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爍
1792年11月,隆冬將至。一位身材瘦削、鼻寬唇厚的小伙子從德國西部的波恩抵達了維也納。幾個月前,他剛剛在家鄉(xiāng)波恩有幸見著了作曲界泰斗海頓,而此行800公里趕赴維也納的目的,正是為了追隨海頓學藝。
這位小伙子就是貝多芬,他不到8歲就以鋼琴小天才的身份登臺獻藝,12歲就有音樂作品出版,如今又被海頓賞識,收為徒弟,事業(yè)似乎一片坦途。但起始于三年前法國人民“激進”的大革命,已經(jīng)將歐洲各主要君主國拖入戰(zhàn)火,維也納所在的神圣羅馬帝國也不例外。貝多芬啟程赴維也納之際,法國剛剛推翻君主制,建立起共和國,且在次年1月,又將前國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接著1794年,法軍攻占波恩。
雖然家鄉(xiāng)淪陷,且法軍離維也納越來越近,貝多芬顯然是認同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的,他尤其對革命領袖拿破侖甚為崇敬,否則不會在1803-1804年間譜寫《第三交響曲》——一部最初題獻給法蘭西第一執(zhí)政官拿破侖的重要作品。據(jù)歷史記載,當貝多芬得知拿破侖搖身變成新的皇帝后,氣憤得“執(zhí)起標題頁的上端,將之撕成兩半,扔在地上”。①
如果上述這則軼事,還不足以證明法國大革命對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影響,那么,1805年他的歌劇《菲岱里奧》(Fidelio)的誕生則帶有更深的法國大革命印記。
貝多芬并非憑空原創(chuàng)《菲岱里奧》,該劇劇本源自法國劇作家讓-尼古拉斯·博伊力(Jean-Nicolas Bouilly)的《萊奧諾拉,或夫妻之愛》(Léonore, ou Lamour conjugal)。1798年,法國作曲家皮埃爾·加沃克斯(Pierre Gaveaux)將其譜寫成同名歌劇。這個英勇妻子女扮男裝赴地牢救夫的故事,是基于真實事件,而當時的大環(huán)境也的確如此。據(jù)統(tǒng)計,僅在1793至1794年雅各賓專政時期(注:法國大革命期間一段充滿暴力的時期),官方有記錄可查的就有至少30萬人被捕,超過1.7萬人被審判處死,還有上萬人未經(jīng)審判即慘死獄中。② 濫捕、地牢、營救、絕處逢生……這些都是法國當時的實情。
貝多芬可能不知道加沃克斯1798年的這部歌劇,但他肯定知曉這種類型,即具有“拯救”特征的歌劇類型?!罢雀鑴 保╮escue opera)正是興起于法國大革命時期,并在19世紀初的歐洲流行開來,情節(jié)多稱頌救人于危難的大英雄主義行為。貝多芬選擇此類歌劇初試牛刀,可能一方面心中有強烈的革命英雄情結,另一方面,也可能覺得從流行題材入手,成功率要更高一些。
但此時,歐洲戰(zhàn)火愈燒愈烈。1805年11月,《菲岱里奧》首演前幾天,法軍攻陷了維也納。盡管按原定計劃,首演如期進行,但觀眾寥寥無幾,僅有一些聽不懂德語的法國士兵進出劇場,無奈之際,首演三場即告停了。1806年,貝多芬對曲譜做了較大修改,他將前兩幕合并成一幕,并改寫了第三幕,而同年上演時,卻因貝多芬與劇院管理層鬧僵,只演了兩場便草草收場。
《菲岱里奧》是貝多芬的首次歌劇探索,可見過程并不順遂,此后直到1814年拿破侖兵敗退位后,失聰?shù)乃殴钠鹩職庵泵孢@部舊作。這一次,他找人重寫了劇本、自己再次(第四次)譜寫了全新的序曲、并大幅修改了結尾。1814年5月,這第三版《菲岱里奧》在維也納的克恩頓劇院(Theater am K?rntnertor)首演,令人欣慰的是,它如愿成功了。
如今回望,《菲岱里奧》已成為“拯救歌劇”的最佳范例。表面上看,它演繹的是女主角萊奧諾拉(即“菲岱里奧”的真名)與男主角弗洛雷斯坦之間至死不渝的夫妻之愛,但實質上,它所歌頌的,已經(jīng)超越了愛情的范疇。最能體現(xiàn)這一點的,莫過于第一幕結束前囚徒們充滿希望的四聲部合唱。這些囚徒都和男主角一樣,僅僅是因政治立場而蒙冤入獄、慘遭迫害,即便如此,他們?nèi)匀话l(fā)出了堅定、雄厚的吼聲:“信念執(zhí)著堅固/仰賴天父之助/希望之聲在我耳畔輕吟/我們將獲自由/我們將得和平?!倍诙唬醋詈笠荒唬┙Y尾處,國務大臣出現(xiàn),他檢視囚牢,秉公下令:“不用向我屈膝有如奴隸/暴君之嚴酷為我所痛恨”,所有囚者因而得救。從某種意義上說,該劇更深一層,旨在宣揚正義最終獲勝、暴政必將終結的樂觀信念。
《菲岱里奧》的另一亮點、也是比較有意思的是它的序曲。貝多芬在修改曲稿近十年的過程中,曾經(jīng)四度重寫序曲,即:為1805年版寫的《萊奧諾拉第二序曲》、為1806年版寫的《萊奧諾拉第三序曲》、為1807年計劃重新上演而寫的《萊奧諾拉第一序曲》,以及為1814年版寫的《菲岱里奧序曲》。這四首序曲,如今還經(jīng)常在音樂會上聽到,尤其是《萊奧諾拉第三序曲》,長度達13分鐘,其本身已是一首了不起的、完整的器樂作品,它的開頭模擬昏暗的地牢,中間段快速發(fā)展,突然插入場外傳來的小號,象征救星來臨,結尾洋溢著歡樂,有如慶祝重獲自由、夫妻團聚。上演《菲岱里奧》通常的做法,會將《萊奧諾拉第三序曲》“突兀地”插入在劇終段之前,也就是說,觀看這部歌劇,可以在一頭一尾聽到兩首序曲。這如同“入侵者”一般的《萊奧諾拉第三序曲》,其光輝甚至可與整出歌劇相媲美。從序曲也可以看出,貝多芬在器樂創(chuàng)作方面是多么得心應手。
《菲岱里奧》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唯一一部歌劇,它脫胎于法國大革命,宣揚了自由、正義、人性等普世精神,升華了“拯救歌劇”的內(nèi)涵。這部歌劇有如貝多芬心中按捺不住的革命號角,以至于他能堅持近十載,數(shù)易其稿,直至獲得成功。幸運的是,貝多芬在有生之年,得以看到《菲岱里奧》在捷克、德國、匈牙利、波蘭、拉脫維亞、俄國、荷蘭等地上演。③ 如今,兩百多年過去,這聲號角早已傳遍世界各地。還有什么能令貝多芬更欣慰的呢?
① Leon Plantinga, Romantic Music: A History of Musical Style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W. W. Norton & Company
②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Reign-of-Terror
③ http://opera.stanford.edu/Beethoven/Fidelio/histo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