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 程建蘭 萬小微 于小明
摘要:目的 探討太極云手訓練聯(lián)合中藥熏洗對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響。方法 選取帕金森患者80例,按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單純美多芭治療)與觀察組(藥物聯(lián)合太極云手和中藥熏蒸)各40例,觀察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Berg平衡(BBS)評分、“起立-行走”計時測試(TUGT)、步速步長指標,并評價臨床有效率。結果 干預后,2組BBS評分、TUGT時間、步速步長指標均優(yōu)于干預前(P<0.05);組間對比,對照組各項指標數(shù)值低于觀察組(P<0.05)。結論 太極云手聯(lián)合中藥熏蒸相較于單純使用美多芭,更有利于提高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工作環(huán)境。
關鍵詞:太極云手;帕金森;中藥熏蒸;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74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9-0096-03
帕金森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我國逐漸步入中老年社會,據(jù)統(tǒng)計65歲以上人群帕金森患病率約為1.7%,預計至2030年,中國罹患帕金森的人數(shù)將達到494萬[1]。該病主要表現(xiàn)為三大癥狀:震顫、強直、初起運動過緩,對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造成影響,帕金森患者站立時姿勢異常(頭和軀干呈俯屈、手足呈半屈),行走時起步困難、步幅減小、不能隨意驟停,稱為“慌張步態(tài)”,易導致跌倒,給患者四肢功能恢復與日常生活造成阻礙[2]。因此要恢復帕金森患者的平衡功能、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就必須積極探索針對性、有效性、實用性兼?zhèn)涞淖o理干預模式。本課題通過對帕金森患者實施太極云手訓練和中藥熏蒸,發(fā)現(xiàn)該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提高臨床康復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帕金森患者80例,按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范圍58-77歲,平均年齡(66.9±8.5)歲,平均病程(10.3±5.2)年;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范圍52-76歲,平均年齡(64.1±8.8)歲,平均病程(11.0±5.4)年。2組一般資料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已通過倫理審查。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學組[3]對該病的診斷標準:(1)運動減少,起步困難,疾病后期,重復性動作的運動速度、幅度降低。(2)肌肉僵直;靜止性震顫4~6Hz;站姿不穩(wěn)(排除視覺、前庭、小腦、本體感受功能障礙);以上特征至少表現(xiàn)1項。(3)支持帕金森診斷需具備3項及以上特征:單側起病;逐漸進展;持續(xù)性不對稱受累;對左旋多巴治療反應良好;左旋多巴治療效果持續(xù)5年或5年以上;臨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神志清楚并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3)可耐受美多芭治療,病情穩(wěn)定。
1.4 排除標準 (1)因感染、中毒、腦血管問題等因素繼發(fā)的帕金森綜合征。(2)存在下肢骨折、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站立平衡和步行障礙者。(3)認知障礙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者。
1.5 治療方法 2組均接受美多芭(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30198)治療,125 mg,tid,餐后1.5 h服藥。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帕金森疾病的發(fā)生因素、治療方法、合理用藥、日常護理,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飲食方案,指導肢體功能鍛煉,囑咐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恢復生活信心。觀察組:太極云手:(1)操作步驟:第一步:兩腳分開保持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控制身體重心向右側轉移,身體緩慢轉向右側,左足尖內(nèi)扣,左手經(jīng)過腹前壁移至右側肩前,掌心向后,右手翻至右前方,眼隨左手而動;第二步:上身逐漸向左側偏轉,整體重心漸向左側偏移;左手經(jīng)面部向左轉動;右手經(jīng)右下方腹前壁移至左側肩前;第三步:右腳向左移,雙腳保持距離約10 cm,目光注視左手。注意事項: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屏氣凝神,呼吸自然,動作和緩,約每分鐘5~6個云手動作。(2)運動強度:以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80%為度。(3)療程:干預時間為8周,第2周為學習階段,第3~8周為鍛煉階段。1周至少5次,每次至少60 min(包括熱身和放松活動),鍛煉的過程中可根據(jù)患者的不同情況,適當調(diào)整拳架的高低來調(diào)節(jié)運動強度及運動量。中藥熏蒸:白芍20 g,丹參20 g,黃芪15 g,紅花10 g,伸筋草10 g,木瓜20 g,牛膝10 g,川芎 20 g,雞血藤20 g,當歸20 g,川草烏各10 g,桃仁20 g,桂枝15 g,冰片5 g。熏蒸患肢,每次15 min,1次/d。
