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 周祥, 陳愛晶, 徐漢億
(鹽城市耕地質量保護站,江蘇 鹽城 224002)
我國于2005年開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通過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根據作物需肥規(guī)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提出氮、磷、鉀及中量、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種、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2],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用量。作為傳統(tǒng)農業(yè)大市,鹽城市2005年即有大豐市(2015年調整為鹽城市大豐區(qū))、阜寧縣入選首批200個試點縣,2007年鹽城市9個縣(市、區(qū))全部參與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在江蘇省率先實現(xiàn)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縣級全覆蓋。本研究以2007年為起點,對2007—2017年鹽城市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樣品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初步摸清了鹽城市測土配方施肥土壤肥力狀況及變化趨勢。
2017年在鹽城市各縣(市、區(qū))采集土壤樣品1 940個,采集、制備方法依據NY/T 1121.1—2006[3]。
為準確掌握鹽城市土壤肥力變化趨勢,將2017年土壤樣品檢測結果與2007—2016年結果進行比較,各地土壤樣品采集數量見表1。
表1 2007—2017年鹽城市各農區(qū)土壤樣品的采集數
土壤有機質按NY/T 1121.6—2006[4]進行檢測,全氮按NY/T 53—1987[5]、NY/T 1121.24—2012[6]進行檢測,有效磷按LY/T 1233—1999[7]、NY/T 1121.7—2014[8]進行檢測,速效鉀按NY/T 889—2004[9]進行檢測,有效態(tài)鐵、錳、銅、鋅按NY/T 890—2004[10]進行檢測,有效硼按NY/T 1121.8—2006[11]進行檢測,有效鉬按NY/T 1121.9—2006[12]進行檢測。
在空間上,根據土壤成土母質和耕作制度的不同,將所有土壤樣品分為里下河農區(qū)、沿海農區(qū)、渠北農區(qū)進行討論,具體劃分上以串場河為南北方向即里下河與沿海農區(qū)的分隔線、以蘇北灌溉總渠為東西方向即渠北農區(qū)與沿海農區(qū)的分隔線;在時間上,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養(yǎng)分狀況為起點,與2007年以來養(yǎng)分狀況進行比較;同時,為更好地體現(xiàn)土壤養(yǎng)分長期變化的趨勢,在大量元素上將2013—2017年土壤樣品檢測結果均選入分析,2007—2012年數據則隔年選入進行分析,在微量元素上則每5 a選入1組。
2017年,鹽城市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21.97 g·kg-1,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平均含量分別為1.36 g·kg-1、18.5 mg·kg-1和161 mg·kg-1。在江蘇省內而言,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含量處于較低水平,速效鉀含量處于最高水平。
2.1.1 有機質
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相比較,2017年鹽城市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上升,從13.71 g·kg-1上升到21.97 g·kg-1,增幅為60.2%。三大農區(qū)中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最多的是渠北農區(qū),從9.60 g·kg-1上升到2017年的21.41 g·kg-1,增幅為123.0%;其次是沿海農區(qū),從11.86 g·kg-1上升到17.82 g·kg-1,增幅50.3%;里下河農區(qū)從17.98 g·kg-1提高到26.52 g·kg-1,增幅為47.5%(表2)。
表2 2007—2017年鹽城市各農區(qū)土壤有機質含量的變化情況 單位:g·kg-1
土壤有機質含量上升主要是由于農業(yè)生產技術顯著提高、化肥等農業(yè)投入品大量施用,使得農作物產量增加,加之秸稈還田、少免耕、直播等農藝技術的推廣,增加了土壤中作物根系、秸稈等有機物料的積累。具體到農區(qū)而言,渠北農區(qū)土壤為黃泛、黃淮沖積母質,土壤較為貧瘠,在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有機質含量較低。普查之后,渠北農區(qū)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出了“水、肥、土、林”綜合治理措施,農業(yè)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大幅改善,不少片區(qū)成為稻麥輪作的高產田,農作物產量增加較快,因此,其土壤有機質含量上升較大。
2.1.2 全氮
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相比較,2017年鹽城市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上升0.40 g·kg-1,增幅為41.7%。分農區(qū)比較,渠北農區(qū)上升0.73 g·kg-1,增幅為119.7%;沿海農區(qū)上升0.16 g·kg-1,增幅為16.7%;里下河農區(qū)上升0.47 g·kg-1,增幅為40.9%(表3)。
表3 2007—2017年鹽城市各農區(qū)土壤全氮含量的變化情況 單位:g·kg-1
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的原因與有機質相似,因為全氮中有95%以上的氮是以有機氮的形式存在,其含量與土壤有機質含量有顯著的相關性。2017年鹽城市土壤全氮與有機質含量相關性結果見圖1。
圖1 2017年鹽城市各農區(qū)土壤全氮與有機質含量的相關性
2.1.3 有效磷
2017年鹽城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18.5 mg·kg-1,與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含量4.2 mg·kg-1相比,增幅達340.5%。分農區(qū)比較,沿海農區(qū)增幅451.5%,里下河農區(qū)增幅305.8%,渠北農區(qū)增幅204.5%(表4)。
