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義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漆t(yī)院,青海 西寧 810012
冠心病是我國目前臨床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受到人們生活習慣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冠心病患者的數量出現了明顯增多。絕大多數冠心病患者為中老年人,但現在青年患者也逐漸出現,需要臨床提高警惕[1~2]。冠心病患者的發(fā)病,初期會出現冠狀動脈鈣化的情況,所以,如果選擇冠脈鈣化積分對患者實施診斷,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3]。本次研究對冠心病患者和健康對象的冠脈鈣化積分進行比較,現進行如下分析: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時間段內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抽取75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組,再選擇相同時間段75名健康人作為參照組,研究內容通過相關部門審核,且入組對象均知曉研究內容。參照組中男性為39人,女性36人,年齡為42~71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40人,女性35人,年齡為43~73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比較后無統(tǒng)計學差異存在(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對象需要接受雙源CT掃描,選擇西門子公司生產的螺旋CT設備,并對研究對象的心率進行監(jiān)測,如果心率超過80次/min,需要讓其服用適量的倍他樂克片,將心率控制為70次/min以下,之后可以進行掃描。在進行掃描的時候,醫(yī)生需要對患者的心臟膈面胸部進行定位分析,將患者氣管分叉下方10mm作為起點,逐漸向著患者的心臟膈位置進行冠狀掃描,將掃描時間控制為8~10s。在結束掃描后,醫(yī)生需要對患者的冠狀動脈各部位鈣化積分進行記錄和統(tǒng)計,并對出現鈣化的區(qū)域進行標記。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對象接受雙源CT冠脈鈣化積分檢查后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包括左冠脈主干、右冠脈、左前降支與左回旋支的積分,并進行對比。其中,0分表示無任何鈣化情況,不出現冠心病的幾率為90~95%左右;1~10分為輕微鈣化,提示存在心血管風險;11~100分則為小型鈣化斑情況,心血管存在中度風險;101~400分則為中性鈣化斑,超過400分則為廣泛鈣化情況,提示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幾率很高。
研究組對象的冠脈鈣化積分明顯要高于參照組,數據分析后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詳見下表1內容。
表1 兩組研究對象接受檢查后的冠脈鈣化積分比較分]
冠心病患者的發(fā)病原因主要是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從而導致患者心肌出現缺血、缺氧性壞死,患者的主要癥狀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癥狀,如果患者的病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很容易出現其它更為嚴重的并發(fā)癥,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初期發(fā)病的時候,存在隱匿性的特點,患者的發(fā)病大多較急,且臨床特異性不夠明顯,導致患者的診斷、治療等不夠及時,才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5]。對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診斷,大多會選擇超聲檢查、心電圖檢查等方式,這些檢查方式的診斷率較高,但是一般適用于已經發(fā)病的冠心病患者,對于冠心病的預防效果不夠明顯。此外,冠脈造影被視為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準確率很高,但是冠脈造影為有創(chuàng)檢查,會給患者身體組織帶來損傷,所以很多患者接受度較低。
相關研究顯示,對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冠狀動脈出現鈣化情況是主要的病理變化之一?;颊哜}化范圍、鈣化病灶的大小與冠狀動脈硬化斑塊存在密切的聯系,也是冠心病診斷的關鍵指標之一。有研究證實,患者鈣化積分與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間為正相關的關系,可以用于冠心病的風險預測當中。本次研究針對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都選擇雙源CT冠脈鈣化積分檢查,對其冠狀動脈的情況進行評估,如果出現鈣化,則表示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斑塊,而鈣鹽的沉著情況,這提示了患者冠脈粥樣硬化的程度。通過這種檢查方式,醫(yī)生可以確定患者的冠脈病變情況、是否出現粥樣硬化斑塊以及粥樣硬化的程度,以此判斷患者病情的轉歸,為患者的診治提供更為有效的支持。需要醫(yī)生注意的是,對于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鈣化積分檢查,即使檢測結果為0分,如果患者出現了一些癥狀表現,也需要將其視為冠心病對象,應當對其進行進一步檢查,以免患者被漏診。
針對此次研究的結果可知,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其冠脈鈣化積分明顯高于健康人,數據分析后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顯示了這一檢查方式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