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艷
摘要: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方式仍以感性的認知方式為主,直觀能力較強,而理性的數(shù)學知識與學生的認知方式之間產(chǎn)生了短時間內(nèi)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想要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畫圖解題法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畫圖策略;解決問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1-438
引言
在大多數(shù)學生的印象里,數(shù)學是一門非常有難度的學科,但其實數(shù)學知識是從小學階段循序漸進,逐漸變難的。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最典型特征是數(shù)學學科在邏輯上非常連貫,如果學生在某一個階段的數(shù)學知識沒有學透或者基礎的數(shù)學思想沒有形成,那么在后期確實會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越來越難。但是如果能夠正確有效的去理解數(shù)學問題,并且找到解決思路,學生不僅能夠獲得更強大的自信,同時也能夠擁有解決問題的基本手段。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學會畫圖表達數(shù)學題目當中的數(shù)量關系和概念,就能夠讓學生將抽象難懂的數(shù)學思想簡單化,直觀化。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和信心,更能夠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一、用線段圖尋找數(shù)量關系
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會遇到的應用題也會變得更加復雜,有時候單憑直觀思維是無法明確的獲得文字當中所描述的數(shù)量關系的。這個時候如果能夠通過畫圖的方式來將題目中描述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就會讓學生對于各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更加明確。
比如說題目描述為:媽媽的年齡是女兒的4倍,媽媽又比女兒大27歲,那么你知道媽媽和女兒現(xiàn)在各是多少歲嗎?在這道題里面,學生還沒有學習過一次函數(shù)的內(nèi)容,因此無法要求學生設未知數(shù)。而光看題目關于女兒年齡的描述,又幾乎沒有,這個時候就很難單從文字上找到兩者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在解決這一類的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要求學生畫線段,將媽媽和女兒各自的年齡段標出來。比如說題目當中描述媽媽比女兒大27歲,從這個信息可以知道,媽媽今年的年紀一定比27歲要大,女兒的年紀加上27歲,就是媽媽今年的年紀。我們可以讓學生用一個線段來表示媽媽的年紀,并且從中找到一個點,先將線段分為兩個部分,后面的部分標為27,也就是媽媽比女兒年紀大的部分,而前面的部分就是女兒的年紀。同時通過題目中另外一個信息可以知道,媽媽的年紀是女兒的4倍。那么我們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的將線段分為4等份,其中27是這個線段的3/4,剩下的1/4就是女兒的年紀。在這種明確直觀的展示方法當中,兩組數(shù)量關系就已經(jīng)非常明確,學生也能夠快速的算出這道題的答案。
二、畫圖法教學,提供學生解題思路
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能力是在解題中逐步提升的,因此,教師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畫圖法就是一種能夠為學生提供解題思路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加清楚題目的考查方向和內(nèi)容,幫助學生快速解題。
例如,在學習“小數(shù)加法和減法”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通過設置書店購物的場景,使學生逐步掌握了列豎式計算小數(shù)加法的方法和法則。教師展示題目:“少年宮距離小東家2.15千米,小東家距離學校0.55千米,請問學校到少年宮一共多少千米?”學生知道應該應用小數(shù)加法或者減法進行計算,但是卻沒辦法快速列出算式。于是,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線段,并且?guī)ьI學生一起分析了題目條件,據(jù)此列出了算式,完成了計算。這樣教學,學生在后續(xù)遇到有關小數(shù)加減法的應用題時就會先想到畫圖法解題,既能快速理解數(shù)量關系,也能提高自己的解題效率。
三、教師方法指導,掌握畫圖方法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僅僅擁有畫圖意識是遠遠不夠的,仍不足以解決一些相對復雜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給予學生一些相應的方法指導,讓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時用對方法,進而更加高效地解決問題。學生一旦掌握了畫圖方法,便能促使自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深化畫圖意識,而隨著畫圖意識的逐漸加深,學生又會在教師提供的方法指導的基礎上產(chǎn)生更多的思路,進一步提升畫圖方法的掌握程度,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例如,教師在講授“確定位置”一課的相關內(nèi)容時,要求學生能夠清晰地判別某一點在另一點的什么位置.除了讓學生了解東、西、南、北以及相應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的基礎常識之外,教師還要讓學生能夠快速且準確地找到某一點在另一點的什么位置,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如教材圖示,要求學生快速且準確地找到“大象館”在“噴泉廣場”的哪個位置,坐標系便建立在“噴泉廣場”之上,那么,反過來,詢問學生“噴泉廣場”在“大象館”的哪個位置,教師便可以指導學生在“大象館”處畫出坐標系,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快速掌握這部分內(nèi)容,并能夠運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再如,教師在講授“長方體的表面積”一課的相關內(nèi)容時,要求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長方體表面積由哪些部分組成,應當如何計算.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體教具,結合畫圖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上課前,教師制作一個可以拆解的長方體。在課堂上,教師展示這個長方體,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長方體的六個面之間有著什么樣的聯(lián)系,從而準確地認識長方體表面積的構成.此后,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印象,教師把長方體拆解開來,讓學生通過觀察,在紙上畫出長方體的展開圖,并要求學生嘗試移動其中的兩個圖形的位置,把新的展開圖裁剪下來,看看是否能夠構成與之前相同的長方形,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這部分內(nèi)容。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更好地掌握畫圖技巧,并借助畫圖的方式進一步加深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畫圖確實可以讓數(shù)學題當中的抽象內(nèi)容變得更直觀復雜,內(nèi)容變得更清晰。在高年級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當中,讓學生通過畫圖、看圖、想圖的方式,在頭腦當中建立圖形意識,長期以后,學生將逐漸從直觀思維走向抽象思維,這對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來說意義是重大的。
參考文獻
[1]陳淑惠.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中運用畫圖策略解決問題的思考[J].讀寫算,2020(10):145.
[2]王發(fā)剛.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中運用畫圖策略解決問題教學探析[J].新課程(上),2019(12):40.
[3]李祥珍.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中運用畫圖策略解決問題的探究[J].亞太教育,2019(0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