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琳
最近,海運價格暴漲,外貿企業(yè)主發(fā)愁。
一家從事跨境電商的深圳企業(yè)方告訴《21CBR》記者,去年,定一個集裝箱運往非洲,花2000-3000美元就可以,現在要花1萬美元以上。
有人犯愁,有人迎新機。運價上漲,各家航運公司業(yè)績暴增,海運龍頭中遠???,成為最大贏家。
今年1-6月,中遠海控營收1392.6億元,同比增長88%;凈利潤達371億元,同比增長31.6倍。
有機構預測,其全年凈利千億元左右,每天進賬近3億元,大體是貴州茅臺的兩倍!
中遠??氐墓蓛r,已從年初10元左右最高漲至25元,這樣一家超級印鈔機,10年前卻是人見人嫌的“虧損王”。
航運業(yè)周期性極強,極度依賴進出口。
行業(yè)興衰由貿易需求、運力供給決定,波動性大。需求繁榮時,運力供不應求,運費隨即上漲,航運公司買船擴產;需求衰退時,運力過剩,開始下行。
周期循環(huán)反復,中遠??囟啻未笃鸫舐?,有好幾年,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中遠??氐那吧硎侵袊h洋,總部現位于上海,主營集裝箱運輸,盈利模式非常簡單,即用集裝箱船運載貨物,按整柜收取運費。
2007年登陸A股時,海運市場景氣高漲,中遠海控一年190億元凈利潤,股價一度漲至近70元,市值高達6000億元。
好景不長,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國際貿易萎縮,航運業(yè)陷入低迷,時任董事長魏家福誤判形勢,謀劃購船抄底,擴充運力,埋下運力過剩的隱患。
2009年開始,公司步入漫漫熊途,當年虧損75.4億元,2011年、2012年連續(xù)兩年虧損104.5億元、95.6億元,成為A股“虧損王”。
2015年,中國遠洋剝離散貨業(yè)務、 整合中海集運,收購東方海外,更名為中遠???,第二年,又巨虧99億元。
2009年至2016年,航運業(yè)長期陰霾,中遠??氐闹鳡I業(yè)務,只在2010年實現61億元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其余年份全部虧損,合計虧損491億元。
中遠??匾欢却魃稀癝T”的帽子,股價跌破4元,以出售資產等方式才扭虧,免于退市。
直到2017年后,中遠海控的經營才告穩(wěn)定,整體表現依然慘淡,扣非凈利潤最多的一年,只有15.85億元。
長年巨虧,但中遠??氐慕^對規(guī)模還是極為可觀。
海運是重資產行業(yè),各大公司的核心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運力。TEU(標準箱)是業(yè)內計量船舶運載能力的專用單位,一艘1萬TEU的船,表示能裝下1萬個長度20英尺的標準箱。
根據國際航運業(yè)研究機構Alphaliner的數據,截至9月15日,中遠海運的運力全球排名第四,占比約12%,旗下運營船舶488艘,運力297.60萬TEU,其中自有船舶175艘,租入船舶313艘。
官方財報披露,截至2021年6月底,中遠海控自營集裝箱船隊運力303萬TEU。
網點覆蓋方面,中遠??毓步洜I291條國際航線、54條中國沿海航線及80條珠江三角洲和長江支線。
運力緊缺的亞歐和亞洲航線,剛好是公司的貨運量集中地。
2020年集運牛市突然到來,萎靡超過10年的中遠海控,突然一舉翻盤。
這家海運龍頭的核心收入,來自集裝箱航運業(yè)務。以今年上半年為例,集裝箱業(yè)務收入 1364.38 億元,占比達到97%,剩余3%為碼頭業(yè)務。
疫情發(fā)生以來,超八成的全球貿易量,由海運業(yè)承擔,因供應鏈穩(wěn)定,中國的出口貿易需求猛增,集裝箱業(yè)務量價齊升。
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是反映國內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價格變化趨勢的周度指標。
