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戈 陳思超 陳蕾
杭州市婦產(chǎn)科醫(yī)院 杭州 310008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xiàn)PFD)是指因損傷、衰老等原因造成盆底組織結構發(fā)生病理改變,最終導致相應器官功能障礙的系列疾患[1]。其臨床表現(xiàn)為尿失禁等下尿路癥狀,盆腔器官脫垂、大便失禁等下消化道癥狀,性功能障礙及盆腔疼痛等。FPFD是影響女性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許多臨床研究表明妊娠和分娩會對盆底造成影響[2]。盆底組織在妊娠過程中經(jīng)歷生理變化,在分娩過程中遭受損傷,這些都可能是產(chǎn)后出現(xiàn)FPFD的原因。據(jù)調查顯示,我國已生育女性中40%伴有不同程度的FPFD[3]。賀玲等[4]對408例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病例的初始發(fā)病時間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分娩后12個月內占40.69%,是第1個集中發(fā)病期也是高峰期。馬樂等[1]發(fā)現(xiàn)產(chǎn)后42d開始到產(chǎn)后3個月是盆底組織及肌肉康復關鍵時期。閆梅等[5]關于產(chǎn)后治療時間的研究表明,產(chǎn)后42d~3個月進行產(chǎn)后盆底康復鍛煉治療能有效改善產(chǎn)婦盆底肌力,降低尿失禁和臟器脫垂發(fā)生率,與國內外文獻結果一致[6-8]。
目前產(chǎn)后FPFD的臨床治療主要采用盆底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治療范圍局限于盆底肌肉結構,且很多患者不能正確地收縮盆底肌群,影響治療效果。中醫(yī)重視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9],越來越多學者遵循中醫(yī)理論,運用中藥和針刺對產(chǎn)后FPFD進行整體治療,但如何在辨證分型基礎上使用中醫(yī)綜合治療,其方案還需進一步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產(chǎn)后FPFD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特點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虛性證素如氣虛、氣陷等累計構成比73.05%[10]。因此本研究在辨證分型的基礎上,首次將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穴位電刺激引入到對中氣下陷型產(chǎn)后FPFD的治療中,研究并觀察其臨床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進行產(chǎn)后常規(guī)檢查的女性,在辨證分型的基礎上,運用隨機區(qū)組設計方差分析的實驗設計方法,共選取中氣下陷型產(chǎn)后FPFD的患者140例,以中氣下陷證證候量化評分最接近的4例作為一個區(qū)組,隨機分配至A組(補中益氣湯組)、B組(穴位刺激組)、C組(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穴位刺激組)、D組(電刺激生物反饋組),進行不同方案治療,每組35例即35個區(qū)組。隨訪過程中5個區(qū)組中有病例脫落,最終納入統(tǒng)計30個區(qū)組,共計120例患者。本研究經(jīng)杭州市婦產(chǎn)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2018]醫(yī)倫審第(008)號-01)。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FPFD應符合盆腔器官脫垂和(或)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兩者中確診一者即為FPFD。采用國際尿控學會公布的盆腔器官脫垂定量分期法評分(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11]進行盆腔器官脫垂診斷。安靜環(huán)境下,受試者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做Valsalva動作即屏氣用力進行測定。POP-Q評分:平處女膜緣為0,在其上方為負值,下方為正值,單位為cm。 各點<-1cm為Ⅰ期,-1cm~+1cm為Ⅱ期,>+1cm~<陰道全長-2cm為Ⅲ期,≥陰道全長-2cm為Ⅳ期。參照《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12]對壓力性尿失禁進行診斷,即噴嚏、咳嗽、大笑或運動等腹壓增高時出現(xiàn)不自主地尿液自尿道口漏出。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婦科學》[13]制定中醫(yī)辨證標準:子宮下移或脫出于陰道口外,陰道壁松弛膨出,勞則加重,小腹下墜;神倦懶言,面色不華,四肢乏力,小便頻數(shù),帶下量多,質稀色淡;舌淡苔薄,脈緩弱,辨證屬中氣下陷證。
