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耿芳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中心藥房,廣東 廣州 510260)
乳腺癌最近幾年發(fā)病率相對比較高,也是導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相關研究表明,不良預后的獨立指標是膽固醇合成基因比較高[1]。同時,在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當中,他汀類藥物在臨床上被認為是具有抗腫瘤作用的一種藥物[2]。他汀類藥物作為臨床中一種3-羥基-3-甲戊二酸單酰輔酶A 還原酶抑制劑,將他汀類藥物應用于實際治療中,可以對人體細胞代謝甲羥戊酸起到抑制作用,顯著升高人體內的血清膽固醇清除率,水平逐漸降低[3]。研究顯示,機體內的甲羥戊酸通路出現(xiàn)異常情況,當其發(fā)生失調現(xiàn)象的時候,極易誘發(fā)人體出現(xiàn)惡性腫瘤,更是主要的誘發(fā)機制之一,也是他汀類藥物可以抗腫瘤作用機制之一。除此之外,他汀類藥物屬于一種還原抑制酶藥物,是臨床中常用的降脂藥物之一。通過對他汀類藥物的不斷深入了解,可以幫助臨床醫(yī)師在乳腺癌治療提供更好的治療方式。本文以56 例乳腺癌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分析他汀類藥物抗腫瘤作用在乳腺癌中的研究進展。
從2017 年11 月至2019 年5 月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收治的晚期轉移性乳腺癌患者56 例,并選用統(tǒng)計學中的1∶1 方法將患者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8 例。實驗組年齡35~75 歲,平均(43.36±3.54)歲。對照組年齡35~75 歲,平均(42.65±2.69)歲。對兩組信息資料分析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實驗經道德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實施。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過組織學或者細胞學臨床檢查結果為乳腺癌;②患者的生存時間顯著高于3 個月;③參與實驗患者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患者的臨床檢查指標并不符合晚期乳腺癌的患者;②患者存在嚴重的其他器官合并癥;③患者存在神經疾病歷史。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的化療疾病治療措施,其主要的疾病治療方法包括以下幾點內容:患者根據(jù)醫(yī)生為其指定的臨床方案展開疾病的治療,患者接受第一天的治療措施時,需要對患者靜脈滴注表阿霉注射劑(50mg/m2),第二天對患者靜脈滴注多西他賽注射劑(75mg/m2)以及生理鹽水,在患者輸液治療3h的時候,在給予患者多西他賽治療藥物之前的12h 以及6h,需要讓患者經口服用地塞米松藥物20mg?;颊哌B續(xù)治療三周為一個療程。醫(yī)護人員在患者疾病治療間歇期的時候,需要對患者的血常規(guī)進行檢測,并根據(jù)患者的血常規(guī)變化合理使用G-CSF 進行治療。
實驗組患者則聯(lián)合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在患者完成所有化療后開始曲妥珠單抗治療。曲妥珠單抗的給藥方案為:8mg/kg 初始負荷量后接著每3 周6mg/kg 維持量,靜脈滴注約90min。共使用17 劑(療程52 周)。
對比兩組患者進行臨床干預后的細胞免疫數(shù)值,主要檢測指標包括:CD3+、CD3+/CD4+、CD3+/CD8+、NK 細胞的臨床檢測實際數(shù)值,并采用熒光抗體的方法對其進行檢測。
對比兩組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其主要包括癥狀基本緩解、緩解部分癥狀、病情穩(wěn)定以及疾病進展。癥狀基本緩解:乳腺癌患者的病灶基本消失,且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維持在1 個月以上。緩解部分癥狀:乳腺癌患者的最大腫瘤直徑以及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縮小程度>50%,且患者的AFP 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病情穩(wěn)定:乳腺癌患者的腫瘤最大直徑以及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縮小程度在25%~50%。疾病進展:患者存在多個病灶的腫瘤最大直徑以及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25%?;颊叩募膊≈委熆傆行?(癥狀基本緩解+緩解部分癥狀+病情穩(wěn)定)/總人數(shù)×100%。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3.0 分析,計算型指標則以例(n/%)表示,χ2值對檢驗,而計量型指標則選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同時采用t進行檢驗。P<0.05,則代表實驗有意義。