1.6 觀察指標 (1)BBS評分:共14個項目,總分56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趨于正常。(2)步速和步長測量:使用10m步行速度測評法,共測試3次,取最快數(shù)值。(3)TUGT測試:用于記錄患者背部離開椅背,向前行走3m到再次坐下所用的時間。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一般描述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差異為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干預前后BBS評分對比 干預前2組BB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對照組BBS評分明顯低于觀察組,但高于干預前(P<0.05)。詳見表1。
2.2 2組干預前后步長與步速對比 干預后2組平均步長和步速均優(yōu)于干預前(P<0.05)。組間對比,*P<0.05,見表2。
2.3 2組干預前后TUGT對比 干預前2組TUGT時長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對照組TUGT時長明顯長于觀察組(P<0.05);組間對比,#P<0.05,見表3。
3 小結
帕金森是錐體外系功能障礙導致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站立不穩(wěn)、震顫、運動緩慢和肌強直[4],帕金森患者運動障礙的原因是大腦黑質和紋狀體多巴胺水平降低,姿勢平衡障礙機制尚不明確[5]。該病進展緩慢,晚期可同時伴有運動癥狀和焦慮、抑郁、癡呆等非運動癥狀[6],嚴重影響患者生活、運動能力,因此應重視帕金森患者的合理治療和護理。研究顯示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可降低細胞的氧化應激損傷,減輕臨床癥狀,推遲藥物介入時間[7]。
太極云手是太極拳的母式,是太極拳法中最精華部分的所在,且有“拳到無法為云手,得云手者得太極”的說法。患者通過鍛煉太極云手,可調(diào)動全身的肌肉,充分活動關節(jié),改善身體的靈活性、協(xié)調(diào)性及平衡能力,增強肌力及肢體的穩(wěn)定性[8]。中藥熏蒸是中醫(yī)常見的外治方法,具有活血散瘀、息風通絡、滋養(yǎng)筋脈、促進康復的作用。同時具備藥力、熱力雙重效果,使藥物直達病灶,利用熏蒸過程中產(chǎn)生的高溫促進淋巴回流和血液循環(huán),以改善周圍肌肉痙攣癥狀[9];中藥煎煮過程中的霧氣含有藥物揮發(fā)成分,可通過皮膚、孔竅吸收,發(fā)揮疏通筋絡、活血祛風等效果,又避免了直接服用中草藥帶來的胃腸道刺激等副反應,可謂一舉多得。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2組BBS評分、TUGT時間、步速步長指標均優(yōu)于干預前(P<0.05);組間對比,對照組各項指標數(shù)值低于觀察組(P<0.05)。因此太極云手聯(lián)合中藥熏蒸相較于單純使用美多芭,更有利于提高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工作環(huán)境,且無藥物副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侯瑩,劉麗華,江鐘立.帕金森病運動癥狀的評估與康復治療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8,33(11):1356-1360.
[2]王翔宇,董青,董雙雙,等.八段錦聯(lián)合平衡訓練改善帕金森病運動和非運動癥狀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1,27(1):111-116.
[3]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jīng)內(nèi)科醫(yī)師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4版)[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20,53(12):973-986.
[4]雷治國,馬越,于利娜,等.全身振動訓練聯(lián)合四肢聯(lián)動訓練對帕金森病患者運動功能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21,30(1):75-77.
[5]羅漢將,李佳昱,劉承偉,等.α-Syn過表達對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質多巴胺受體D1表達的影響[J].中國神經(jīng)免疫學和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21,28(1):36-40.
[6]王萬宏,畢鴻雁,邱振剛,等.視覺追蹤訓練聯(lián)合六字訣對帕金森病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康復學報,2020,30(6):474-478.
[7]陳靖茹,李婷,張麗萍.太極拳運動在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步態(tài)及平衡障礙康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新中醫(yī),2020,52(9):5-8.
[8]江蘇珍,陳錦秀,盧瑋旎.太極云手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8,15(3):219-222.
[9]黃曉林.育陰寧神湯中藥熏蒸治療帕金森病睡眠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8,10(5):64-65.
(收稿日期: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