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萍
摘要:現(xiàn)在的學生學習數學大多都有畏難心理,遇到問題就看看、淺顯地想想,沒有潛心認真思考,很大程度上是找不準思考的切入點和思路,所以幫學生找到解題的切入點、掌握解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平時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不同題型的特征,通過舉例子、畫圖、轉換等思想方法,潛移默化地滲透各種不同的解題方法,開拓他們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關鍵詞:以題促思;以思導學;解題能力
“學貴于思”,只有思考了,才算是跨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才有成功的可能。有些孩子習慣能不想就不動腦,能不做就不動筆,最好天上掉下來個答案,好成績天天與他為伴。學習數學一遇到難題就望而卻步,的確,沒有切入點,沒有思路,對他們確實有難度,所以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要鼓勵他們試一試、舉個例子、畫畫圖,深度讀懂題目蘊含的條件,尋找知識的連接點。多種方法都試試看,總有一種方法合適的。其實這些解題方法和渠道就滲透了優(yōu)化思想,讓學生體會到在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多種方法和策略,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感受解題方法的多樣性和不同方法的優(yōu)劣,反思并學習優(yōu)秀的方法,從而在學習方法和解題策略上不斷提高自己。
一、直接入手,簡單直觀
問題出現(xiàn)的內容與形式是靈活多變的,不管遇到什么題目,都可以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每道題都先由淺處開始思考,條件入手,緊繞問題,明確題目中變與不變的量,借機尋找解題關鍵。有些題目,真的就適合避開表面的信息“迷惑”,直接入手解決。
如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76頁第11題:你能寫出一個比大又比小的分數嗎?你還能再找到兩個這樣的分數嗎?一開始,學生覺得這兩個分數之間是塞不進其他分數的,結合剛學的通分知識,他們肯定能找到解題思路的,有的只是時間問題,所以當學生想不出來的時候千萬別著急,要沉得住氣,鼓勵他們繼續(xù)思考,不放棄!“真沒有?再試試?”果然,不一會就有學生想出來了:=,=??戳怂麄兊慕Y果,我笑了:通分后這兩個分數之間還是沒找到其他分數啊。他們也笑起來了:我們可以繼續(xù)變?。?=,==,這兩個分數之間就有!“哦,原來就是這個分數!只有這個分數?”同學們爭著搶著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繼續(xù)通分下去,這兩個分數之間還有其他分數存在。
通過這道題的思考和總結,讓同學們看到自己的方法、能力和自信,學會由淺入深的思考原則。只要想辦法找到題目中不變的量,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二、實例驗證,有跡可循
小學數學知識猶如一張大網,之間的聯(lián)系千絲萬縷,因此解決問題的橋梁也是四通八達的。平時在解題的過程中,我跟學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當你什么都想不到的時候,不妨舉個例子看看,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我們要鼓勵他們大膽地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不妨多采取評比、加分的機制,有時還可以適當應用“激將法”:這題你會嗎?你怕不怕? 這些激勵方法還挺管用的,同學們往往能很快地沉浸在思考與挑戰(zhàn)的狀態(tài),努力嘗試不同的方法,起到有效助力的效果。
如判斷題:如果b是a的2倍(a≠),那么a、b的最大公因數是a,最小公倍數是b。這道題,既可以直接運用知識:因為b是a的2倍,所以a、b兩個數成倍數關系,那么較大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也可以用實例驗證的方法解決這道題,把兩個符合條件的數代入a和b,分別求出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再選出正確答案。
在學習過程中,其實可以用實例驗證這種解題方法的題目有很多,一般都可以直接遵循公式、定律或既定知識,有跡可循。當中滲透的就是代入數學思想方法和枚舉數學思想方法。這種方法,雖然有點繁瑣,但是勝在易于理解,又容易掌握,同學們都容易接受,比較常用,用于檢查驗證答案也是不錯的選擇。何況,人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是有差別的,學會“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或是“退而求其次”這種解題策略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成功的路本來就很多,關鍵在勇于嘗試,有時學習品質會優(yōu)于數學知識。
三、畫圖思考,嘗試突破
畫圖思考,其實就是借助圖形直觀,把題目的條件理清,把問題明確。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
此外,這種解題方法里面還滲透了數形結合思想,數形結合可以使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簡潔化。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這句話深刻的揭示了數與形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當你遇到的題目直接入手無門,實例驗證無從下手的時候,就該試用“畫圖法”了,把題目中的條件與問題用圖直觀地表示出來,讓題目中的條件與問題以鮮活的形式再現(xiàn)出來。
如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92頁第11題:有紅、黃、藍三條絲帶。紅絲帶比黃絲帶長m,藍絲帶不黃絲帶短m,紅絲帶與藍絲帶相差多少米?
