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目的: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并分析其實施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治療的102例帕金森患者,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51例采取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51例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健康行為。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Barthel指數(shù)、HPLP-Ⅱ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健康行為,值得推廣。
【關鍵詞】帕金森;臨床護理路徑;日常生活能力
帕金森?。≒D)多見于中老年人,是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疾病,與多巴胺能系統(tǒng)受損有關,導致運動功能紊亂、肌肉緊張、隨意運動[1]。目前,臨床上對該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案,無法有效逆轉病理過程,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生服藥。但在實際治療時,由于大部分患者帕金森認知不足,服藥依從性較差,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患者生活質量較差。護理干預是藥物治療的重要補充手段,對培養(yǎng)患者健康行為、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具有重要意義。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系統(tǒng)化、標準化的護理流程,在多種疾病診療中均有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療效。因此,本文將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并分析其實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治療的102例帕金森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51例,男34例,女17例,年齡41歲~74歲,平均年齡(66.68±5.15)歲,病程1年~12年,平均病程(7.02±1.34)年。對照組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齡42歲~75歲,平均年齡(66.72±5.32)歲,病程1年~13年,平均病程(7.10±1.29)年。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口頭宣教,介紹用藥及飲食知識,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由科室主任、護士長、責任護理、主治醫(yī)師等共同組成干預小組,進行學習培訓,根據(jù)帕金森患者的護理需求,制定護理路徑表,嚴格執(zhí)行,具體路徑:(1)入院當日:為患者介紹住院環(huán)境、醫(yī)護人員、相關制度、檢查項目、時間;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撫,緩解患者的緊張感、陌生感;(2)入院第2d:講解治療及用藥方案,包括用藥時間、劑量、副作用、注意事項;根據(jù)患者飲食習慣,為患者制定個性化飲食計劃;指導患者規(guī)律作息、定時排便、適當活動;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喝牛奶、多泡腳;(3)入院第3d~7d:為患者制定康復鍛煉計劃,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合理運用中醫(yī)療法,例如針灸、推拿、按摩等;做好并發(fā)癥預防;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加強社會支持,增強患者康復信心;(4)入院第7d~出院:指導患者堅持康復訓練、遵醫(yī)囑用藥,出院前,介紹相關注意事項。
1.3 評價標準
使用Barthel指數(shù)、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評價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健康行為,前者總分100分,后者標準分16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強、健康行為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Barthel指數(shù)、HPLP-Ⅱ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帕金森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尚未有確切定論,一般認為與藥物、身體、社會等多因素有關。該病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需要患者長期用藥,具備一定自我管理能力[2]。同時,患者在長期治療時,由于生活自理受到影響、擔心治療費用及疾病進展,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影響其治療積極性及依從性[3]。因此,為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其預后,需要采取恰當?shù)淖o理方案輔助治療,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其健康行為。
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即從患者入院開始直至出院,均嚴格按照路徑表執(zhí)行各項護理措施,是一種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護理程序。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相比,該護理模式可確保各項護理按照流程開展,可減少護理環(huán)節(jié)遺漏,合理安排各項診療及護理工作,實現(xiàn)整體醫(yī)療與整體護理的結合[4]。在本次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患者Barthel指數(shù)、HPLP-Ⅱ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也證實了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價值。應注意的是,為確保發(fā)揮臨床路徑護理的作用,首先,應充分考慮帕金森患者的護理需求、臨床條件、以往護理經(jīng)驗、相關循證證據(jù),提高護理路徑的科學性、合理性。同時,在開展護理前,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對護理路徑進行個體化調整,使護理措施更為具體化、人性化、個體化,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此外,制定路徑表后,應嚴格執(zhí)行,準確落實各項護理工作,真正發(fā)揮臨床路徑護理的優(yōu)勢。為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應對護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確保其掌握臨床護理路徑的內涵,強化其服務意識。
綜上所述,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健康行為,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曉靜.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1):137-139.
[2] 李海蓉.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20,36(16):162,164.
[3] 穆麗.淺析帕金森病患者護理工作中臨床護理路徑的作用[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9,13(8):215-216.
[4] 許一,陳賽蓮,林方升.實施帕金森病臨床路徑及護理管理提高帕金森患者生活質量和改變護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蛇志,2018,30(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