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竹峰
《夜航船》真厚,像一艘巨輪,滿載著天文地理、古玩奇器、珍禽異獸、諸子百家、宮廷秘聞、草木花卉、三教九流、鬼怪神異的故事從晚明起航,行駛在歷史河流中。
《夜航船》讀了十幾年沒有完,好像也不需要讀完。那樣的文字,隨便翻翻就好,翻得出學問,看得見趣味,耳邊響起的是欸乃的搖櫓之聲與船行水面的嘩然。友人不以為然,說那樣的書鄉(xiāng)野塾師也可編得。鄉(xiāng)野塾師千千萬萬,《夜航船》卻只有一部。
青年時候格外喜歡明清小品,如飲清酒、米糟,初品極有味,久了到底不耐煩,覺得寡。后來很多作者紛紛從云端跌落,頭面殘損不堪。讀有些書像孩子的習性,喜新厭舊。好在張岱衣袂飄飄,多一味畸氣,且有倦意,那倦意是晨起時未上妝容的美人,面目素雅整潔。
烈火烹油,花團錦簇,夢醒凄涼國亡恨深。說張岱好,只是好在亡民心緒,也太小看文章家的手段。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張岱文章字字生香,香氣里有鮮花一枝祥云數(shù)朵,其人站立云端之上。總疑心那些文章是偷來的,從日月星辰上偷,從山川草木中偷,從瓜果蔬菜里偷,偷得不動聲色,又大張旗鼓。大張旗鼓時不動聲色,不動聲色中大張旗鼓。到底先有了潑天的背景,先弄文,再作詩,然后寫史。
或許天生寫史之心,張岱寫《古今義烈傳》時已見端倪。廣搜博采,上起西周下及蒙元,匯良將、碩儒、廉吏、明君、商賈、僧道、乞丐五百人一編,覽其行狀并作小傳贊語。眼前那么多不痛快天下事,只有義烈之俠行收拾殘局,鼓蕩人心。古之義烈,雖早已湮滅,寫入筆端,在紙頁上復活,也算立地一刀,化掉了心頭些許郁積。
史家的張岱,有堅貞,有真摯,有卓絕的膽識,一個個字擲地有聲。早年的花月情思變?yōu)轱L霜之氣,那是經(jīng)秋的柑橘?!妒瘏T書后集》的論贊獨抒己見,才識齊驅,有司馬家風,器局恢宏不像明人手筆,更難得聲情并茂,造句常有破石斷金的凜然、毅然,動情時,泣血夜哭。
朱明朝廷血雨腥風,邦國基石搖落,江山夢里多難。暖風熏然,閣老依舊玩物喪志,王孫只管酒食風流,苦了那些真氣充沛的讀書人。王夫之、顧亭林、黃宗羲、傅山、陳老蓮、石濤、八大、髡殘、張岱、王思任……他們浪跡大澤,命途多舛,卻給文化蒼穹上增添了幾點星光和一抹月色,千年萬古垂照大地。
少年時看《陶庵夢憶》《西湖夢尋》,驚艷絕美,一遍遍讀下去,刻骨的情,還有氤氳在字里行間的惆悵。鐵血文章向來不如冰雪小品討喜,后世讀張岱,也多由此入手。
以亡國喪家的苦痛追憶昔日繁盛,墨色入木何止三分!忘不了《二十四橋風月》笑言啞啞聲中漸帶凄楚。張岱仿佛一不忍離去的歸客,駐足驛站、橋邊、渡口,頻頻回首遙望,彼岸有酒饌,有歡笑,有風月,有故人,也有凄楚的痛、難言的苦。一生追念思憶,卻永遠都回不去了。
