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
對于從小見到大的楮(chǔ)樹,我一直不知道它有雌雄之分,只知道“楮卜結”(也就是那種綠色的小棒棒)可以蒸著吃;楮果摘了就可以吃,甜甜的,帶著黑籽,一嚼,嘎吱嘎吱的。
忽然有一天,我看到有的楮樹上結“楮卜結”,有的楮樹上結紅色的楮果(剛開始的時候是綠的),傻眼了。我才知道,兩種果子不是生長在同一棵樹上。我決定弄個明白。
我用一年的時間,觀察了楮樹從生葉到長出“楮卜結”或楮果,到它們傳粉、結果的全過程,并一一記錄下來。
這是一種生命力極其強大的樹種,沒有人會刻意栽種它們,或者給它們澆一次水、施一次肥,楮樹卻漫山遍野到處都是。
不單如此,人類對楮樹似乎懷有仇恨,但凡遇見必定讓它夭折——盡管人們一直采食它的果實。楮樹對這一切不怨不恨,該紅的紅,該綠的綠。
四五月份,雄性楮樹上長滿了開黃色小花的“毛毛蟲”,它們是楮樹的柔荑花絮,是雄花。沒有綻放之前,它們像一根根綠色的小棒棒,一簇簇地結在枝條上。人們喜歡趁嫩把它們摘下來,做成美食,其中以蒸食為佳。
而另一些雌性的楮樹,則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樣子。三五成群的綠色楮桃掛滿枝頭,楮桃呈小球狀,小球的表面生長著一層淺紅色的絨毛,那是它們的雌蕊。蕊上分泌的黏液,隨時歡迎花粉的造訪。
這個時候,那些“毛毛蟲”似的雄花早已發(fā)育成熟,上面布滿了黃色的花粉。它們正借助風力,到處拋灑自己的“情種”。它們落到帶有黏液的雌蕊上,就孕育出了新的生命——楮果。成熟后的楮果顏色鮮紅,上面滿是黑色的小種子,又軟又甜,引得不少鳥兒飛來啄食。這些楮樹的種子,在飛鳥的幫助下,到處流浪,落到哪里,便在哪里茁壯地生長起來。
楮樹不單花和果實有趣,它們的葉子也非常有意思。楮樹的葉子大部分呈桃形,葉面粗糙,有絨毛,是洗碗時去除油污的最佳選擇,非常環(huán)保。還有一種葉子,像是京劇中的臉譜,又像是孫悟空的毛臉兒,有凸有凹,十分有趣。
一些資料上說,楮樹的雄花和雌花同時成熟脫落,這是不對的。根據這一年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雄樹上開的雄花,就是那種黃色的“毛毛蟲”,在春季傳播花粉后,迅速地萎落。而楮果從受精到成熟到落地,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一直到三伏天以后還在繼續(xù);甚至到了秋天,楮樹的葉子變黃了,還有零星的楮果綴在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