本次臨床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接受臨床實驗干預之后的細胞免疫數(shù)值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表1 細胞免疫檢測結果()
表1 細胞免疫檢測結果()
本次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的人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表2 臨床治療效果[n(%)]
乳腺癌是發(fā)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一種惡性腫瘤,乳腺癌的患病人群中約有99%是女性,僅有1%的患者為男性。隨著近幾年我國患有乳腺癌疾病的患者群體逐漸龐大,甚至比高發(fā)國家的患病概率還要高出1%~2%。
乳腺癌常分為四種類型:
(1)非浸潤性癌;此種病理類型的乳腺癌包括導管內癌癥(癌細胞尚未突破乳腺導管壁基底膜)、小葉原位癌癥以及乳頭濕疹樣乳腺癌癥。也就是非浸潤性癌類型的患者屬于疾病發(fā)作早期,及時接受治療、患者的預后比較好。
(2)早期浸潤性癌:早期浸潤性癌的乳腺癌患者主要包括早期浸潤性導管癌癥(癌細胞已經突破患者的乳腺管基底膜,并逐漸向患者的間質細胞進行侵襲),早期浸潤性小葉癌癥(此時癌細胞已經突破患者的末梢乳管或者腺泡基底膜,并逐漸向間質細胞浸潤,但疾病依舊局限在患者的小葉組織內)。其中,早期浸潤性癌類型屬于疾病發(fā)展早期,患者的預后也比較好。早期浸潤性癌主要是指癌細胞浸潤成分小于10%。
(3)浸潤性特殊癌:包括乳頭狀癌和智能、髓樣癌(常伴隨大量的淋巴細胞浸潤癌)、高分化腺癌、鱗狀細胞癌、腺樣囊性癌以及黏液腺癌等。
(4)浸潤性非特殊癌:浸潤性非特殊癌類型的乳腺癌疾病包括浸潤性小葉癌、髓樣癌(并不伴隨大量的淋巴細胞浸潤)、硬癌、單純癌、浸潤性導管癌以及腺癌等。浸潤性非特殊癌類型的乳腺癌患者,通常疾病分化程度比較低,患者的預后要比其他幾種類型差一些。并且,浸潤性非特殊癌類型是乳腺癌疾病比較常見的類型,大約占總患病人數(shù)的80%左右。但是,醫(yī)生判斷患者的預后情況,需要結合患者的疾病分期等多種因素共同分析[4]。
他汀類藥物作為有一種羥甲基戊二酰輔酶還原抑制劑,其是當前臨床經常應用的降脂藥物,對于心血管所具有的作用較高[5-6]。隨著我國多項研究,他汀藥物用于癌癥治療中,其具有較高的意義,且實際工作機制對腫瘤細胞具有一定的抑制增殖效果、分化以及凋亡、抑制腫瘤新生血管,降低腫瘤發(fā)生轉移的價值。他汀類藥物作為一種還原酶抑制藥物,其在臨床中主要用于調血脂、降血脂藥物,且臨床治療心血管病變中具有較高的意義。同時,對于他汀類藥物是否可以增加腫瘤的發(fā)生概率的問題,相關研究以及爭議,從未停止。上世紀末期,相關學者研究認為,他汀類藥物能夠降低人體的低密度脂蛋白,進而增加人體發(fā)生癌癥的概率。隨著研究逐漸增多,相關人員對于他汀類藥物可以降低癌癥的發(fā)生概率以及死亡概率也得出相關的結論。當前,諸多研究均證實,他汀類藥物對于腫瘤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且對人體正常的細胞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其屬于一種具有較大潛力的藥物。雖然幾個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支持他汀類藥物對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有一定影響,但還需要很多調查來確定他汀類藥物如何使用合適的給藥方案,哪些患者亞型從他汀類藥物能獲益[7-8]。
近幾年,關于他汀類藥物的細胞模型以及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他汀類藥物多腫瘤疾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別是對于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等腫瘤疾病中,均碼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他汀類藥物與細胞毒性藥物之間屬于一種協(xié)同的關系,在不同種類癌細胞的體外實驗中,他汀類藥物可以與順鉑、紫杉醇、多柔比星等一些常用的化療藥物協(xié)同[9]。并且在動物腫瘤模型試驗中,他汀類藥物可不但可以加強多柔比星的抗腫瘤作用,還可以有效降低此類藥物對心臟產生的毒性作用。目前,在臨床上尋找治療乳腺癌的有效藥物已經成為了乳腺癌的主要研究內容。
鄭剛[10]學者研究結果顯示,對乳腺癌患者使用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細胞免疫檢測結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且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為97%,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為75%,其研究結果與本文一致。
本次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細胞免疫檢測結果以及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且P<0.05。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患者使用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其具有較高抗腫瘤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