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潔,段惠贏
御窯廠是明清兩代為供應宮廷所需瓷器而設的機構。嘉靖時期,由于嘉靖皇帝個人推崇道教文化,道教文化在瓷器上的反映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以嘉靖皇帝個人思想觀念對瓷器造型、色彩、紋飾等方面以及對御窯廠瓷器發(fā)展的影響為視角,了解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皇權對整個時代的影響,也可以從藝術角度了解道教文化對當時社會的滲透,從而更好把握文化與藝術的相互交融。
嘉靖皇帝崇道原因
自古以來,歷代統(tǒng)治者就多信奉道教,以達到神化君權,維護統(tǒng)治地位的目的。在儒、道、佛“三教共宏”的唐朝,由于唐朝是李姓王朝,為了鞏固君權,奉老子為先祖,視道教為國教,唐高祖規(guī)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釋”,大力扶持道教,此后,多數皇帝為求長生不老,沉迷于修道,其中唐玄宗推崇道教尤力。繼唐之后,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更是瘋狂崇拜道教,并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將崇道熱情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道教在此時的地位大大提高,幾乎成為國教。明朝開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全國只準佛道存在,其他宗教一律禁止,這為道教的發(fā)展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到了朱棣,其自稱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大力推崇道教借此鞏固君權,之后的諸位皇帝及皇室成員也繼承了朱棣崇道的熱情,有增無減,至此,道家發(fā)展也愈加成熟,到嘉靖一朝,更是達到巔峰。
嘉靖皇帝生于湖廣安陸的興王府,古屬荊州。荊州是楚國故都,楚文化的發(fā)祥地,文化源遠流長,在荊州民間,信仰鬼神和巫術,這也是原始道教產生的源頭。而嘉靖皇帝自出生到繼位之前,一直生長在這樣一個道教文化興盛的地方,深受其文化熏陶。加之其父親朱佑杬也是一位虔誠的道教信徒,并與玄妙觀純一道人交往甚密,兩人經常一起談玄悟道。據《鐘祥縣志》記載,明正德年間,“純一道人居玄妙觀,道行甚高,興王(朱佑杬)常與之游……”正德二年八月十日,純一道人逝世時恰逢朱厚熜出世,這一巧合導致朱佑杬認為世子是純一道人的轉世,這無形中又加深了嘉靖皇帝與道教的淵源。
嘉靖皇帝自出生以來就體弱多病,自稱“生長南方多脆,非北地可比”,死亡的陰影使他渴求長生不老。在《嘉靖遺詔》中“只緣多病,過求長生,遂致奸人乘機誑惑”也可看出,嘉靖皇帝崇道也想通過修煉道家方術強身健體,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
除此之外,嘉靖皇帝繼位后,一直沒有子嗣,嘉靖皇帝便命道士設道場求子,經過齊云山、南海祈嗣,皇子相繼出世,雖然嘉靖皇帝的孩子先后夭折,但求嗣成功使他對道家文化更加深信不疑。
道教思想影響下的瓷器風格
在道教文化中,葫蘆是使用率極高的器物,它和青袍、寶劍同是道士的必備之物。眾多道家神仙也都以葫蘆作為法器,南極仙翁、鐵拐李葫不離身,太上老君用紫金葫蘆盛靈丹妙藥,懸壺濟世的“壺”為葫蘆。風水經典《雪心賦》云:“葫蘆山現(xiàn),術數醫(yī)流”意指它能起到有煞化煞,無煞納祥的作用。葫蘆口小肚大能積聚財運,故民間盛傳“葫蘆壓窗臺,財源滾滾來”;葫蘆藤蔓綿延、結子繁盛,象征著子孫萬代、人丁興旺。同時,葫蘆聲同“福祿”,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吉祥長壽,集“福祿壽”為一身的葫蘆遂成為經典器形,常被選作為皇帝祝壽的貢品。
嘉靖年間,由于全國道士人數劇增,道士用器自然增多。因此,嘉靖一朝瓷制葫蘆瓶數量激增,造型樣式各異,除普通形狀外,還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圓下方等。不僅如此,嘉靖葫蘆瓶大多數還都繪有八仙、暗八仙、云鶴、靈芝、仙桃等道教紋飾。葫蘆瓶成為嘉靖時期最為典型的器型?,F(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通體黃釉紅彩,十分艷麗,造型為普通葫蘆狀,器型碩大,瓶身繪有云紋、纏枝蓮紋等精美的圖案,是嘉靖時期大型琢器的代表作品。