表4 2007—2017年鹽城市各農區(qū)土壤有效磷含量的變化情況 單位:mg·kg-1
有效磷含量大幅增加的原因:第二次土壤普查鹽城市發(fā)現(xiàn)50萬hm2耕地缺磷,普查后全市大力推廣施用磷肥,至21世紀初保持每年施用P2O590~180 kg·hm-2,過量施用的磷肥又極易被土壤固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以來,磷肥施用的指導方針是“控磷”,鹽城市全市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009年達25.8 mg·kg-1的頂峰后逐年回落。
2.1.4 速效鉀
2017年鹽城市土壤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61 mg·kg-1,與第二次土壤普查162 mg·kg-1基本持平。分農區(qū)比較則可以看出,里下河農區(qū)略有下降,渠北農區(qū)略有上升,沿海農區(qū)基本持平(表5)。
表5 2007—2017年鹽城市各農區(qū)土壤速效鉀含量的變化情況 單位:mg·kg-1
土壤速效鉀變化的原因:第二次土壤普查時,鹽城市三大農區(qū)土壤速效鉀含量依里下河—沿?!钡拇涡蚧境实炔钚蛄校鬓r區(qū)間的差別也主要體現(xiàn)在不同母質鉀素流失難易上,因為各農區(qū)鉀素補充基本都是依靠農家草木灰,施用量差別不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后,一方面農作物產量比20世紀80年代增加明顯;另一方面各農區(qū)農民都以復混肥料替代了農家肥,耕地獲得的鉀素補充也有明顯增加,并且兩者處于基本平衡的狀態(tài),使得土壤速效鉀含量表現(xiàn)為趨于平衡。
總體來說,鹽城市微量元素中有效銅、有效鐵含量均處于高水平,并且有持續(xù)增加的趨勢;有效態(tài)錳變化較大,但一直保持在較高、高水平之間;這3種微量元素都沒有缺乏的危險。有效鋅、有效硼多年來一直緩慢上升,有效硼已升至中等水平,但在水稻、玉米、油菜等容易發(fā)生缺素的特定作物生產中仍應保持重視。有效鉬處于較高水平,但在2017年之前均未開展檢測,目前,還不清楚其變化趨勢,在豆科雜糧發(fā)展較快的地區(qū)也應進行關注(表6)。
表6 2007—2017年鹽城市各農區(qū)土壤有效態(tài)微量元素的變化情況 單位:mg·kg-1
2.2.1 有效鋅
2017年鹽城市耕地土壤有效鋅平均含量為1.19 mg·kg-1,變幅0.33~5.54 mg·kg-1,豐缺程度評價結果為“中等”。不同地塊差別較大,全市歷年土壤樣品中,中等以上占1/2,低水平占1/2,12.2%的耕地缺鋅,需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施用鋅肥。
2.2.2 有效硼
2017年鹽城市耕地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為0.90 mg·kg-1,變幅0.16~1.54 mg·kg-1,豐缺程度評價結果為中等。不同地塊差別較大,全市歷年土壤樣品中,中等水平占1/2,高水平占35.0%,低、缺少水平共占15.0%,對油菜等硼敏感作物需結合實際科學施用硼肥。
2.2.3 有效銅、鐵
2017年鹽城市耕地土壤有效銅、有效鐵平均含量分別為3.82和43.20 mg·kg-1,變幅分別為0.62~48.30和3.72~160.10 mg·kg-1,豐缺程度評價結果均為豐富。全市歷年土壤樣品中,豐富水平均在90%~95%。
2.2.4 有效錳、鉬
2017年鹽城市耕地土壤有效錳、有效鉬平均含量分別為21.82和0.25 mg·kg-1,變幅分別為1.5~115.52和0.15~0.40 mg·kg-1,豐缺程度評價結果均為高。全市歷年土壤樣品中,豐缺程度評價為豐富或高的數量占比有效錳約為60%、有效鉬約為75%。4.6%的耕地缺錳。
2.3.1 現(xiàn)狀
2017年,鹽城市耕地土壤pH值平均為7.55。按農區(qū)分析,渠北農區(qū)pH值最高,為8.01;里下河農區(qū)pH值最低,為7.04(表7)。按樣品數量分析,pH>7.5的樣品占67.4%,pH 6.5~7.5的樣品占22.5%,pH<6.5的樣品占10.1%。
表7 2007—2017年鹽城市各農區(qū)土壤pH的變化情況
2.3.2 變化趨勢
就全市而言,2017年鹽城市土壤pH值在空間格局上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變化不大,都可概括為南低北高、西低東高;在時間上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7.93下降了0.38單位;按農區(qū)分析,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相比,里下河農區(qū)土壤pH有明顯的下降,渠北農區(qū)略有上升。
2.3.3 變化原因
土壤pH的變化取決于外界施加的致酸/致堿因素和土壤自身不同的緩沖能力。在外界因素中,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相比,對各農區(qū)土壤pH影響最大的都是肥料用量的顯著增加,背后原因是種植結構調整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在土壤自身緩沖能力上,沿海農區(qū)和渠北農區(qū)為潮土、鹽土母質,不易酸化,但抗鹽漬化能力不足,在干旱或過量施肥后容易導致pH升高,里下河農區(qū)土壤主要為水稻土,酸緩沖性能相對較弱,長期過量施肥后容易導致土壤酸化,造成pH降低。
2017年,鹽城市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樣品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平均含量分別為21.97 g·kg-1、1.36 g·kg-1、18.5 mg·kg-1和161 mg·kg-1。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相比,有機質含量平均上升8.26 g·kg-1,全氮含量平均上升0.40 g·kg-1,有效磷含量平均上升14.3 mg·kg-1,速效鉀含量變化不大。
2017年,鹽城市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樣品有效態(tài)鋅、銅、鐵、錳及有效硼、有效鉬平均含量分別為1.19、3.82、43.20、21.82和0.90、0.25 mg·kg-1。鹽城市12.2%的耕地缺鋅,15.0%的耕地缺硼,4.6%的耕地缺錳,其他中、微量元素含量較豐富。
2017年,全市耕地土壤pH平均為7.55,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下降0.38單位,但空間格局未變,仍然為南低北高、西低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