這道題,如果想直接下手解決問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紅絲帶和藍絲帶都跟黃絲帶作比較,而黃絲帶長度又是未知的;如果想舉例解決也是不現(xiàn)實的,不知從何下手。這個時候,嘗試畫圖,理清題目條件,分析數量關系。因為紅絲帶和藍絲帶都跟黃絲帶做比較,所以先畫出黃絲帶的長度,再根據“紅絲帶比黃絲帶長m”,畫出紅絲帶的長度,紅絲帶的長度表示的就是從第一條線段的起端到最末端;然后根據“藍絲帶比黃絲帶短m”,畫出藍絲帶的長度,藍絲帶的長度表示的就是到第三條線段的起端到虛線前的那端。問題是“紅絲帶和藍絲帶相差多少米”,其實就是求下圖中紅色大括號這個部分。通過畫圖,可以快速地理清紅絲帶、黃絲帶和藍絲帶的關系,解題方法和解題答案都躍然紙上了。所以說有時候想不出來了,拿起筆來寫寫畫畫,把條件都理清一遍,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借助畫圖方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未嘗不是一種突破,將來學到幾何知識的時候,借用輔助線也是同一道理。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學會嘗試,學會借力,也是一種收獲,我們要讓其成為一種習慣,讓這個好習慣陪著我們解決身邊所有的難題!
四、靈活替換,深化理解
前面提到過的幾種解題方法糅合在一起,靈活切換,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也有例外,有些問題就用上了代換和轉化,需要對所學知識深化理解,靈活運用。在解題過程中遇到看不清,想不明的題目,千萬別著急,可以從簡單的方法開始,逐一嘗試,只要細心觀察、思考,前路定會“豁然開朗”。
在期末綜合運用中,可能我們還會遇到一些看似無從下手的題目,如:一個長方體,如果長增加2cm,寬和高不變,它的體積就增加36 cm?;如果寬減少3cm,長和高不變,它的體積減少66 cm?;如果高增加5cm,長和寬不變,它的體積增加440 cm?。原來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cm??
同學們一般看到這類題都會停下來,覺得又變又不變的,感覺“亂”,條件亂,思路也亂了。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靜下心來,從簡單的入手。剛開始沒看到突破口,沒關系,就從最簡單的公式入手,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如果長增加2cm,寬和高不變,它的體積就增加36 cm?”,那么36÷2=18 cm?就是寬×高的積;“如果寬減少3cm,長和高不變,它的體積減少66 cm?”,那么66÷3=22cm?就是長×高的積;“如果高增加5cm,長和寬不變,它的體積增加440 cm?”,那么440÷5=88cm?就是長×寬的積。知道長×高的積、長×寬的積和寬×高的積有用嗎?我們要求的是“原來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cm?”,根據公式,我們需要知道長、寬、高,這有用嗎?來到瓶頸位,一定要細心觀察,思考,融會貫通條件之間的關系。思考:一定要用長、寬、高?要長、寬、高的目的是什么?原來就為了靈活替換,沒有長、寬、高不要緊,我們要長、寬、高無非就是要求出長×高、長×寬和寬×高,我們現(xiàn)在不都有了嗎?
這類題的解題關鍵是從簡單入手,從公式入手,靈活替換,深化理解,利用公式解決問題。這個解題方法當中,其實就滲透了代換和轉化思想。我們可以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引導他們思考,讓他們在觀察思考、操作交流中知道能用一個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也可以轉化公式去計算,初步體會等量代換和轉化的思想方法。
結束語
學生的思維水平、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是有差異的,他們需要嘗試和探索,更需要在自我反思和學習中學會思考、習慣思考。通過一道道題目的分析解答,掌握一種或多種解題方法與技巧,促進思考,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良好學習品質。
參考文獻:
[1]王永春《小學數學與數學思想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躍《高效課堂的101個細節(jié)》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3]楊豫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