五彩,最初是指白、青、黑、紅、黃五色,這與道教文化中的“陰陽五行說”密切相關。在道教文化中,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象征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通常道士們在齋蘸祭祀時,使用“五彩令旗”召集五方神仙,在驅鬼辟邪時常常使用“五彩符”震懾妖魔鬼怪,且色彩極為濃艷。五彩被應用在瓷器上,起源于傳統(tǒng)的彩繪裝飾。通過各個朝代的不斷發(fā)展完善,到嘉靖一朝,五彩器趨于成熟。但此時五彩器不再局限于白、青、黑、紅、黃五色,而是以紅、黃、綠、藍、紫五色為主,間以黑白二色繪制的彩瓷器物,形式上也更加多樣化,一種是單純的釉上五彩,突出使用紅、綠二彩,并以黃、黑、紫彩作為局部的點綴,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另一種是青花五彩,五彩器色彩豐富的同時也極為鮮艷,這與道教文化中顏色越艷越辟邪的理念相同,正因如此,五彩器也得以在嘉靖時期發(fā)展到了頂峰。
在道教文化中,金是富貴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王公貴族才能用金器。因此,在道教語言中,許多事物的命名中都含有“金”字,玉帝用“金牌”,頒“金旨”,道士煉“金丹”,齋醮法事活動中用金器、焚燒“金紙”,道家甚至認為“飲金長生”,由此可見,“金”在道教文化中備受推崇。很早以前,大煉丹家魏伯陽說:“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因此,秦始皇曾吞服真金以求長生,此后,尋求“長生”者便與“金”結下了不解之緣。
歷朝歷代最盛行描金器的是嘉靖時期。常見的有礬紅描金、藍釉描金、綠釉描金、黃地描金、紫金地描金等,這前所未有的描金器盛況與嘉靖皇帝崇道密切相關,各種規(guī)模的齋醮頻繁,禮儀繁復,配器繁多,但黃金畢竟貴重稀少,因此描金器應運而生。描金器的出現(xiàn)不僅符合道家尚“金”的文化理念,又能體現(xiàn)皇家尊貴的身份地位,還可以使器物更加精美,例如紅地黃彩海水云龍紋蓋罐(如圖1),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以下收斂,圈足。罐身外壁及蓋面紅地黃彩海水云龍紋裝飾,圖案輪廓及細部均用金彩勾描,富麗堂皇,極具時代特色。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物形象的描繪最能反映一個朝代或社會的形態(tài)。嘉靖時期,人物紋題材和種類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與道教文化相關的各類神仙形象及其相關的神話故事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瓷器裝飾上,其中最為流行的是八仙紋及與之相關的神話故事,如“八仙過?!薄鞍讼膳踝邸薄鞍讼蔁挼ぁ钡葟V為流傳的故事都被描繪在瓷器上。紋飾中所描繪的神仙形象特征鮮明,各具特色,深受人們的喜歡,以藝術的形式展現(xiàn)道教文化思想,通俗易懂,生動有趣,更利于道教文化的傳播。如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嘉靖青花八仙祝壽紋罐,頸繪菱形錦紋,肩繪云鶴間雜寶紋,罐身繪制八仙慶壽圖,人物形態(tài)豐富,環(huán)境優(yōu)美,鶴、鹿、松等相伴,整個畫面看起來喜慶吉祥,圖案寓意長壽福祿,極具道教色彩。
除此之外,由于老子是道教始祖,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敬仰愛戴。老子在世時,在樓觀臺寫下了《道德經》,并經常在此講經論道,最終開創(chuàng)道教。為了追隨當時社會崇道的思想潮流,此時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在陶瓷上繪制了許多“老子講經”圖(如圖2),仙風道骨的老子盤坐于中央,細心聆聽的學生圍在老子四周,圖中還繪有大量祥云紋、纏枝蓮紋等精美的裝飾紋樣,整體畫面營造的故事感極其強烈,成為了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動物紋在瓷器紋飾中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而在嘉靖一朝,由于道教文化的盛行,大量與道教文化相關的動物圖案開始出現(xiàn)。其中被應用最廣泛的是仙鶴。道教認為,鶴是“孕天地之粹,得金火之精”的神鳥,是仙人的坐騎,因此鶴是長壽的象征。
