受到擠壓。將三塊鋼絲托板分別置于患兒患肢上臂的前側、后側、外側(上端均超出肩關節(jié)),將一塊短鋼絲托板置于上臂內側。用繃帶纏繞四塊鋼絲托板,使患肢保持屈肘90°的中立位或后旋位,并懸吊于胸前。待骨折線模糊、骨折端穩(wěn)定后拆除鋼絲托板。
1.2.2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方法 對觀察組患兒進行彈性髓內釘逆行內固定術,方法是:對其進行全身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使其保持健側臥位。在肱骨外上髁的后側做一個2 cm 左右的切口,逐層切開皮下組織,暴露骨折端。將兩枚直徑為2 mm 或2.5 mm的彈性髓內釘彎成“C”字形后逆行打入肱骨的髓腔內,進針時針體與肱骨干呈30°角。在C 型臂X 線機下對骨折端進行復位,使其盡量達到解剖復位。復位成功后再次進針(進針時需避開橈神經),使彈性髓內釘通過骨折線并穩(wěn)定固定在骨折部位的近端。若需要在距離骨骺板較近的部位進針,在固定時應密切觀察骨折部位的固定情況。若出現固定不穩(wěn)定的情況,可將髓內針部分插入骨骺板內。固定完成后,將彈性髓內釘的尾部彎曲,將1 cm 左右的針尾埋于皮下(避免針尾壓到神經組織)。
比較兩組患兒手術的時間、術中透視的次數、術后骨折端愈合的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9-10]。
用SPSS 23.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如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用% 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如手術的時間、術中透視的次數、術后骨折端愈合的時間)用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手術的時間更長,其術中透視的次數更少,術后骨折端愈合的時間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兒的各項臨床指標()
表1 對比兩組患兒的各項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8.33%,對照組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34.78%,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肱骨近端骨折是兒童最常見的肩部骨折。兒童天性活潑好動,加之其骨骺板較薄弱,因此易發(fā)生肱骨近端骨折。根據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 分型,可將此病分為一部分骨折、兩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其中一部分骨折最輕,四部分骨折最嚴重[11]。此病患兒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或治療不當,易出現骨折端愈合延遲、骨折端畸形愈合或肩關節(jié)僵硬等情況,可影響其肩關節(jié)的功能[12-13]。手法復位超肩鋼絲托板外固定術與彈性髓內釘逆行內固定術均是臨床上治療兒童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術式。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術中透視的次數更少,術后骨折端愈合的時間更短,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與對肱骨近端骨折患兒進行手法復位超肩鋼絲托板外固定術相比,對其實施彈性髓內釘逆行內固定術的效果更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此病患兒進行手法復位超肩鋼絲托板外固定術雖然能有效地復位其骨折端,但固定的效果欠佳,其在活動時易出現骨折端移位的情況,從而可影響其術后康復的效果。對此病患兒進行彈性髓內釘逆行內固定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復位效果好等優(yōu)點,能牢固地固定骨折端,避免其在活動時導致骨折端移位,有利于其及早進行功能鍛煉,并可促進其患側肩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與對肱骨近端骨折患兒進行手法復位超肩鋼絲托板外固定術相比,對其實施彈性髓內釘逆行內固定術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能減少術中透視的次數,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縮短術后骨折端愈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