1.3 納入標準 患者需滿足以下各條納入標準:(1)入院診斷均符合盆腔器官脫垂和(或)壓力性尿失禁診斷;(2)均為首次足月單胎順產(chǎn),在生產(chǎn)過程中均未使用陰道助產(chǎn);(3)婦科常規(guī)檢查示陰道前后壁存在輕中度脫垂、處女膜緣距宮頸外口位置距離均<4cm,盆底三維B超提示宮內未見異常組織殘留;(4)本研究方案均經(jīng)患者本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患者只要存在以下情況之一,就予排除:(1)繼發(fā)于泌尿系統(tǒng)感染、腫瘤或周圍組織增生壓迫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等原因者;(2)合并急、慢性盆腔炎、嚴重陰道感染和婦科腫瘤者;(3)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和不能堅持治療者;(4)合并嚴重心理功能障礙和無感知功能障礙性疾病者;(5)資料不完整及不能堅持治療者;(6)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5 脫落標準 (1)因失訪造成臨床觀察資料不全者;(2)擅自中斷治療,或自行加用其他任何治療藥物者;(3)存在其他合并疾病,研究者認為不宜繼續(xù)研究者。
1.6 治療方法 4組均行產(chǎn)婦產(chǎn)后科普宣教,開展產(chǎn)后FPFD防治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產(chǎn)后FPFD的認知度,內容包括產(chǎn)后FPFD發(fā)病概況、臨床表現(xiàn)、防治常識等。指導產(chǎn)婦進行日常盆底自我適應性康復鍛煉即凱格爾訓練,每次收緊不少于3s,然后放松,持續(xù)15~30min,每日2~3次,為后續(xù)盆底康復治療做準備。建立產(chǎn)后盆底康復微信群,給予產(chǎn)后恢復健康手冊,督促患者日常鍛煉打卡。
1.6.1 A組 產(chǎn)后42d開始,服用補中益氣湯。藥物組成:黃芪18g,太子參10g,白術9g,柴胡6g,升麻10g,當歸10g,陳皮6g,炙甘草9g。隨癥加減:如帶下量多清稀加茯苓、車前子、蓮子;小便頻數(shù)加益智仁、烏藥、桑螵蛸;腰痛加菟絲子、桑寄生;小腹脹痛加香附、小茴香;陰中痛加白芍、郁金、川楝子。所有中藥均來自浙江惠松制藥有限公司,水煎服,每袋200mL,每日早晚口服1次,5周為一個療程。
1.6.2 B組 產(chǎn)后42d開始,依據(jù)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定位子宮、關元、會陽、中髎,使用吸附式點刺激低頻治療儀,選擇混合模式,設定吸引壓為20kpa,持續(xù)時間30min。每周2次,5周為一個療程。
1.6.3 C組 產(chǎn)后42d開始,服用補中益氣湯,并且予以穴位刺激。具體方法分別同A組、B組。
1.6.4 D組 產(chǎn)后42d開始,通過Phenix USB4神經(jīng)肌肉刺激治療儀(法國Electronic Concept Lignon Innovation公司制造)對患者進行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患者選取仰臥截石位,將肌電位探頭置于產(chǎn)婦陰道,以產(chǎn)婦無疼痛感最為適宜,給予電刺激治療,促進肌肉的被動收縮、本體感受的恢復,進行收縮會陰動作,鍛煉1類和2類肌肌力。每周2次,5周為一個療程。
1.7 檢測方法及評價指標
1.7.1 POP-Q POP-Q標準參考文獻[14],以處女膜為參考(0點),以陰道前壁、后壁和頂部的6個點為指示點,包括前壁兩點Aa、Ba,后壁兩點Ap、Bp和頂部兩點C、D,其中Aa與Ba反映前盆腔脫垂的情況,C和D點反映中盆腔脫垂情況,Ap與Bp代表后盆腔脫垂情況。記錄這6個點相對于處女膜的位置變化,對脫垂進行量化評價,指示點位于處女膜緣內側記為負數(shù),位于處女膜緣外側記為正數(shù)。同時記錄陰道全長(total vaginal length,tvl)、生殖道裂孔(genital hiatus,gh)長度、會陰體(perneal body,pb)長度。 POP-Q分度法各測量點及徑線示意圖見圖1。
圖1 POP-Q分度法各測量點及徑線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each measuring point and diameter line of POP-Q graduation method
1.7.2 盆底肌力檢查 采用分類型盆底肌力測試法,根據(jù)盆底肌收縮強度及持續(xù)時間來測定盆底肌力,即盆底肌1類肌的持久收縮能力和2類肌在一定時間內的快速重復收縮能力[15]。盆底肌力評分標準:根據(jù)盆底收縮時間、縮肛完成次數(shù)進行評估,0分即1類肌力、2類肌力均無法持續(xù)收縮;1分即1類肌力持續(xù)收縮1s、2類肌力持續(xù)收縮1次;2分則為2s、2次;3分則為3s、3次;4分則為4s、4次;5分則至少5s、至少5次。 總分0~5分,得分越高,盆底肌力越強。
1.7.3 陰道動態(tài)壓力檢測 通過神經(jīng)肌肉刺激治療儀采集數(shù)據(jù),用無油避孕套包裹壓力球囊,蘸取石蠟油,輕柔放入陰道中部。向球囊內注入適量氣體,使球囊與陰道壁充分接觸。囑患者用最大力量收縮盆底肌肉,此時陰道盆底肌肉對球囊產(chǎn)生的壓力即為陰道動態(tài)壓力[16]。正常值為80~150cmH2O,陰道動態(tài)壓力下降提示盆底肌肉控尿功能異常、性功能障礙可能[17]。
