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梅
摘要:新課改時代的來臨促使史料教學法成為全新的教學模式,同時也被更多的歷史教師認可。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史料教學法法使學生變得更積極主動了。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方式直接關系著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史料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還能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诖?,本文章對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yè)人員參考。
關鍵詞:史料教學;高中歷史;作用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4-122
引言
歷史對社會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高中歷史相較于初中歷史不僅內容層次更深,涉及的知識面更廣。歷史課程的學習,是建立在歷史史料基礎上的,所以史料教學就是歷史史實教學。只有依據(jù)史實、分析史實,歷史教學才有靈魂,才更具有活力。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教授歷史的過程中,務必尊重史實,呈現(xiàn)史料,把歷史教學的引導性、教育性、發(fā)展性展示出來,讓學生遨游在歷史的長河中,了解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一、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史料的引入,讓史料成為輔助學生理解的有效工具,使學生借助史料完成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在教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涉及方方面面的史料,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需要學會應用史料教學法,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投入學習中,以此激發(fā)他們在學習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時,通過史料展開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還能展開針對性的教學,以此促進學生歷史成績的提升。另外,史料教學法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就是說,歷史教師采取這種教學法進行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將一些知識相互串聯(lián)起來,這樣就能提高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這樣一來就能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一)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史料收集
在高中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較多,而且時間較為緊張,因此,部分高中歷史教學盲目追求教學的進度,多是直接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或是向學生提供相關史料資源,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轉變自身觀念,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自主收集史料資源,在學生收集史料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中《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習能力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并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對史料資源進行收集和處理,通過收集史料資源解決“兩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在什么時間?”“兩次鴉片戰(zhàn)爭對象是誰?”“兩次鴉片戰(zhàn)爭簽署了什么條約?”等問題,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
(二)利用史料培養(yǎng)史料實證意識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史料為開展活動的依據(jù),加深其對史料的了解與認識,從而更好地解釋歷史現(xiàn)象與現(xiàn)實問題。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深入分析史料,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它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還能幫助其形成史料實證意識。例如,在《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對新文化運動形成的背景、其背后隱含的指導思想進行分析,加深這幾方面內容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其對歷史活動進行分析的能力。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史料為依據(jù)開展探究性活動,使其在共同探討史料的過程中加深對相關歷史事件的了解與認識。比如,教師可以將史料《新青年》發(fā)展史作為依據(jù),引導其深入理解新文化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在歷史史料探究性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合理運用概括、歸納與分析等手段,使其在分析史料的過程中形成較好的史料實證意識。所以,教師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積極的交流,逐步提升其史料實證意識,加深對史料內涵的理解。
(三)分析史料教會學生評判
一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與社會因素、經(jīng)濟因素和政治因素都有關系。以我國古代史中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商鞅變法”為例,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就需要找到先秦的相關史料,如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社會狀況、民風、政治形態(tài)、經(jīng)濟構成等,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引出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和支撐條件,再結合商鞅變法的相關史料,分析商鞅變法的過程及對秦國的影響。做完這些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商鞅變法前和商鞅變法后,秦國的綜合國力,分析完秦國之后,再放眼整個戰(zhàn)國時期七國的整體狀況。通過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的分析,學生就能把歷史事件放在整個歷史環(huán)境中進行分析。在歷史事件分析過程中,史料是歷史事件真實性、可信性的佐證。史料記載了商鞅最終的結局是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zhàn)敗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诖耍處熆梢宰寣W生根據(jù)商鞅的最終結局和后人對商鞅變法的評判,分析商鞅變法的雙重影響,從而客觀、準確地理解商鞅變法。
結束語
總而言之,史料的存在是學生進行歷史知識學習的基礎和前提。合理地應用史料,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深化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所以,在目前的歷史課堂中,教師也應當提高對史料的重視,并且嘗試通過多元化的途徑引入史料,使得學生在史料的學習和分析中,逐步提高對歷史知識的認知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宏鵬.論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82):145-146.
[2]馬枝華.淺談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08):36-37.
[3]任莉莉.分析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科普童話,2020(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