從2021年4月以來,CCFI持續(xù)攀升,到2021年9月達到3157.6點的歷史高點,比上一周上漲1.9%。
這波海運費暴漲波及全球范圍,截至9月15日,熱門航線亞洲-美東已漲至22289美元/FEU(40英尺標準集裝箱),同比去年的3800多美元,上漲近6倍。
與過去的海運周期不同,這次運費漲價,是疫情影響下供應鏈紊亂造成的。
“現在需求依然存在,只是供給出現缺口,導致價格大幅度上漲。”科爾尼大中華區(qū)物流供應鏈和數字化業(yè)務負責人宋旭軍告訴《21CBR》記者。
需求端上,全球經濟復蘇,進入自給和補庫存階段,運輸需求超出傳統正常水平,而供給端因航運公司產能投資放緩,以及封鎖政策導致的港口擁堵、工人不足,疊加蘇伊士運河擁堵因素,供應鏈條運轉變慢。
單單上半年,中遠海控共完成貨運量1384萬TEU,同比上升 16.84%,平均單箱收入1446美元,同比增加643美元。
海運行業(yè)成本較為固定,華泰證券報告估算,若一個標準箱運費上漲100美元,公司年化凈利潤將增加171億元。
按照上半年的漲價數據推算,其全年新增利潤即可達1100億元,加上2020年100億元的凈利潤基數,那么,其全年凈利將達1200億元左右,就是貴州茅臺也甘拜下風!
單是今年上半年賺的錢,就比過去10年的總和還多,對于中遠海控的“錢景”,市場也多持樂觀態(tài)度。
中信建投交運首席分析師韓軍表示,集運供需失衡或將持續(xù)至2022年,預計中遠海控2021年營收為2892億元、凈利潤為958億元。
這樣一算,平均一艘船一年能掙2億元!
中遠??匾雅c大部分長期客戶簽訂新的長協價格(2-3年之內以同一價格出貨),同比漲幅翻倍不止。
一定程度上,長協對沖周期結束后運價回落的風險,成為“水手”們的信心來源之一。
面對景氣高漲的海運市場,中遠??卣偪駭U張運力,2020年3月至今,先后4次下單買下32艘新船,協議總價達325億元。
最近一次是今年9月,其以每艘1.58億美元的價格,共計訂造10艘集裝箱船舶(單船運力1.6萬TEU),總價約101.92億元。
待新增造船訂單完全交付,中遠??剡\力合計增加58.5萬TEU,有望成為全球第三大航運公司,僅次于丹麥的馬士基和瑞士日內瓦的地中海航運。
不吝成本大手筆擴張,中遠??丶仁琼槃荻鵀?,也是迫不得已。
2020年開始,船運龍頭紛紛砸巨資買船、造船,掀起一股 “造船軍備競賽”。
以地中海航運為例,過去一年的時間里,購買了100艘二手船;8月,馬士基也宣布訂造8艘1.6萬TEU集裝箱船。
宋旭軍分析,集體買船擴產有多方動力:一是因供應鏈效率降低,需要更多船;二是對未來行業(yè)發(fā)展有信心,選擇舊船淘汰、船型更新等產能升級。
更重要的是,航運公司之間博弈的結果。
“這種動蕩的時候,對于行業(yè)來說也是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很多公司想趁機提升自己的市場份額,你不買,市場份額就可能永遠丟掉了?!?宋旭軍表示,這對于航運公司來說,會存在運力過剩的風險。
中遠海控賭的是運價會持續(xù)高位,但須注意,其兩筆新船訂單交付時間,要等到2023年至2025年,供需錯配的窗口期能持續(xù)多久,誰也無法保證。
海運價格的節(jié)節(jié)攀升,已引起監(jiān)管機構的關注。
最近,中國、美國、歐盟代表團共同召開全球航運監(jiān)管峰會?;蚴瞧扔趬毫Γ?月以來,法國達飛、德國赫伯羅特、丹麥馬士基三大航運巨頭先后表態(tài),暫停即期運費上漲。
宋旭軍分析,后續(xù)海運市場有可能會趨于冷靜,價格不會繼續(xù)暴漲,要真正恢復至理性狀態(tài),可能還需要18個月到24個月,關鍵不確定因素是疫情對供給端的影響。
即便窗口期最多只有2年,對于中遠海控來說,也能足夠吃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