1.7.4 超聲檢查 采用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置RE-6-10型三維容積探頭,頻率6~10MHz。受檢者排空直腸及膀胱后(膀胱殘余尿<50mL),取截石位,髖關節(jié)屈曲外展。探頭外罩探頭套,涂抹無菌耦合劑,放置并且緊貼在兩側大陰唇之間觀察盆腔臟器位置,以恥骨聯(lián)合后下緣為觀察參照點,測量受檢者最大Vasalva動作時的三組盆腔臟器數(shù)據(jù):(1)膀胱位置:即最大Valsalva動作時膀胱頸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的垂直距離(bladder neck-symphyseal distance,BSD),正常應位于參考線上,位于參考線水平以下者可診斷為膀胱膨出;(2)子宮位置:即最大Valsalva動作時子宮最下緣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的垂直距離(distance between lowest point of uterus and lower edge of pubic symphysis,C-VD),正常高于參考線水平1.5cm以上,低于1.5cm即可診斷為輕度子宮脫垂;(3)直腸位置:即最大Valsalva動作時直腸壺腹部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的垂直距離 (distance between rectal ampulla and lower edge of pubic symphysis,RAVD),正常應高于參考線水平,低于參考線水平并見直腸壺腹部前壁及壺腹部內容物向陰道下端膨出即可診斷為直腸膨出[18]。以上數(shù)據(jù)均測量3次,取得平均值。
1.7.5 尿失禁程度評估 采用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尿失禁問卷表簡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ICI-Q-SF)評分,評價尿失禁量、次數(shù)以及對患者生活的影響[19]。總分0~21分,分值越高,說明尿失禁的程度越嚴重?!鱅CI-Q-SF評分(分)=(治療前ICI-Q-SF評分)-(治療后ICI-Q-SF評分),代表患者經(jīng)治療以后ICI-Q-SF評分改善的情況。分值越高,表明改善程度越大;分值越小,表明改善程度較小。
1.7.6 中醫(yī)證候量化評分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對受試者進行中醫(yī)證候量化評分,主要癥狀有神倦懶言、面色少華、四肢乏力及小便頻數(shù)等4種,癥狀較輕者計2分,中等計4分,較重者計6分。
1.8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行×列的χ2檢驗或非參數(sh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或配對樣本的非參數(shù)檢驗,組間比較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的方差分析或隨機區(qū)組設計多個樣本比較的非參數(shù)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最小顯著差異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隨訪期間,因5個區(qū)組分別有病例脫落,統(tǒng)計時剔除5個區(qū)組,最終納入30個區(qū)組,共計120例患者,4組患者年齡、文化水平、身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產(chǎn)后天數(shù)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asic data in each group
2.2 各組患者POP-Q評分、盆底肌力、陰道動態(tài)壓力及尿失禁評分比較 治療前各組患者的POP-Q量化分期、陰道動態(tài)壓力、盆底肌力及尿失禁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與D組比較,A組和C組的POP-Q分期改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A組和B組比較,C組和D組的1類肌肌力、2類肌肌力及陰道動態(tài)壓力值的差值提高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治療組比較,C組的尿失禁癥狀評分差值改變優(yōu)于另外3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3。
表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POP-Q量化分期比較[例(%)]Tab.2 Comparison of POP-Q quantitative staging of patients in each group[cases(%)]
