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琳綿
約翰·費斯克(1939-2021)英國,學者
2021年7月12日,媒介文化研究學者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因心臟病手術并發(fā)癥逝世,享年81歲。
作為文化研究轉向過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費斯克的思想來源主要是德賽圖的文本盜獵理論和巴赫金的狂歡理論。不同于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約翰·費斯克雖然承認文化工業(yè)是資本主義階層的手段,但更倡導積極隨意的大眾文化理論,反對將群眾視為烏合之眾的精英主義,“試圖在大眾文化研究中的精英主義和悲觀主義之間做出一種超越”。
在1989年出版的《理解大眾文化》一書中,作為大眾文化的消費者,約翰·費斯克通過研究廣告、貓王、麥當娜、汽車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xiàn)象,表明大眾對此是具有主動性和選擇權的——大眾文化并非法蘭克福學派口中的一無是處,大眾并非一種單向度的“文化白癡”。
他的理論,也為當下解讀粉絲、彈幕等流行文化現(xiàn)象,提供了新的角度支撐。例如,他提出的“生產者文本”,即受眾也可以對文本采取生產者的立場,進行抵抗或者是再創(chuàng)造?!按蟊妼⒆陨淼牧鲆胛谋镜慕庾x過程,最終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微觀政治層面的抵抗意義”,這種“生產者文本”被他視為具有多義性、開放性及互文性。
書中,他也給出了粉絲(Fans)最初的定義:大眾文化迷是過度的讀者。粉絲經濟(Economy of Fandom)一詞始于費斯克《粉絲的文化經濟》一書。費斯克也關注到了大眾的快感,這種快感是自下而上的,在對權力集團的抵制中獲得快感。麥奎爾(D. McQuail)評價他:“在努力為大眾文化辯護方面,約翰·費斯克一直是最雄辯、最有說服力的人之一?!?/p>
費斯克在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傳播及文化研究課程,近年因為研究粉絲文化大火的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正是他的學生,在一篇提及費斯克的文章中,他表示,“約翰·費斯克一直是并將繼續(xù)是對我的工作產生最重要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他為流行文化做了強有力的辯護,認為它提供了一系列資源,讓積極的受眾通過這些資源來努力獲得意義,這是我的‘參與式文化和‘新媒體素養(yǎng)觀點的基石?!?/p>
但費斯克對于大眾文化的樂觀理解也是毀譽參半的。對大眾的充分肯定使他被視為文化民粹主義的代表人物,反對者認為他失去了一名知識分子的批判性,將文化研究簡化為關于消費的現(xiàn)象闡釋,忽視受眾處于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中,稱他為“快樂的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家”、“不加批判的民粹主義者”。
隨著文化工業(yè)的流行與消費者意識的覺醒,約翰·費斯克的大眾文化理論被引入中國后也受到了很高的關注。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視角使得文化研究重回生活,“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思潮中反權威反中心的訴求”。在國內傳播學者看來,約翰·費斯克許多觀點都具有前瞻性,開辟了傳播學研究的新路徑,有助于重估中國文化語境下粉絲的“主動性、抵制性與再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