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戎,黃紅麗,謝琴,賴建芬
深圳市羅湖區(qū)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廣東 深圳 518000
臀位是影響產婦自然分娩的主要異常胎位,若強行采用陰道分娩,會使胎頭娩出困難,造成胎頭產傷[1]。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臀位在正常情況下的發(fā)生率為3.0%~4.0%,50.0%~94.0%的產婦選擇剖宮產,以此降低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但會對二次妊娠、遠期健康產生負面影響[2-3]。尤其是二胎政策的開放,降低剖宮產率成為產科領域重點關注問題[4]。因此,解決臀先露問題,提高產婦自然分娩率,顯得極其重要。既往臨床采用針灸、膝胸臥位等措施糾正臀先露,但其操作方法缺乏循證醫(yī)學證實[5]。臀位外倒轉術經循證醫(yī)學證實,既往多在孕30~34周實施,但容易發(fā)生胎膜早破、胎兒窘迫等嚴重并發(fā)癥,而且容易發(fā)生復轉情況,臨床應用受限[6]。近年來,臀先露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使該技術又再次應用于臨床,加上超聲、胎心監(jiān)護、宮縮抑制劑等的應用,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臀位外倒轉術的應用效果,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7],但臨床上仍存在一定的手術失敗率,影響術后恢復效果。因此探討影響臀位外倒轉術的成功因素,能為臨床準確干預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2月至2021年1月定期到深圳市羅湖區(qū)婦幼保健院產檢的孕周≥36 周單胎臀位行外倒轉術孕婦93例,按臀位行外倒轉術是否成功分為成功組60 例和失敗組33 例。納入標準:(1)產婦均為單胎、臀位;(2)孕周≥36 周;(3)胎心監(jiān)護正常;(4)未伴前置胎盤、妊娠期高血壓等合并癥;(5)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頭盆不稱、羊水過少或過多;(2)胎心監(jiān)護障礙;(3)有前置胎盤、胎盤植入等嚴重并發(fā)癥;(4)近1周發(fā)生陰道出血;(5)合并子宮畸形、瘢痕子宮、多胎妊娠;(6)急慢性感染、血尿常規(guī)異常。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產婦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書。
1.2 臀位外倒轉術方法術前常規(guī)備皮,持續(xù)胎心監(jiān)護,超聲監(jiān)測胎兒位置,做好急救準備工作。醫(yī)師確定是否需要宮縮抑制劑。孕婦仰臥位,臀部適當墊高,先將先露位置拖出盆腔,輕輕上推臀部于胎背向,將胎頭作俯屈狀,順著腹側方向用前滾翻姿勢使胎頭逐漸進入骨盆入口,緩慢下推胎頭、上推胎臀,待轉為頭位后則倒轉成功。術中需要持續(xù)胎心監(jiān)護,若有異常需要立即停止操作,給氧,轉體位,在胎心恢復正常后再繼續(xù)采用外倒轉術,若是出現(xiàn)胎心減慢、胎兒窘迫,且常規(guī)處理無法緩解,需要立即采用剖宮產。成功標準:超聲提示頭位,定期復查無復變。
1.3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產婦的基線資料和超聲檢查結果:采用EXCEL表格錄入信息,對一般資料進行評價,并記錄其臍帶長度、臍帶繞頸、胎盤位置等具體情況。(2)比較兩組產婦臀先露的類型:包括單臀、全臀先露,并采用超聲檢測羊水指數(shù),該指數(shù)正常值為9~24 cm;(3)預后: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均數(shù)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s 回歸分析影響臀位外倒轉術成功的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的基線資料比較兩組產婦的年齡、操作孕周、體質量指數(shù)、新生兒體質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基線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產婦的基線資料比較(±s)
組別成功組失敗組t值P值例數(shù)60 33年齡(歲)30.98±2.41 31.12±2.50 0.310 0.757操作孕周(周)38.05±0.78 37.95±0.81 0.684 0.495體質量指數(shù)(kg/m2)26.89±2.89 27.05±2.93 0.299 0.766新生兒體質量(kg)3.30±0.45 3.28±0.44 0.244 0.808
