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華
“西歐渠道”,則是因為當時赴法勤工儉學而起。其實,嚴格來講,應該稱為旅歐勤工儉學,因為當時除了法國,還有比利時、德國等。與“日本渠道”所接觸的日文譯介及解讀相比,旅歐勤工儉學人員接觸的直接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這項運動,先后有1700多人參與。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蔡和森、向警予、趙世炎等。
周恩來于1919年9月16日在天津?qū)W聯(lián)辦公室成立了覺悟社,并且創(chuàng)辦了《覺悟》雜志。
在《覺悟》上,周恩來發(fā)表了自己曾經(jīng)寫過的具有明顯象征意義的一首詩:雨中二次游嵐山,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到盡處突見一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瀟瀟雨,霧蒙濃,一線陽光穿云出,愈見嬌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嬌妍。
這首借景抒情的詩,看得出來作者當年的心境——在“模糊”中追尋“一點光明”!
1920年11月,周恩來登上法國“波爾多斯”號來到法國,建立了自己的共產(chǎn)主義信仰,終生不渝!
除了讀書學習,還有各種實踐,讓周恩來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每到周末,周恩來就到巴黎附近的大學區(qū)、學生集中的小咖啡館演說,“他那沉著堅定的姿態(tài),鏗鏘有力的言辭,使聽眾鼓掌不絕”。所以,在學成歸國之時,旅歐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對周恩來作了如下評語:“為人誠懇溫和,活動能力富足,說話動聽,作文敏捷,對主義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無產(chǎn)階級化?!?/p>
未曾出國留學的毛澤東,在中國的大地上,同樣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1918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1918年11月,北京大學在中央公園舉辦慶祝協(xié)約國戰(zhàn)勝大會,李大釗是登臺演講人之一。
毛澤東也就是這樣結(jié)識了李大釗,在中央公園,他親耳聆聽了李大釗《庶民的勝利》的演說。毛澤東閱讀李大釗等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實地到長辛店調(diào)查,了解工廠生產(chǎn)和工人生活狀況。1918年的北京之行,是毛澤東的思想向馬克思主義轉(zhuǎn)變的開端。
1919年7月14日,毛澤東等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幾個月后,毛澤東二次來到北京,這次促使他徹底轉(zhuǎn)向并成為了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8月,毛澤東回到韶山。“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南岸上屋場的老屋猶在,但父母卻已經(jīng)雙亡。于是,毛澤東帶著弟弟和妹妹離開了故鄉(xiāng)韶山。這一走,毛澤東的兄弟姐妹最終成了與他一道為偉大事業(yè)而獻身的革命同志。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