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宏潤 李文
[摘?要]中國共產黨改革觀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領導改革的實踐中,所形成的對改革的正確的認知、理念與方法等思想文化的概念集合。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的“二次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義、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題中之義、破解中國前進發(fā)展障礙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發(fā)展面臨的問題倒逼的結果,改革是解放思想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改革觀經歷了初步探索、有序進行、科學發(fā)展、全面深化四個階段,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向世界展現出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改革觀
[中圖分類號]D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21)05-0071-07
回顧建黨百年歷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偉大飛躍,中國人民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底氣屹立于世界東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sup>[1]P71改革早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的標識。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歷史征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改革觀。所謂中國共產黨改革觀,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領導改革的實踐中,所形成的對改革的正確的認知、理念與方法等思想文化的概念集合。本文基于改革開放以來的整體史觀,系統(tǒng)考察中國共產黨改革觀發(fā)展的邏輯理路、歷史進程和價值意蘊。
一、改革:社會主義的“第二次革命”
中國共產黨重視改革,并將改革視為社會主義的“第二次革命”,是有著深刻的邏輯考量。具體說來,改革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題中之義,是破解中國前進發(fā)展障礙的必由之路,這幾個方面共同組成了改革的理論邏輯、制度邏輯與實踐邏輯。
(一)理論邏輯:改革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義
科學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立者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改革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精辟地指出,社會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2]P84。恩格斯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3]P601。馬克思和恩格斯視改革為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客觀需求,視之為推動社會主義發(fā)展、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正是著眼于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根據時代條件的轉換和歷史方位的前移,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發(fā)展需求,從而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社會主義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依靠改革實現的。所以,從根本上說,中國共產黨如此重視改革是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改革觀的精髓要義。
(二)制度邏輯: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題中之義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建設和發(fā)展成為新的歷史課題。由此,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轉變,歷史課題的轉換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社會在建設和發(fā)展中不斷挖掘內在驅動力,以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并最終走向共產主義。不同于社會革命所要求的新舊社會制度的更替,改革要求的是同一社會形態(tài)下實現制度自我革新,是制度建立后對滯后生產關系的集中改善,而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題中之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與時俱進的時代體現,通過改革,社會主義制度與時代、國情相適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激發(fā)出活力。在新時代的歷史征程中強調全面深化改革之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就是內在要求科學認識改革與事業(yè)、道路之間的關系,將改革作為發(fā)展事業(yè)、堅定道路的重要方式。
(三)實踐邏輯:改革是破解中國前進發(fā)展障礙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這是結合國情深思熟慮的結果。據統(tǒng)計,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各發(fā)達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從20世紀初的10%提升到了50—70%。而我國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952—1957年為27.78%,1957—1965年只為8.24%,1965—1976年間更是僅為4.12%。[4]可見,與其他國家的科學技術進展相比,這一時期我國可以說是錯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1978年,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團赴西歐五國(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西德)考察訪問期間,歐洲經濟的自動化、現代化、高效率,給考察團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看到:西德一個年產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只用2000工人,而中國生產相同數量的煤需要16萬工人,相差80倍。[5]中外巨大的差距使黨內高層受到極大震動,也深感壓力巨大,認識到實行改革開放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國內外的形勢倒逼中國必須改革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因素,縮小與世界的差距,這就是改革的實踐邏輯。
二、中國共產黨改革觀的歷史演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改革觀大致經歷了初步探索、有序進行、科學發(fā)展、全面深化四個歷史階段,每一階段都有著獨特的歷史特征?;乜粗袊伯a黨改革觀的歷史演進,可以清晰地看到幾代中央領導集體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前者為后者打開局面、奠定基礎,后者在前者基礎上逐步細化、不斷精進,最終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改革觀。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起著奠基、開創(chuàng)作用,明確了中國改革的原則、方向;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不斷豐富其內容,繪寫藍圖;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則進一步細化、推進改革方案;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繼承既往的改革經驗,結合新時代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的新變化,聚焦改革的難點、熱點問題,特別是關乎全局性、制度性的改革問題,不斷創(chuàng)造出更高、更優(yōu)的生產力,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一)初步探索階段(1978—1992年)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序章。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黨的十四大時期,中國共產黨將改革開放作為基本國策,明確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原則、基本理念、基本方法。中國共產黨改革觀進入初步探索階段。
1.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生產力