張岱行文,年過半百不脫紈绔門第神色,雖寫悲哀事,墨色跳脫偶染妖邪,令人一時忘其哀愁,一時又覺出苦痛。自題小像說:“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寫墓志銘亦炫奇、亦熨帖,撲棱棱驚動鷗鷺,飛起昏鴉,靈活矯健,極速剪掠,淡灰眼珠里一點溫潤之意逼近人的眼睫。
古人說失志之感不得已而托之名,托之神仙,托之飲酒。有所托以自解者,其不解彌深。隱逸中張岱那么多不甘,積郁太深化為冰化為雪。他筆下一卷卷文章讀下來,冰雪氣襲人,忽然覺得冷。
張岱高壽,一生悲欣交集。黃宗羲也高壽,臨終話,像是說張岱:“年紀到此可死;自反平生雖無善狀,亦無惡狀,可死;于先人未了,亦稍稍無歉,可死;一生著述未必盡傳,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如此四可死,死真無苦矣”。
齊白石給友人寫像贊,也仿佛說張岱:“寫作妙如神,前身有宿因。”
王夫之《楚辭通釋》里“忠貞之士,處無可如何之世,置心淡定,以隱伏自處”這句話說得好。人生起伏不定,淡定是定心丸,得失隨意一些好。古人說得直白,君子訥拙,小人佞巧;君子淡定,小人躁競。
王夫之的書,浮光掠影讀過一些,先是斷斷續(xù)續(xù)看《船山全書》,后來又存得一套曾國藩校刊的《船山遺書》。四百多年了,老先生那一千多萬字的著作,得以流傳,真不容易。有人以文傳,有人以人傳,王夫之人文皆可傳。其立身之艱苦卓絕,何止顛沛流離!難得起伏不平中不忘文章,心懷天下。
王夫之的一生,重綱常、重名教,鄙夷釋道,抨擊申韓,以王安石變法為亂政,以王陽明心學為邪說,嚴君子小人之防,更嚴夷夏之防。一些論點未必讓后世以為然,但一以貫之的學人本色,像日月昭然。其中灼見,更如珠似玉,足可把玩,仿佛醍醐灌頂。
王夫之著述宏偉,我翻得最多的是那本《讀通鑒論》,初讀難終卷,懨懨思睡。按住性子,一章章讀過,滿紙理學的濫調背后,有金玉之論,擲地鏗鏘有聲。其中多少感時傷世,多少無能為力,舊史家面目漸漸清晰,又漸漸剝離。才子書以才為第一要旨,史家的著作,才子氣盛,所感之事容易淺薄,王夫之的感慨從來又深又痛。喜歡那一句:
英雄起事,必有公心……以天下之仇為己仇,以天下之愿為己愿,奮發(fā)猛進,舍死不顧。等到功成勢滿,方敢竊叨天位。若是一開始就覬覦大寶,必然身死族滅。
公心之說,于世俗為人處事作文,都可以拿來一用。一個人私心太甚,利欲難免熏天,塵俗堵塞靈性,容易折了腰身,毀壞前途。
王夫之有立功立德之心,個人的力擋不住時代洪流,不甘心順流直下,索性隱居。或許隱居太久,王夫之的文字佶屈聱牙異于常式,像寒山上的石徑,無路處另辟蹊徑,通途時卻赫然峭壁。
在趣味上,我喜歡游園、賞花、看草、觀魚、讀帖,王夫之卻是巍峨高山,懸崖連連,山石嶙峋。人在園林里拘囿久了,需要去高山大澤放逐一下。未必是解放天性,更能接通天地大境。
王夫之講學,一臉端然。都說文章是放蕩的好,但端然的正大,更攝人心神。喜歡王夫之的人,覺得他是曠世奇才,論述精辟;不喜歡的人罵他眼高于頂、目空一切,在他眼里,古人體無完膚矣。儒生作文,以理服人,學人著述,不做俗論。指手天下的汪洋恣肆,令人嘆服,又豈是俗手可為?