在瓷器上,鶴紋通常與八仙、符箓、八卦等極具道教色彩的紋飾組合構成一幅裝飾紋樣,不同組合代表著不同的寓意。松鶴象征松鶴長春,桃鶴象征鶴壽延年,與鹿和梧桐組合寓意鶴鹿同春,其中最為流行的當屬云鶴紋。在嘉靖之前,鶴紋在瓷器上并不常見,且多為直立狀,直至嘉靖一朝,由于道教文化的興盛,鶴紋成為一種獨特的時代特征大量出現(xiàn)在瓷器上,此時鶴紋形象多為寫實,展翅飛舞的形象將仙鶴的優(yōu)美仙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五彩云鶴紋罐(如圖3),通體以青花加紅、黃、綠彩裝飾,主題紋飾以云鶴為主,飛舞盤旋的仙鶴與極富流動性的云相互映襯,使畫面充滿了神秘的道教色彩,反映了當時社會崇道的思想觀念。
桃原產于我國,因其造型獨特、色彩柔和、味美多汁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早在遠古時期,桃便與女性的生育特點聯(lián)系在一起,蘊含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象征著生育、長壽、多子多福。在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種植的蟠桃樹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因此有“榴開百子福,桃獻千年壽”之說。成書于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寫道:“玉桃,服之長生不死”,明確記載了食桃可長生。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道教的發(fā)展,神仙方術之學大肆興起,象征長壽的桃頻繁出現(xiàn)在道教文化中。到明代,桃紋更是成為瓷器裝飾的重要題材,尤其在嘉靖時期,瓷器裝飾中常見桃紋與蝙蝠、靈芝等組合成具有長壽寓意的圖案。
除桃紋被廣泛應用以外,被道教視為“仙草”的靈芝也大量出現(xiàn)在嘉靖時期的瓷器上。靈芝,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長壽吉祥的文化內涵,因其富含豐富的營養(yǎng)與藥用價值,道教信仰者認為服靈芝可長壽成仙。因此,靈芝頻繁地出現(xiàn)在道教的神話故事中,廣為流傳的有嫦娥食靈芝奔月、白娘子盜靈芝救許仙、麻姑獻壽靈芝酒、秦始皇蓬萊尋靈芝等等,靈芝可以說是長生的象征。嘉靖時期的陶瓷作品中,靈芝常常單獨出現(xiàn),或與其他紋飾組合表達吉祥長壽的寓意?,F(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五彩靈芝桃樹紋盤(如圖4)是桃紋和靈芝紋完美結合的最好詮釋,此盤內底外壁均繪桃樹,樹干盤繞成“壽”字,樹上結滿壽桃,樹下長有靈芝,紋飾構圖更是新奇雅致,寓意長壽吉祥,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通過簡單了解嘉靖皇帝對嘉靖時期御窯廠瓷器的影響,我們可以知道在封建王朝下,皇帝個人的思想觀念對當朝藝術文化的影響力之大,也知道了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藝術作品是多么地富有魅力,每件精美瓷器背后所包含的手掌溫度,傳遞出來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是許多利用現(xiàn)代科技生產出來的瓷器所無法比擬的,雖然嘉靖時期道教文化與瓷器藝術的高度融合發(fā)展是嘉靖個人對道教思想文化推崇的結果,但這也對瓷器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對嘉靖時期瓷器的梳理,可以學習到瓷器藝術中的民族性,也對我們如何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植根于藝術設計中帶來許多啟示。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