鄧小平認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拔覀兯械母母锒际菫榱艘粋€目的,就是掃除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6]P551改革的實質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各種具體制度,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詳細闡釋了改革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sup>[7]P370無論從改革在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還是從引起我國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變革的劇烈變化程度看,都可以看作進行了一場新的革命。在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上,鄧小平認為,改革決不能保守遲疑,該改則改;“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被葬送”[6]P204。中國已經到了必須要改革的地步,這既是順應世界發(fā)展大勢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國內發(fā)展問題的必由之路。此外,鄧小平還為改革確立了衡量標準:“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sup>[6]P705這為改革明確了衡量標準,回答了如何評價改革成效的根本問題。當然,改革不僅需要確立科學的衡量標準,還要有著明確的方向,即是說,改革需要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不動搖,需在社會主義框架內穩(wěn)步進行。1979年,鄧小平在理論務虛會上指出:“我們現在進行一系列改革,仍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sup>[6]P309這就表明,中國的改革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中國改革的一切舉措都是為了更好的堅持社會主義,這是改革的根本所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否則就會遭到失敗。
2.改革要有全面聯動的科學理念
鄧小平認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sup>[6]P626中國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明確了,改革不是小修小補,而是要全方位的推進,改革的領域涉及方方面面。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目的。在此思想指引之下,中國的改革從地域上看,實現了農村與城市的互動,從內容上看,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聯動推進。實際上,鄧小平這一全面聯動的改革觀點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就提出來了,1978年10月,鄧小平在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致詞中指出:“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yè)企業(yè)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yè)企業(yè)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sup>[6]P358改革開放實施后,黨和國家圍繞不適應中國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問題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聯動改革。
3.改革要有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奮斗精神
中國改革開放歷程始終面對著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利益固化藩籬和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守成心態(tài)”等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改革步伐。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推進改革開放的歷程,也就是解放思想,凝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的過程。要在如此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改革開放,難度是巨大的,也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所以,鄧小平在黨內反復囑咐:“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yè)是一項新事業(yè)……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sup>[7]P258面對黨員干部推動改革開放怕犯錯、不敢冒險的現象,鄧小平反復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7]P372。必須要時刻保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只有這樣,改革事業(yè)才能蹚出一條新路來。
(二)有序進行階段(1992—2002年)
黨的十四大以后,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的考驗,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的推進改革開放,保持戰(zhàn)略定力,緊緊聚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中國共產黨改革觀進入有序進行階段。
1.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
針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進行了深刻思考,得出兩條結論:“一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二是必須進行社會主義改革,探索符合本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8]P474。江澤民強調:“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huán)節(jié),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和各項事業(yè)全面進步?!?sup>[9]P254從江澤民對于改革的理論概括中,可以發(fā)現“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不是簡單地出于對社會主義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的邏輯推演,而是基于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基于對中國國情的準確判斷,基于對時代特征的深刻把握,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
2.改革必須正確處理好與發(fā)展穩(wěn)定的協調關系
江澤民指出:“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必然要求進行利益調整、體制轉換和觀念更新。因此,要始終正確把握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9]P260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召開的13年,我國從容應對一系列關系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國際突發(fā)事件,戰(zhàn)勝在政治、經濟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風險,經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驗,排除各種干擾,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破浪前進。我們能取得這樣的勝利,靠的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正確指引,靠的是黨的高度團結統(tǒng)一,靠的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頑強奮斗。其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江澤民精辟指出:“穩(wěn)定是改革和發(fā)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發(fā)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tǒng)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wěn)定中推進改革發(fā)展,通過改革發(fā)展促進社會穩(wěn)定?!?sup>[12]P7簡言之,我們要正確把握好改革的節(jié)奏,以確保改革積極穩(wěn)妥地進行。
3.改革必須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的核心理念
江澤民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這是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則?!?sup>[9]P26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和建設事業(yè),在實踐中努力踐行這一根本原則,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改革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正所謂“人民群眾是改革發(fā)展的主體和動力,也是穩(wěn)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礎。只要廣大人民群眾真心實意擁護改革,我們就一定能夠應對各種復雜情況和矛盾,即使出點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好辦”[8]P430。因此,改革開放是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創(chuàng)造性事業(yè),要在這一事業(yè)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廣開渠道來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凝聚人民群眾的智慧來服務于改革發(fā)展事業(yè)。
(三)科學發(fā)展階段(2002—2012年)
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國改革開放面臨新的考驗,如何實現科學發(fā)展成為了改革必須回答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毫不動搖的推進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改革觀進入科學發(fā)展階段。