表3 各組患者盆底肌肌力、陰道動態(tài)壓力和尿失禁評分比較(±s,分)Tab.3 Comparis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vaginal dynamic pressure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cores in each group(±s,scores)
表3 各組患者盆底肌肌力、陰道動態(tài)壓力和尿失禁評分比較(±s,分)Tab.3 Comparis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vaginal dynamic pressure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cores in each group(±s,score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ΔP<0.05;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與D組比較,#P<0.05Note: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ΔP<0.05;compared with group A,*P<0.05;compared with group B,▲P<0.05;compared with group D,#P<0.05
組別 A組 B組 C組 D組盆底1類肌(s)治療前 1.70±0.70 1.73±0.69 1.77±0.73 1.70±0.75治療后 2.67±0.71△ 2.73±0.45△ 3.30±0.75△ 3.37±0.76△治療前后差值 0.90±0.80# 1.00±0.87# 1.53±0.86*▲ 1.67±0.84*▲盆底2類?。ù危┲委熐?2.27±0.64 2.33±0.71 2.23±0.63 2.30±0.47治療后 3.13±0.63△ 3.20±0.71△ 3.83±0.75△ 3.36±0.80△治療前后差值 0.87±0.63# 0.87±0.90# 1.60±0.67*▲ 1.37±0.72*▲陰道動態(tài)壓力(cmH2O)治療前 86.87±8.10 86.40±12.52 85.93±7.72 86.13±8.52治療后 96.03±8.68△ 95.17±12.83△ 101.47±9.47△ 100.63±9.12△治療前后差值 9.17±4.69# 8.77±3.66# 15.53±4.83*▲ 14.50±5.88*▲尿失禁問卷評分(分)治療前 12.70±2.91 11.60±2.82 12.10±3.37 11.97±3.57治療后 9.53±2.52△ 9.33±2.23△ 5.50±1.68△ 9.10±2.60△治療前后差值 3.17±1.29▲ 2.27±0.98 6.60±2.39*▲# 2.87±1.43
2.3 各組患者盆腔臟器位置比較 治療前各組患者在最大Vasalva動作時的BSD、C-VD、RA-VD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各組的BSD、C-VD、RA-VD都比治療前提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其余3組比較,C組的BSD、CVD、RA-VD距離增加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各組患者盆腔臟器位置比較(±s,cm)Tab.4 Comparison of the position of pelvic organs in each group(±s,cm)
表4 各組患者盆腔臟器位置比較(±s,cm)Tab.4 Comparison of the position of pelvic organs in each group(±s,cm)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ΔP<0.05;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與D組比較,#P<0.05Note: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ΔP<0.05;compared with group A,*P<0.05;compared with group B,▲P<0.05;compared with group D,#P<0.05
組別 A組 B組 C組 D組BSD治療前 0.81±1.04 0.80±1.02 0.82±1.05 0.86±1.00治療后 1.44±0.56△ 1.45±0.62△ 1.86±0.48△ 1.49±0.60△治療前后差值 0.64±0.82 0.65±0.82 1.04±0.86*▲# 0.64±0.71 C-VD治療前 1.94±0.66 1.89±0.65 1.92±0.67 1.92±0.66治療后 2.09±0.63△ 2.13±0.53△ 2.28±0.51△ 2.09±0.62△治療前后差值 0.16±0.12 0.24±0.25 0.36±0.33*▲# 0.18±0.12 RA-VD治療前 0.30±1.18 0.30±1.2 0.33±1.15 0.29±1.21治療后 0.63±1.21△ 0.62±1.23△ 0.75±1.15△ 0.63±1.23△治療前后差值 0.33±0.13 0.33±0.15 0.42±0.13*▲# 0.33±0.13
