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波,曾紀斌,李偉中
(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兒科,廣東 汕頭 515041)
高膽紅素血癥為新生兒時期常見疾病,重癥高膽紅素血癥可以引起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tǒng)的不可逆損害,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1]。目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手段為藍光治療、藥物治療和換血治療[2-3]。換血療法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有效手段,可迅速清除患兒血中膽紅素、致敏紅細胞、細菌及炎性介質,降低腦損害[4-6]。然而換血治療存在風險,可能引起各種不良反應。本文對換血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及相關因素進行總結分析,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2019年12月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新生兒科采用換血治療的211例重癥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13例,女性98例。胎齡<32周7例,32~35周11例,36~37周22例,>37周171例;體重<1.5 kg 6例,1.5~2.5 kg 29例,>2.5 kg 176例。本研究經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換血指征和換血方法參照《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7]。ABO溶血病患兒血源首選O型紅細胞和AB型血漿混合,緊急情況下也可選擇O型血或同型血。Rh血型不合溶血病血源選擇Rh血型與母親相同,ABO血型與患兒相同,緊急情況下可選擇O型血。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癥選用與患兒同型血。盡量選用新鮮血液。換血量為新生兒血容量的2倍(150~160 mL/kg)。換血途徑為外周動脈、外周靜脈全自動同步換血。
換血前后血清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K+、Ca2+、Na+、Cl-、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換血過程或換血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如:血小板減少(血小板<100×109/L)、動脈置管處周圍循環(huán)障礙、白細胞減少(白細胞<4×109/L)、低鈣血癥(血鈣<1.8 mmol/L)、呼吸暫停、新生兒驚厥、敗血癥、貧血(血紅蛋白<145 g/L)、高血壓(足月兒收縮壓>90 mmHg和舒張壓>60 mmHg(1 mmHg=0.133 kPa),早產兒收縮壓>80 mmHg和舒張壓>50 mmHg)、休克。
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換血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BO溶血病101例,Rh血型不合溶血病2例,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51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6例,敗血癥12例,紅細胞增多癥6例,重度窒息8例,不明原因15例。
換血后血清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白細胞、血小板計數較換血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換血前后血清 K+、Ca2+、Na+、Cl-、葡萄糖、血紅蛋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換血前后各項指標的變化
血小板減少14例(6.6%)、白細胞減少13例(6.2%)、動脈置管處周圍循環(huán)障礙8例(3.8%)、低鈣血癥6例(2.8%)、呼吸暫停4例(1.9%)、新生兒驚厥3例(1.4%)、 敗血癥3例(1.4%)、貧血5例(2.4%)、休克1例(0.5%)、高血壓1例(0.5%)。
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孕周、體重、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有相關性,胎齡越小,體重越低或合并其他疾病時,換血時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越高(P<0.05),見表2。
表2 單一因素對換血不良反應的影響
本研究顯示,我院需要換血治療的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病因以ABO溶血病為主,此外,還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敗血癥、紅細胞增多癥、重度窒息和Rh血型不合溶血病等。
本研究中患兒換血后膽紅素水平較換血前明顯下降(P<0.001),可見換血療法能快速降低患兒血中膽紅素水平,減少游離膽紅素對腦神經的毒害,有效地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然而,換血療法雖然療效顯著,但對于新生兒的血液循環(huán)是一次較大的應激,可能引起患兒機體內環(huán)境改變,伴發(fā)各種不良反應[8-10]。本研究中患兒換血后血小板、白細胞的減少較常見,分別占6.6%和6.2%,換血用的血制品為紅細胞和血漿的混合液,只含極少量的血小板和白細胞;其次,血制品的保存液對患兒血液有一定的稀釋作用;而且,血制品來源于成人無償獻血后制成,成人白細胞較新生兒低。但是換血后約3 d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和血小板基本能恢復到正常水平。這與Weng等[11]的研究一致。換血中比較容易出現的低鈣血癥,是由于血制品保養(yǎng)液中枸櫞酸及枸櫞酸鈉與血中的Ca2+結合,導致血鈣降低,但是我科換血治療過程中均輸注葡萄糖酸鈣,因此低鈣血癥的發(fā)生率較低(2.8%)。開展換血治療初期出現5例(2.4%)換血后貧血,經分析考慮為患兒換血前已經存在貧血,可通過控制輸入血量與換出血量的差值來糾正貧血,同時注意換血中間和結束時復查血紅蛋白,再根據結果進行調整。發(fā)生3例(1.4%)新生兒驚厥考慮與低鈣血癥相關,因為3例患兒均出現低鈣血癥,補鈣后抽搐緩解。8例(3.8%)患兒換血動脈為橈動脈,換血過程出現同側手掌、手指末端蒼白、發(fā)紺,及時中斷換血,拔出動脈導管,改善患肢循環(huán),后逐漸恢復紅潤,考慮動脈置管引起血管痙攣,引起肢端缺血缺氧,此時應及時處理,否則可能導致肢端壞死,引起嚴重后果。休克1例(0.5%)和高血壓1例(0.5%)考慮與出入量不平衡相關,應密切監(jiān)測出入量則可避免。發(fā)生3例(1.4%)敗血癥患兒,換血前均為非感染性疾病,炎癥指標正常,但換血后出現反應差、納差,伴炎癥指標C反應蛋白升高,應用抗生素后癥狀好轉,炎癥指標逐漸降至正常,考慮與換血過程中未能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相關。另外本研究中換血治療患兒均無常規(guī)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本研究發(fā)現胎齡越小,體重越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越高。主要是因為胎齡越小,體重越低,各器官功能發(fā)育未成熟,且本身具有各種基礎疾病時,新生兒的體液平衡更加脆弱,而換血對機體是一次很大的應激,更加容易引起各種不良反應。換血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嚴格掌握換血指征,對于達到換血標準的患兒,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積極換血治療,盡量減少膽紅素帶來的腦損害;(2)選擇最佳血源進行換血;(3)換血過程密切控制換血的速度,注意觀察膚色、呼吸、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如輸入和排出速度差別過大,引起輸入和排出血的總量差別過大,可能引起休克或心力衰竭;同時換血速度過快或過慢也影響膽紅素的清除;(4)換血前、換血一半時及換血結束時需檢查膽紅素、血常規(guī)和電解質;(5)密切觀察換血血管的耐受情況,主要是動脈端,如換血動脈周圍皮膚出現蒼白、發(fā)紺應及時中止,更換血管,避免皮膚肌肉出現缺血缺氧壞死;(6)換血過程所有操作必須嚴格遵守無菌原則,避免發(fā)生感染。當然,避免膽紅素腦病最有效的辦法是杜絕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這需要及早發(fā)現、及早治療,并且向患兒家屬做好健康宣教,以提高社會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認識,讓家屬了解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危害、重視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
綜上所述,換血療法能迅速清除新生兒血中的膽紅素,減少膽紅素對新生兒神經系統(tǒng)的損害,是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胎齡越小,體重越低,則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越高。需要權衡利弊、細致處理,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