1.改革必須堅持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2003年9月,胡錦濤在江西考察時提出“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10]P375,2010年11月,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再一次強調“中國面臨的問題只有通過發(fā)展才能解決”,“我們將堅持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11]胡錦濤深切認識到發(fā)展對于黨執(zhí)政興國、對于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的重要意義,因此將之擺在“第一要務”。因此,胡錦濤要求改革亦必須堅持“發(fā)展是第一要務”[10]P416,2008年胡錦濤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10]P149-150,胡錦濤明確表示改革開放要以發(fā)展為目的。簡言之,我們應對風險與挑戰(zhàn),解決發(fā)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根本上講還是要依靠發(fā)展。發(fā)展是硬道理,發(fā)展必須是科學發(fā)展。
2.改革必須堅持一切以人為本的核心要旨
改革的目的就是為滿足人民的需求,增進人民的福祉。胡錦濤對于改革進程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有著深刻的闡釋,要求堅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10]P475。人心向背,關乎黨和國家事業(yè)的興衰成敗。我們黨必須牢牢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與人民保持血脈聯系,獲得人民真心實意的支持,為改革凝聚力量,推動改革不斷向前發(fā)展。這是因為人心是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得以長治久安的根本。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根基和本質要求”[10]P475,也是改革必須堅持的核心要旨,要把改革開放事業(yè)由單純的黨的事業(yè)轉變成為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必須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改革熱情,團結力量、積聚共同智慧,推動改革事業(yè)不斷深入發(fā)展。
3.改革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xù)是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正是依靠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科學領導。當然,在推進改革的進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貧富差距、環(huán)境污染、資源浪費、腐敗現象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充分論證只有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科學改革觀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2003年,胡錦濤在總結抗擊非典斗爭的經驗時指出:“通過抗擊非典斗爭,我們比過去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城市發(fā)展和農村發(fā)展還不夠協調……極少數黨員干部作風不實,在緊急情況下工作不力、舉措失當?!?sup>[12]P395抗擊非典過程中呈現出來的種種問題,既是一種挑戰(zhàn),同時也是“改進工作、更好地推動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契機”[12]P395,而改進工作最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他進一步指出:“在促進發(fā)展的進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huán)境指標?!?sup>[12]P397這就表明中國的改革絕對不是僅僅注重經濟總量的增長,還要求在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必須堅持科學的發(fā)展觀念,改變過去“粗放式”的發(fā)展理念。同時,還要通過經濟發(fā)展來帶動文化、社會、民生等各方面的發(fā)展,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實現經濟社會生態(tài)永續(xù)發(fā)展。
(四)全面深化階段(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定不移地實施全面深化改革戰(zhàn)略。根據世情國情黨情出現的新變化,以新理念、新思維、新舉措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很好地回答了改革地位論、價值論、力量論與權變論等問題。
1.地位論: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發(fā)展命運的關鍵一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精準把握國情,形成了改革的新認識。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13]P3歷史證明,中國之所以能夠從站起來到富起來靠的就是改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接力進行改革事業(yè),使改革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的標識。如今,中國的改革已經經歷了四十多年,好改的已經改完了,但一些深層次、體制性的問題仍需要以改革來破解。因此,我們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既要看到過去來時的路,也要看到當下正在走的路,而且也要把握好未來要走的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明白改革就是要時刻保持馬克思主義的高度清醒,為黨和國家發(fā)展注入一種新的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動力,以期更好更快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
2.價值論:改革是堅持以人民中心的價值旨歸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增進人民福祉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執(zhí)政追求。習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sup>[14]P552改革的最初動因就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事實證明,改革的確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進了人民的福祉。所以,中國的改革要繼續(xù)賡續(xù)優(yōu)良傳統(tǒng),把創(chuàng)造更高、更優(yōu)的生產力作為重要使命,切實增強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活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不僅如此,中國的改革必須要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進一步提升政府辦事效率和效能,最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穩(wěn)定。改革的最終歸宿也就是為了人民的福祉,堅持“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15]P52。所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16]。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堅持深化改革的奮斗目標,要始終不渝地推動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改革是中國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才能改變中國,才能更好的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3.力量論:改革是根植于黨和全國人民的團結奮斗
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黨是核心力量,人民是主體力量。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取得的輝煌成就證明,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當代中國的一切發(fā)展進步,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15]P21,這很好地展現出黨的核心地位,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力量源泉。為了更好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13]P14。不走老路和邪路的關鍵就是要堅守人民立場,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讓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習近平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并且有精辟的論述,他強調改革進程中的每一次飛躍離不開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17]P21,只有凝聚來自全國人民的力量,為改革提供強有力的依靠,我們的最終目標才能實現。中國的改革完全憑借一黨之力肯定是不夠的,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正所謂“‘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1]P98。因此,中國的改革必須根植于黨的領導和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和力量,必須團結并激勵更多的人民成為主力軍,才能創(chuàng)造出新時代的偉大事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4.權變論:改革是適應世情國情黨情發(fā)展變化的時代需要
