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繼張金良、劉建軍之后,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下稱“郵儲銀行”)排名第一的副行長張學文又將兼任集團層面重要職務。
業(yè)內權威人士稱,郵儲副行長張學文或擬任中國郵政集團(下稱“郵政集團”)總經理助理。
據悉,張學文是名副其實的“老郵儲人”,曾兩次代理行長職責。其中,在2019年代理郵儲銀行行長職責期間,實現該行總資產規(guī)模突破10萬億元,營業(yè)收入達到2768.09 億元。
作為郵政集團旗下最重要的子公司,郵儲銀行是其主要利潤來源,近年來兩者的協(xié)同效應不斷加強。該行董事長張金良兼任集團總經理,而行長劉建軍則身兼集團副總經理,同為中管干部。隨著張學文的職務調整,郵儲銀行將有三位高管到集團任職,這將進一步促進銀行與集團更加緊密的聯動。
《金融理財》了解到,郵儲銀行副行長張學文將擬任郵政集團總經理助理。
事實上,張學文自2004年就來到了郵儲銀行,2013年1月起任該行執(zhí)行董事及副行長,至今在郵儲銀行已經工作17年余年,是名副其實的“老郵儲人”。值得注意的是,張學文擔任副行長期間,曾兩次在行長之位空缺時代行行長職責。
公開資料顯示,張學文,男,1962年11月生人,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歷任財政部財政部商貿金融司內貿二處副處長、經濟貿易司糧食處副處長、經濟建設司糧食處副處長及處長、經濟建設司副司長等職務?,F任郵儲銀行執(zhí)行董事及副行長,兼任中國社會保險學會農村社會保險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中國金融會計學會理事會副會長。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1月4日,郵儲銀行前行長呂家進就因工作調動辭去行長等相關職務,前往中國交通銀行任職,期間由張學文代為履行行長職責,自此,行長職位空缺一年。直到2020年1月,郵儲銀行才發(fā)布公告稱,郭新雙將出任郵儲銀行行長一職。不過,郭新雙于一年之后又因工作調動,辭去該行行長等職務,張學文再次代為履職,直到今年5月國有銀行老將劉建軍正式接任郵儲銀行行長為止。
翻看郵儲銀行2019年的年度報告,張學文代為履行行長職責期間,郵儲銀行成立12周年,成功在A股IPO,設立了中郵理財子公司,全力推進新一代核心銀行系統(tǒng)建設。最終實現總資產規(guī)模達10.22 萬億元,營收2768.09億元,較2018年相比增長6.06%,凈利潤 610.36 億元,較2018年相比增長16.52%,不良貸款余額428.44 億元,不良貸款率 0.86%,撥備覆蓋率 389.45%。
而就在前不久,9月11日,張學文出席了在廣西南寧舉行的以“推動陸海新通道金融服務一體化”為主題的第13屆中國—東盟金融合作與發(fā)展領袖論壇,主要介紹到郵儲銀行對陸海新通道建設關注,同時,針對推動陸海新通道金融服務一體化,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以基礎金融賦能基礎建設,打造區(qū)域物流新通道。二是以科技金融賦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服務區(qū)域經濟新業(yè)態(tài)。三是以綠色金融賦能低碳發(fā)展,建設區(qū)域生態(tài)新環(huán)境。
很顯然,郵儲銀行作為郵政集團下重要的子公司,主要提供金融業(yè),貨幣金融服務,兩者關系尤為緊密。自1998年郵電分營、郵政獨立運行以來,郵政集團經營發(fā)展始終貫穿著深化體制改革的主線;2007年郵政集團掛牌成立,郵儲銀行成立;2012年,為深化郵儲銀行改革,郵政集團將郵儲銀行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為郵儲銀行引入10家境內外戰(zhàn)略投資,實現郵儲銀行于2016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于2019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掛牌交易,全面完成了“股改—引戰(zhàn)—A、H兩地上市”“三步走”改革路線圖。
事實上,在2019年郵儲銀行回A之后,郵政集團就對郵儲銀行做了一項“大力支持”的事情:自2019年12月10日起12個月內擇機增持該行A股股份,增持金額不少于25億元。而監(jiān)管機構鼓勵的就是控股股東增持,可幫助資本市場健康發(fā)展。另外,郵政集團還做出承諾,對持有的郵儲銀行64.79%(“綠鞋”前)的股份鎖定三年,螞蟻金服、騰訊、中國電信、中國人壽等股東持有股份鎖定一年。
相應的,郵儲銀行自身、董事、高管也作出穩(wěn)定股價的承諾:上市后三年內,若郵儲銀行A股收盤價格連續(xù)20個交易日低于最近一期財報每股凈資產,則觸發(fā)控股股東增持計劃。
此外,根據郵儲銀行2021半年報來看,該行上半年實現營業(yè)總收入1576.5億,同比增長7.7%;歸母凈利潤410.10億,同比增長21.84%;每股收益為0.4元。而該行的歸母凈利潤的增長率在六家國有大行里增長最多,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yè)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歸母凈利潤增速則分別為9.887%、11.39%、12.35%、11.79%、15.10%。
“老郵儲人”張學文又將以新身份與集團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