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霞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結(jié)和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以無痛性淋巴結(jié)腫大為特征?;煘榱馨土龀R姷闹委熓侄?,為降低化療過程中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影響,臨床通常留置深靜脈導管[1]。由于患者受到疾病和病痛的折磨,以及化療后癌因性疲乏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自我效能不佳,影響疾病的進一步治療[2]。KTH 整合式干預是融合知信行模式(KABP model)、跨理論模式(TTM)和健康信念模式(HBM)3種模式開展的護理干預方法[3]。本研究通過對照實驗,觀察KTH整合干預對淋巴瘤化療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自我效能的影響。
選擇2019年3月—2021年3月82例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均通過臨床病理確診為淋巴瘤;年齡>28歲,<70歲;具備常規(guī)理解能力和認知功能;患者及家屬清楚該研究且愿意配合;無化療禁忌證。排除條件:合并其他原發(fā)性腫瘤;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礎慢性病者;認知功能障礙、視力或聽力障礙者。脫落條件:由于其他因素中途退出研究或治療;研究中途發(fā)生病情加重導致死亡;資料不全或轉(zhuǎn)院。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2例;年齡28~70歲,平均51.24±3.92歲;病程1~4年,平均2.43±0.61年;接受教育年限10~14年。觀察組中男30例,女11例;年齡29~70歲,平均51.37±3.75歲;病程2~3年,平均2.53±0.10年;接受教育年限9~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應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及家屬交談,從溝通中評估患者的精神情況,明確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讓患者深入了解淋巴瘤的治療過程,并告知患者在化療期間可能會發(fā)生的不良反應等,讓患者明白該不良反應在停止化療后可自動消失,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疾病,提升對治療的信心。按照患者不同身體素質(zhì)來確定營養(yǎng)方案[4]。
1.2.2 觀察組 采用KTH整合護理干預,對患者提供全面且延續(xù)性的健康信息,滿足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并有效提升患者健康理念,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自護能力。
(1)理論知識學習:構(gòu)建KTH整合護理干預小組,形成認知學習模式、跨理論模式、健康信念模式。依照H、T及K的理論來制定健康教育方式、落實流程、評估形式等。
(2)評估與敲定: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掌握患者的基礎資料并記錄,為患者設立個人檔案,按照患者的評估結(jié)果即對淋巴瘤治療認知程度、治療依從性及耐受情況等,針對性給予KTH整體護理干預[5]。
(3)操作落實:按照跨理論模式評估淋巴瘤患者知信行,對健康信念模式制定個性化項目,選擇合適形式向患者及家屬闡述淋巴瘤發(fā)病因素、疾病機制、癥狀、病情發(fā)展等,可以按照患者身體情況和心理承受能力適當為患者講述,與此同時也可分階段與患者溝通,每次時間控制在30 min內(nèi)[6]。按照T整合模式對患者生理和心理情況進行等級評估,通過H理論引導應用不同模式開設個性化健康宣教,其中主要包含:①淋巴瘤發(fā)病機制、危害程度、治療方法、康復及化療相關事項等,護理人員也要告知患者自我管理對機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性,幫助患者重新找到自信,提高治療依從性。②仔細告訴患者藥物正確的用法用量和不良反應,叮囑患者按照醫(yī)囑用藥,避免出現(xiàn)多服或不服等不良事件。③按照患者具體恢復狀態(tài)實施針對性運動訓練計劃,主要以散步、打太極拳、廣場舞等為主,每周進行3次,每次時間控制在1 h之內(nèi)[7]。④護理人員成立一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臺,例如QQ群、微信群等,定期在群里推送淋巴瘤飲食方案、運動方案等,對患者提出的一些共性問題,可以具體化給予解答,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定期給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對患者的身體變化要及時掌握和記錄,在電話隨訪時也要告知患者下次復診的時間,避免患者忘記[8]。⑤應用腫瘤科APP網(wǎng)絡平臺對出院患者進行定期隨訪,指定開放性的問題,實施一對一的形式提問,如:您覺得出院后,在疾病恢復期對您生活有什么影響;您需要在生活或疾病護理方面需要我們幫助的地方;在您出院后,您的生活質(zhì)量與以前比較,差距大嗎?提出以上問題需要鼓勵患者做出回答,護士需填寫回訪記錄,反思本次訪談中的不足。
(1)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評定量表[9],該量表包括遵醫(yī)行為、服藥情況、健康行為和日常生活??偡?4分, 評分越高代表其個體自我效能感越高。
(2)治療依從性:治療依從性是以患者的日常飲食、有氧運動、基礎檢查、用藥情況4個維度作為本次評分標準,總分為0~35分,分數(shù)越高,則代表患者治療依從性越好。
采用SPSS 28.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自我效能總評分高于對照組,除健康行為維度外其他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比較 (分)
干預前,兩組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治療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分)
淋巴瘤是血液系統(tǒng)中的惡性腫瘤,在我國發(fā)病率持續(xù)遞增。淋巴瘤患者在接受化療時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會增加患者的疼痛,因此患者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甚至煩躁等不良情緒,心理韌性也會大幅度降低,導致患者在治療時配合度差,進而影響到患者生活質(zhì)量[10]。淋巴瘤患者大多因為身體上的痛感和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不愿接受護理人員的干預,甚至有些患者拒絕配合護理工作,這類患者大多都是對治療失去信心,嚴重者有自殺傾向[11]。有相關研究指出,化療造成的不良反應是可以通過一些合理的護理方式得到緩解,因此,本科室提出了KTH整合護理干預,以降低患者不良情緒,同時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治療依從性等得到提升。KTH整合護理干預可有效糾正患者的認知錯誤,對患者飲食及生活習慣起到規(guī)范化效果,能夠達到患者維持健康信念指標[12-13]。
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KTH整合護理干預是為患者打造全方位的護理支持,可幫助患者積極調(diào)整情緒,緩解負性情緒,改善自己內(nèi)心錯誤的認知,并通過潛意識干預行為讓患者勇敢面對疾病,從心理學結(jié)構(gòu)理論技術整合發(fā)展手段對患者實施干預,進而提高患者自身認知,充分發(fā)揮自我管理行動性[14]。觀察組中的護理方式可提升淋巴瘤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行為,KTH模式融合了知信行、跨理論、健康信念3種模式,其中知信行是對人類行為進行改變,由此可獲取知識,從而產(chǎn)生信念的組成階段[15];跨理論認為個體行為改變應該依照無意識或意圖期與行動期不同形式的應用,為患者匹配合適的護理手段;健康信念模式主要是對患者個體期望、思維、推理等主觀意識過程進行主導,是人們改變不良行為、形成健康行為的關鍵,三者相互融合制定護理計劃措施可與患者個體化需要提供針對性服務。
綜上所述,對于淋巴瘤患者給予KTH整合干預,可提升自我效能和生活質(zhì)量,并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