縱觀古今中外,變革是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當前改革已經進入到關鍵期、深水期,習近平指出:“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sup>[18]針對當前的國情世事,黨中央也在“變”與“不變”中更新改革認知,必須堅持“要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從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出發(fā),有領導有步驟推進改革,不求轟動效應,不做表面文章,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13]P20。改革只有堅持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中國的改革始終是沿著社會主義方向闊步前行的。然而,當前改革面臨的國內外環(huán)境是錯綜復雜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堅持與時俱進,必須要全面的系統(tǒng)統(tǒng)籌推進,必須要保持足夠的戰(zhàn)略定力,必須“要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在眾說紛紜中開好改革藥方”[13]P19,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足夠的戰(zhàn)略定力,才能高質量的推進改革。簡言之,中國的改革既要堅定不移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穩(wěn)步前行,又要做到因時而變、因事而化,牢牢把握改革的主動權。
三、中國共產黨改革觀的歷史價值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接力進行改革,逐漸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改革觀。中國共產黨改革觀的形成,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也具有鮮明的實踐價值,還具有強烈的世界價值,向世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
(一)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肯定了改革的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并深刻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產生,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fā)展壯大。”[13]P1改革是當代中國作出的偉大決策,是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成就和寶貴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國家在關鍵時期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的道路,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就是開創(chuàng)并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13]P10。中國共產黨將帶領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將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融入到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偉大進程中,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行穩(wěn)致遠。
(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新時代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初心和使命最終就是為人民謀幸福?!案母镩_放四十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sup>[18]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中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所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9],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擔當與情懷。所以,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務必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黨的群眾路線貫徹于改革全過程。具言之,就是改革政策的制定要事先廣泛的征求民意,了解人民群眾對于改革的期待。改革的實施過程要緊緊依靠人民,只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改革開放事業(yè)才能一往無前。改革的成效評估要充分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改革的成效好不好,要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評判,使改革能更好的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20]
(三)向世界展現出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馬克思主義遇到了新的嚴峻挑戰(zhàn)。然而,實踐證明中國是“世界上發(fā)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其成功的秘訣就是選擇了改革開放政策,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1],中國的發(fā)展很好地向世界展現出社會主義發(fā)展的蓬勃生機與活力,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日新月異,有力地反駁了“社會主義過時論”“社會主義早產論”。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19]這充分堅定了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記初心和使命,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將改革進行到底,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周天勇.三十年前我們?yōu)槭裁匆x擇改革開放[N].學習時報,2008-08-25.
[5]曹普.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由來[N].學習時報,2008-10-06.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編(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7]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思想年編(一九八九—二〇〇八)[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9]江澤民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錦濤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胡錦濤.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0-11-14.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習近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不移將改革推向深處[N].人民日報,2017-11-21.
[1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8.
[1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20]何錫輝.中國共產黨改革國際鏡鑒的歷史發(fā)展和邏輯理路[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21]人民日報社.中國道路?成功的道路(“中國在世界眼中”系列報道之一)[N].人民日報,2010-03-16.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CPCs Outlook on Reform
YANG Hong-run1?LI Wen2
(1.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
2.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The CPCs outlook on reform refers to the concept set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formed by the Party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leading the reform,including the correct cognition,ideas and methods of reform.As the “second revolution” of socialism,re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Marxism,an inherent element of the self-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system,and the only way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to Chinas development.Reform is a program designed to solve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the result of emancipating our minds.The CPCs outlook on reform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initial exploration,orderly progress,scientific development,and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It has created a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monstrated the CPCs commitment to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and demonstrated the vitality of socialism to the world.
Key words:CPC;outlook on reform
(責任編輯:邱?明)
[收稿日期]2021-06-28
[作者簡介]陽宏潤(1990—),男,湖南邵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李文(1963—),男,山西大同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社會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社會史和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