2.2 兩組產婦的臀先露、羊水、臍帶等情況比較成功組產婦的臍帶長度明顯長于失敗組,經產婦明顯多于失敗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的臀先露、羊水指數(shù)、臍帶繞頸、胎盤位置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的臀先露、羊水和臍帶等情況比較[±s,例(%)]
表2 兩組產婦的臀先露、羊水和臍帶等情況比較[±s,例(%)]
χ2/t值9.764 0.756 7.560 0.050 0.061 0.026 P值0.002 0.451<0.001 0.823 0.805 0.873影響因素產次初產婦經產婦羊水指數(shù)(cm)臍帶長度(cm)臀先露單臀全臀繞頸有無胎盤位置前壁后壁其他成功組(n=60)30 (50.00)30 (50.00)12.40±2.86 56.56±5.48 28 (46.67)32 (53.33)28 (46.67)32 (53.33)23 (38.33)32 (53.33)5 (8.33)失敗組(n=33)24 (72.73)9 (27.27)12.81±3.05 48.91±5.51 14 (42.42)19 (57.58)15 (45.45)18 (54.55)15 (45.45)17 (51.52)1 (3.03)
2.3 影響臀位行外倒轉術成功的因素經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臍帶長度、產次是影響臀位行外倒轉術成功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臀位行外倒轉術成功因素的Logistics回歸分析
2.4 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比較失敗組及時轉為剖宮產術,成功組擬采用自然分娩,兩組未發(fā)生胎膜早破,成功組4例因急性絨毛膜羊膜炎剖宮產,1例巨大兒剖宮產,1例轉成橫位剖宮產,1例高齡初產剖宮產,占11.67%;失敗組全部采用剖宮產(100.00%),兩組剖宮產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7.774,P<0.05)。
臀位是指臀先露,由于胎兒發(fā)育時的臀部小于頭部而更容易娩出,頭部較硬且難以變形,造成胎兒娩出困難。同時胎先露銜接不良,容易增加臀位分娩難度,提高臍帶脫垂、難產的發(fā)生風險,造成圍生兒死亡[8]。此外臀位分娩時,胎兒軀體無法緊貼子宮下段、宮頸內口,導致宮縮乏力,并會延長產程時間,增加產后出血、產褥感染概率;或者無法充分擴展軟產道,此時宮口未開全,在分娩胎頭時,容易損傷宮頸、陰道,甚至會損傷子宮下段部位[9]。對于胎兒而言,臀先露會造成羊水囊受壓不均勻,容易發(fā)生胎膜早破,增加早產、低體質量兒的發(fā)生風險[10];另外臀部先分娩時,軟產道擴張不佳,會導致胎頭娩出困難,增加顱內出血、鎖骨骨折、新生兒窒息等發(fā)生風險[11]。因此,針對臀位帶來的風險,臨床常采用剖宮產術解決不合理分娩對母嬰結局的影響。外倒轉術臨床應用歷史悠久,是指將臀先露轉為頭先露以此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剖宮產術的應用。譚章敏等[12]調查臀位外倒轉術后成功患者剖宮產率僅為15.0%,且與正常胎頭位的剖宮率(12.5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對臀先露產婦采用臀位外倒轉術,對母嬰無明顯影響,可作為提高自然分娩的重要方法。DE GREGORIO等[13]報道臀位外倒轉術后產婦的胎兒結局參數(shù)用于胎齡≥37周的單胎自發(fā)性頭胎妊娠并無顯著差異,雖然成功進行外倒轉術后剖宮產率為27.7%,高于胎頭位妊娠的12.8%。本組研究中,成功組剖宮產率為11.67%,明顯低于失敗組的100.00%,因此提示外倒轉術仍可以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
分析影響臀位外倒轉術成功的因素發(fā)現(xiàn),臍帶長度、產次是影響臀位行外倒轉術成功的影響因素。原因是胎兒臍帶太短,外倒轉術期間會增加胎盤早剝、胎兒窘迫發(fā)生幾率,或增加倒轉阻力,影響倒轉術的實施[14]。但是目前產前臍帶長度測量缺乏有效手段,此時根據(jù)臍帶長度難以準確判斷倒轉術實施效果,臨床處理指導意義較低,此時仍需要密切監(jiān)測胎心變化。另一方面,經產婦實施臀位外倒轉術的成功率更高,可能是初產婦的腹壁及肌肉較緊,而經產婦已有分娩經歷,腹壁與子宮肌肉較為松弛,臀先露入盆的時間較晚;或經產婦曾有過分娩經歷,心理狀態(tài)較好,并能配合醫(yī)護人員操作,積極性、主動性較高,此時能夠相應提高外倒轉術的成功率[15]。在實施臀位外倒轉術時,若先露銜接骨盆且難以推出,操作時要抬高臀部,胸膝臥位者可輕柔上推先露;若出現(xiàn)宮縮,可順勢上推胎臀,等阻力降低或宮縮結束,再上推胎臀[16]。操作期間注意與產婦交談,緩解其緊張、不安等情緒。術中若未發(fā)生胎盤早剝、胎膜早破等嚴重并發(fā)癥,且無中轉剖宮產術,可做自然分娩[17]。
綜上所述,臀位外倒轉術能夠降低剖宮產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行性,但產次、臍帶長度等情況均會影響倒轉術實施的成功率,因此臨床需要嚴密胎心監(jiān)護,規(guī)范臨床操作,結合產婦、家屬的意愿,以此提高陰道分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