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摘要:種植脫毒馬鈴薯是解決馬鈴薯栽培退化問題有效途徑,效益高,是在傳統種植實踐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全新種植技術,對于區(qū)域高產有著不錯的農業(yè)創(chuàng)收效益。文下總結這些年高產種植優(yōu)化技術經驗,總結脫毒馬鈴薯種栽培術要點,就推廣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做技術指導和理論借鑒。
關鍵詞:脫毒馬鈴薯;栽培技術;推廣舉措
1? 前言
脫毒馬鈴薯栽培是馬鈴薯栽培優(yōu)質高產的基礎保障,這些年,作為地方性主糧種植品種,脫毒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今后,為進一步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現將脫毒馬鈴薯優(yōu)化栽培技術及推廣應用做概述,以為促進本地馬鈴薯產業(yè)快速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
2? 脫毒馬鈴薯栽培技術
(1)選用抗病毒的品種,種薯對高產影響大,選栽馬鈴薯品種時,應優(yōu)選抗病毒能力強的品種。(2)優(yōu)化耕地環(huán)境,馬鈴薯為茄科類作物,為滿足其高產效益,根據馬鈴薯的習性,逐步優(yōu)化其耕地環(huán)境。期間,禁止連作。栽種前,適度深松,優(yōu)化土壤環(huán)境。同時,根據馬鈴薯生長特點,適量增施有機質、鉀肥,以滿足其高產需要。(3)催芽,出窖后種薯放在室內散射光、通風條件下,室溫慢慢提到10~15℃,催其萌芽;也可在窖內把窖溫提到10~15℃催芽。當微型薯芽眼萌動露白時就可以進行播種。(4)整地與施肥,選定地塊后進行翻地和耙壓,最好是秋翻,如風砂大的地域也可春翻。翻地前確定噴灌圈外緣,機翻時確保邊緣整齊。翻深達到30cm 以上,要均勻一致,不留墑溝,同時要做到及時耙壓或旋耕,做到地平、土細、地暄,上實下虛,起到保墑作用。播種前,用好基肥。用腐熟有機肥2000kg/667m2;尿素10kg/667m2;磷酸二銨30kg/667m2;硫酸鉀10kg/667m2。先用化肥,后用有機肥,后蓋細土,再播種。(5)藥劑拌種,播種時沒有垅溝噴施藥條件的在催芽后播種前用藥劑拌種,主要針對土傳病害(絲核菌潰瘍等),細菌性病害及地下害蟲等。(6)播種,重視田間管理,是激發(fā)秧苗高產潛質的關鍵。脫毒馬鈴薯的田間管理,重點應放在水肥供應上。就其生長特點來看,需水敏感期應在幼苗期和開花期。進入幼苗期,苗芽出表土后,第一次集中灌水。芽苗20cm時,二次灌水。秧苗開花初期,第三次灌水。但是,不同地區(qū)氣候差異大,田間需灌水量也有差別,具體還需以區(qū)域土壤墑情而定。整體而言,結果前,灌水3~4次最合適。就需肥特點而言,用肥集中在生長期、開花期。此期,應重點加施氮肥或者復合肥,以保證其生長營養(yǎng)需求。(7)做好病蟲害防治,病蟲害仍然是威脅脫毒馬鈴薯產量和效益的關鍵因素,重點需防的蟲害為紅蜘蛛,發(fā)現病株,務必及時拔除,以免擴散。重點需防病害為晚疫病,發(fā)病初期,葉片有水漬褪綠斑。后期,逐漸擴大,近褐色,邊緣不明顯。嚴重時,萎靡,發(fā)黑,全葉枯死。藥物防治,用殺菌劑——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25%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每次各用1000倍液?;蛘?,用1:100比的波爾多液,每次用藥間隔1周,防治3~4次,控病效果顯著。
3? 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推廣核心技術
(1)做好技術宣傳,政府得重視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做好相應技術的宣傳工作,保證老百姓意識到脫毒馬鈴薯種植的技術優(yōu)勢。必要時,給予一定的獎勵補助,以調動老百姓種植脫毒馬鈴薯的積極性。(2)正規(guī)購種渠道,正規(guī)種薯,是有關單位在嚴防病毒侵染前提下,生產繁育的質量有保障的種薯。購買者務必到有經營許可的單位購買脫毒馬鈴薯,以確保栽植馬鈴薯的高產保障。(3)配套高產技術,為實現高產,應在改善田間下文章。應用配套高產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地膜覆蓋技術、適時澆灌等技術,為馬鈴薯高產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做好病蟲害測報,積極培育高產植株,以激發(fā)馬鈴薯高產潛質。(4)多用微型薯或小整薯,微型薯是原原種,是代數最低、級別最高的種薯,是專門機構在嚴格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種薯,是專門繁育原種用的。小種薯是采用增加種植密度促進多結薯等技術,在嚴格的技術條件下繁育的30g左右的壯齡脫毒種薯。整薯播種,一是可以避免切刀消毒不嚴格而傳播病害;二是減少切薯用工量、用種量和運種費用;三是完整的種皮有利于保存塊莖的水分和養(yǎng)分,防止土傳病害侵入,增加抗病抗旱能力,達到全苗、壯苗的目的;四是能充分發(fā)揮種薯的頂端優(yōu)勢,提前發(fā)芽、提前出苗,增加結薯個數,比切塊播種的增產幅度高達20%左右。
4? 結語
脫毒馬鈴薯種植切實提升了馬鈴薯種植效益,增加了老百姓的經濟收益。由此,務必要重視該項技術推廣,切實實現以技術帶動效益推進的目的和初衷。
參考文獻
[1] 郝愛珍.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重點探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5(10):162.
[2] 趙勝男,蔡寶劍.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J].農業(yè)可發(fā)與裝備,201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