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小學科學作為科學學科的啟蒙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意義非凡,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而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學習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以及個人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筆者結合小學六年級的教學實例,談談教學中開展科學探究、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高的實踐與認識。
一、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意義
(一)益于凸顯學生主體
面向全體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有效的指導,促進其發(fā)展,這是我們科學教學的目標之一??茖W探究學習的開展,即讓學生自己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積極彰顯自己的學習主體性。如通過提問、假設、計劃制訂、實驗、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動開展,激發(fā)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個體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進而在質疑、研討、實踐中不斷地展示自我、發(fā)展自我。
以教學《校園生物大搜索》為例。教師要指導學生分區(qū)域進行調查,從中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學會選用合適的工具對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教學伊始,展示部分動物、植物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和主要特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怎樣開展校園生物大搜索?明確應將校園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類分別記錄;在開展調查時,應關注記錄生物名稱和它們經常生長、活動的地點。此項探究活動,學生在三年級時也曾經進行過。他們觀察校園中的一些動物和植物,興致濃厚,積極準備小鏟、放大鏡等工具,通過腳印、糞便、毛等蹤跡開展動物調查、探究;圍繞校園植物和校園動物兩大類,學生積極到各自的指定區(qū)域進行調查、探究、記錄,有些學生將經常飛來的鳥也記錄下來,體會用心觀察帶來的學習樂趣。
(二)益于促進學生成長
小學科學課程的宗旨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茖W探究活動是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培養(yǎng)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致、探究知識的欲望;通過動手、動腦等實踐行動,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的本質,提高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素養(yǎng);認識科學與技術、社會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人與人、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意識,益于其全面、健康成長。
以《原來是相互關聯(lián)的》的教學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植物特殊的身體結構,推斷它們可能生活的環(huán)境;通過相應的探究活動,利用已有經驗及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推測,從而更好地認識生物與環(huán)境是相互關聯(lián)的整體。在開展教學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來認識不同環(huán)境中的植物。其一是采集生長在水中和陸地上的植物,如小草、玉米和浮萍,觀察它們的根系,區(qū)分其不同之處。學生紛紛行動起來,他們將這三種植物的根的形狀、生長環(huán)境進行觀察、比較、記錄。其二是引導學生觀察、記錄松樹、仙人掌、香蕉這三類生長在不同地方的陸生植物,比較它們的葉子有何不同。學生從三類植物葉的形狀、生長環(huán)境進行關注、記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比較植物根和葉的作用,從而有效認知植物所具有的不同形態(tài)結構是它們長期適應生長環(huán)境的結果。
二、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方法
依據(jù)學生年齡以及心智發(fā)育特點,筆者認為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力促學生動起來。下文以《相貌各異的我們》的教學為例,探討促進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具體做法。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科學課程的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滿足學生及社會的雙重需要。因此,在開展科學探究教學時,應積極選取貼近學生生活、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內容。而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如通過圖片、圖畫、視頻等資料,將學生置于相應的探究活動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探究科學的情感,感受科學學習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更好地激發(fā)其探究欲望和潛能。
在《相貌各異的我們》的教學中,筆者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探究欲,訓練、提升他們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增長科學探究能力,創(chuàng)設了生活化的情境探究活動——“觀察我們的不同”。讓學生在熟知班級里每一位同學的基礎上,組織了游戲活動:教師描述某位學生的相貌特征,讓其他學生猜猜他是誰?例如,短頭發(fā)、大眼睛、小嘴、高個子,學生很快說出對方的名字;矮個子、圓臉、高高的鼻梁,學生又很快說出了同學的名字。課堂氛圍很活躍,學生都是既快又準猜出了相應的學生姓名。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同學們能根據(jù)教師的描述猜出同學的名字?(人與人之間都有其各自的不同相貌)人與人有哪些不同的方面呢?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從眼睛、鼻子、臉型、頭發(fā)等相貌特征方面進行交流、記錄。
(二)巧取生活材料,組織探究活動
小學科學是基礎性的教育學科。為了實現(xiàn)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的目標,在實施教學時,應積極展示其課程的開放性特征,包括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yè)等方面;應滿足教師、學生廣泛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空間,引導學生利用廣泛的資源進行探究學習,尤其是和學生生活密切的資源,拓展學生對周圍科學現(xiàn)象的體驗、認識。
在教學《相貌各異的我們》時,考慮到本課內容是以生物家族中我們最熟悉的人為研究對象,在教學前,筆者讓學生準備了生活中的平面鏡若干、白紙、我的相貌性狀分析表、小組相貌特征調查統(tǒng)計表,教師準備了班級相貌性狀調查統(tǒng)計表等。在學生明確了“觀察他們的不同”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個人相貌特征分析”探究,讓學生先利用平面鏡觀察自己的五官,并完成一張記錄表,對有些自己觀察不到的部位,可以借助鏡子或其他同學幫忙。學生紛紛行動起來,他們自己或互相幫助,從耳垂、發(fā)際、下巴、頭發(fā)、眼皮五個方面進行細致的統(tǒng)計。如發(fā)際分為V發(fā)際和平發(fā)際;下巴分為下頦中央有或無溝;耳垂分為有、無耳垂等。最后,在“我的相貌特征分析表”相應的區(qū)域打上“√”,從而認識了生物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
(三)依托問題鏈接,培養(yǎng)探究能力
小學生年齡較小,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思維活躍、活潑愛動。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為了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組織科學探究活動中,就以探究問題為核心,組織相應的科學探究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質疑、釋疑能力。學生自己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了學習科學的樂趣,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在學生繪制了“我的相貌特征分析表”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知道有哪些人的這些特征與自己相同?兩種不同的相貌特征能組成幾種不同性狀相貌的人?若將更多的相貌特征組合起來,那么會有多少種相貌不同的人呢?學生進行積極的研討、探究,繪制“相貌特征組合圖”。有學生大膽地質疑:一個相貌特征可以把我們分成兩類,若再增加一個,即有耳垂有細分為2類,那么無耳垂也可以細分為2類,就形成了4類,就把我們分為8類,這樣就將我們細分為更多的類型,這樣擁有相同相貌特征的人就更少了。隨著學生的大膽推測,他們順利地利用相貌特征組合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性狀編碼,依次很順利地制作、完成了各自的“小組性狀編碼統(tǒng)計表”和“班級相貌性狀調查統(tǒng)計表”,從性狀編碼和人數(shù)統(tǒng)計兩個方面進行統(tǒng)計,提升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聯(lián)系生活實踐,拓展應用體驗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科學知識,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應用。而科學探究就是通過引導學生能對身邊自然事物進行觀察,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應積極與學生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科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增強其探究能力,拓展其應用體驗。
在教學《相貌各異的我們》中,開展全班相貌普查之后,部分學生質疑:若將兩種不同性狀的相貌特征組合在一起,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實踐,聯(lián)系自己的相貌特征,最終認識到,不同組合會有不同的相貌。以此類推,若是更多種,如3種、4種等,可以用性狀圖的形式將諸多相貌不同的人表示出來嗎?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科學認知。教師設疑:我們班級里、學校里有沒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學生興致盎然,積極探究,最終認識到,幾乎找不到兩個相貌完全一樣的人,由此類推至其他生物也如此。最后,讓學生回家仔細觀察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外貌特征,從中分析他們的異同之處,進一步彰顯科學學習的應用性、開放性。
三、結語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融綜合性、基礎性、實踐性于一體的基礎性課程,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中意義重大。而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研討、實踐,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