2.4 各組患者中醫(yī)證候量化評分比較 治療前各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各組中醫(yī)證候單項評分及總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和D組比較,A組、B組和C組的中醫(yī)證候量化單項評分及總分均減低,且總分前后數(shù)值變化較D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其中,A組和C組的總分前后數(shù)值改變優(yōu)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組和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各組患者中醫(yī)證候量化評分比較(±s,分)Tab.5 Comparison of quantitative scores of TCM syndromes in each group of patients (±s,scores)
表5 各組患者中醫(yī)證候量化評分比較(±s,分)Tab.5 Comparison of quantitative scores of TCM syndromes in each group of patients (±s,score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ΔP<0.05;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與D組比較,#P<0.05Note: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P<0.05;compared with group A,*P<0.05;compared with group B,▲P<0.05;compared with group D,#P<0.05
組別 A組 B組 C組 D組身倦懶言治療前 3.73±1.36 3.87±1.28 3.87±1.28 3.80±1.32治療后 1.87±1.01Δ# 2.07±1.23Δ# 2.63±1.19Δ# 3.33±1.32面色少華治療前 3.37±1.36 3.87±1.38 3.53±1.46 4.07±1.34治療后 2.73±1.34Δ# 2.80±1.24Δ# 2.93±1.26Δ# 3.87±1.48四肢乏力治療前 3.86±1.47 3.93±1.34 3.83±1.39 4.13±1.28治療后 2.20±1.10Δ# 2.47±1.25Δ# 2.67±1.09Δ# 3.73±1.36小便頻數(shù)治療前 4.40±1.43 4.47±1.36 4.13±1.48 4.53±1.28治療后 2.27±1.46Δ# 2.43±1.22Δ# 2.70±1.21Δ# 4.13±1.38Δ總分治療前 15.67±3.24 16.13±2.87 15.37±3.05 16.53±2.67治療后 6.60±2.65Δ# 9.77±2.75Δ# 10.93±2.55Δ# 15.07±2.77Δ#治療前后差值 6.37±3.39▲# 4.43±3.02*# 6.60±2.65▲# 1.47±1.81*▲
重視產(chǎn)后FPFD,改善產(chǎn)后盆底功能,提高產(chǎn)后生活質量,是目前產(chǎn)后康復治療的重點之一。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妊娠和分娩對盆底神經(jīng)、肌肉和結締組織會造成壓迫、牽拉或撕裂,繼而引起盆底損傷,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癥候群,嚴重影響產(chǎn)后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質量[3]。中醫(yī)學對本病很早就有明確的認識,稱之為“陰脫”“陰菌”“陰痔”“陰疝”等[13]。 宋代醫(yī)家陳言[21]在《三因極一病癥方論·陰脫證治》中載:“婦人趣產(chǎn),勞力努咽太過,致陰下脫,若脫肛狀。及陰下挺出,逼迫腫痛,舉重房勞,皆能發(fā)作?!奔粗府a(chǎn)時用力過度,導致氣虛下陷,沖任不固,胞脈損傷,帶脈失約,繼而無法維系胞宮,導致子宮脫垂及尿失禁。俞天怡等[22]研究認為,氣虛貫穿本病始終:氣足血盈,筋脈得以濡養(yǎng),能穩(wěn)固內臟處于恒定位置,升舉器官有力;反之筋脈松弛,沖任失固,帶脈失約,無力提系盆腔器官組織。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產(chǎn)后42d行常規(guī)婦科檢查時產(chǎn)婦多有盆腔臟器輕度脫垂的現(xiàn)象,盆底肌1類肌的收縮時間短、2類肌的收縮次數(shù)少、陰道動態(tài)壓力值低,盆底三維超聲檢查測量時提示膀胱、子宮、直腸等臟器在盆腔的位置過低,ICI-Q-S-SF的結果提示評分較高,進行中醫(yī)四診合參發(fā)現(xiàn)氣虛下陷癥狀明顯,如陰道壁松弛膨出、勞則加重,神倦懶言,面色不華,四肢乏力,小便頻數(shù)等。
目前臨床上針對產(chǎn)后FPFD多采用經(jīng)陰道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僅著眼于局部盆底肌群。因產(chǎn)婦在產(chǎn)后多有陰道充血的癥狀,經(jīng)陰道治療時可能會出現(xiàn)陰道疼痛,如果治療儀器清潔不到位,還可能發(fā)生陰道炎,導致不適癥狀出現(xiàn),影響治療效果。故本研究采用中藥內服結合穴位刺激作為治療方案,以“虛者補之、陷者舉之”為治則,內外結合改善產(chǎn)后盆底功能,促進產(chǎn)后整體康復,以避免經(jīng)陰道治療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胡婷等[23]研究發(fā)現(xiàn),運用中藥配合盆底肌肉鍛煉可以減少患者尿失禁次數(shù),緩解產(chǎn)后神疲、自汗、氣短的癥狀。
在前期臨床研究的指導下,本研究以臨床上常見的中氣下陷型產(chǎn)后FPF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用宋金時期李杲所創(chuàng)名方補中益氣湯為主方。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為君藥,味甘微溫,入脾肺經(jīng),補氣升陽固表;配伍人參、白術、炙甘草健脾和胃、補益中氣為臣藥;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當歸補血和血,陳皮升降氣機,共為佐藥,使補而不滯;另加升麻、柴胡升舉下陷之陽氣,共為佐使;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調和諸藥,行使藥之功。上述諸藥合用,以求濁降清升,中氣周轉,調和脾胃而復臟腑之位。施旭光等[24]研究發(fā)現(xiàn),補中益氣湯能顯著提高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為肌肉收縮和運輸系統(tǒng)提供能量。錢雙鳳等[25]證實,補中益氣湯能夠促進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合成與釋放,刺激彈性蛋白的合成,調節(jié)肌肉生長,提高盆底結締組織的抗壓能力,增強子宮和陰道的收縮力。同時,針刺作為中醫(yī)外治法,刺激穴位能夠治療相應臟腑和經(jīng)絡所循行部位的病證。研究發(fā)現(xiàn),運用針灸治療能夠縮小患者的肛提肌裂孔面積,提高盆底肌力評分,增加陰道最大收縮壓[26]。筆者在臨床實際操作中也發(fā)現(xiàn),產(chǎn)后患者對針刺存在畏懼感,所以本研究采用改良式吸附式點刺激低頻治療對穴位進行刺激,操作便捷,過程安全,亦可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提高依從性。于紹卉等[27]研究發(fā)現(xiàn)穴位刺激可以誘發(fā)盆底肌節(jié)律性收縮,增強盆底肌肉支持力。本研究結果顯示,C組患者的POP-Q評分改善較D組和B組更明顯,盆底三維超聲結果顯示該組患者的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臟器位置提升較其他3組更顯著,說明該方案對盆腔臟器位置有顯著的提升作用。C組患者的1、2類肌肌力及陰道動態(tài)壓力值的改善變化較A組或B組更明顯,說明中藥聯(lián)合穴位治療更有利于幫助患者恢復盆底肌肌力,改善盆底肌群功能。此外,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穴位刺激對產(chǎn)后尿失禁癥狀的改善較其他各組效果更明顯,對中氣下陷癥候群的改善較穴位刺激和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更明顯,說明補中益氣湯確有補氣、提氣、益氣、理氣的功效,穴位刺激能夠調節(jié)膀胱經(jīng)經(jīng)氣,溫煦督脈陽氣,進一步加強固攝作用。因此補中益氣湯和穴位刺激兩者相互結合,能更有效地提升患者盆腔臟器,對中氣下陷臨床癥狀群也有顯著改善作用,從而更全面地促進產(chǎn)后整體恢復。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中氣下陷型產(chǎn)后FPFD患者為對象,首次將補中益氣湯結合穴位刺激治療作為產(chǎn)后盆底康復綜合治療方案,從盆腔解剖結構、盆底肌力、陰道動態(tài)壓力、尿失禁癥狀以及中醫(yī)證候積分等多個角度觀察和對比不同治療方案對于產(chǎn)后FPFD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提示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穴位刺激可以有效改善盆底肌力,加強陰道動態(tài)壓力,提升盆腔臟器位置,減少尿失禁次數(shù),緩解中氣下陷癥狀,在臨床上接受程度高,患者依從性好,對產(chǎn)后盆底功能恢復確有較好的療效。但是本研究受樣本量、臨床試驗條件和產(chǎn)后FPFD疾病診療特殊性的限制,目前僅限于對治療后臨床療效的觀察和分析,未來還將進行長期觀察、隨訪。關于補中益氣湯和穴位刺激對產(chǎn)后盆底功能改善的具體作用機制,也需進一步探索,從而更深入地研究并制定出更優(yōu)化的產(chǎn)后盆底功能康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