王夫之論人,曾說:“知我者,其天乎!以心盡性,皎然于虛靈之無跡,非夫人耳目聞見之逮也?!庇扇思凹?,其實也可算作自明心跡吧,他生在明季,可謂生不逢時。真喜歡自題湘西草堂書室的聯(lián)語:
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
有大儒的浩然,更有道家的超脫。我總覺得王夫子身體住了孔孟莊周。
幾十年里,王夫之藏在深山荒野,冷風凄雨、昏暗燈光之下寫出達天人之理、通古今之變的書冊。知其者,其天乎!文章通天地,其中有天意,孤憤悠悠里好在有天道的安慰。
王夫之死的時候,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距離明亡快五十年。這么多年,王夫之不改大明衣冠發(fā)飾,穿一雙木屐足不出戶,偶爾出門無論晴雨打一把傘,與清廷不共戴天,揮之不去的遺民心緒糾纏了大半生,自定墓銘還是“明遺臣行人”。一輪明月掛在心頭,永不落山,凜然大義,死也不改。
看《鳳凰琴》電影時,年歲太小,具體畫面不記得了,電視機黑白熒幕上的故事又沉重又溫暖,真像當年鄉(xiāng)村的日常,看到結尾,又像是關在屋子里久了打開了窗戶,想?yún)群耙宦暋?/p>
影視當然看不出作書人劉醒龍先生的筆力,但故事構建得真貼心。很多年后,看到小說原作,果然空間更大,也更深刻。那段遠去的歷史與一群漸漸被遺忘的人,從此在文字里不朽。更難得書中人彼此映照,綻放出人性的光輝,那些光輝也曾經(jīng)映照到我的心上,這是文學的現(xiàn)實力量。
后來又讀到劉醒龍的一些書,《大樹還小》《分享艱難》《挑擔茶葉上北京》《圣天門口》《天行者》,一篇篇、一部部寫世情寫人心。我感慨小說家入世真深,又感慨作書人身在局外的冷靜。
再后來,在一些場合見到劉醒龍,有書展還有頒獎會,其時他不認識我,我卻認得他。當年泛黃的紙頁一瞬間新鮮,遙遠的作者就在面前,一時不知道說什么好,也就沒有上前拜會,似乎一句話都沒有說過,隔了年紀,隔了文學,好像還有一份羞怯。
我見到的劉醒龍有樣子,輕聲細語地說話,卻有一股斬釘截鐵,永遠的安靜,永遠的精神,永遠的短發(fā),一根根豎起??催^他年輕時候的照片,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中年之后的劉醒龍,越發(fā)相貌堂堂,越發(fā)有性情有分量。文學安妥靈魂,文學也滋養(yǎng)肉身,溫潤皮相。
那年有幸和劉醒龍一起參加活動,同行不過三個作家,彼此想不熟悉也難,每日里看山、看水、看古跡、看人文。我們早上出行,午飯后回來,將當天所看、所思筆錄成文。劉醒龍永遠按時交稿、按時出行,我偶爾貪睡,起來遲了,過了集合的時間點,他卻早早等在那里,不以為意,一臉微笑,像是早知如此一般。
后來我們結伴去了西沙群島。近半個月時間,盤桓在永樂群礁周圍。海上住宿簡陋,我們同住在一個船艙里,彼此日常照應,看見了柴米油鹽,也看得見為人處世。劉醒龍始終態(tài)度溫和,不忙不迫,細聲微笑地談閑話,是每天的慣例。言及有些不開心的事情,點到為止,一笑而過,不談論是是非非,只有說辦雜志與弄文學才興致勃勃。偶爾意見相左,我不免會徑直辯論一下,他即便據(jù)理,也從不力爭,只是笑笑不妥協(xié)。劉醒龍偶爾和家人通話,神色既有為人夫的爽然,又有為人祖父的乖,而且是爽然的乖,慈祥溫宛,眉眼都是歡喜,都是關愛。
海上生活素樸,劉醒龍不吃海鮮、家禽,每天米飯、榨菜、土豆絲、圓白菜、蘿卜果腹,下午得空吃一袋家里帶來的炒米或者熱干面,配上藕丁,每天喝三小袋葛根粉,正所謂是“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
人外出最要緊的事無非食宿,交代了食,再談談宿。船艙太小,不過三四平方米大,兩個人轉不開身。有天夜里,下起大雨,過道積滿了水,水又滲進船艙。凌晨,似醒非醒間,我們聽到物件浮動的聲音,嘩然水響,響聲越來越大,起床開燈,發(fā)現(xiàn)船艙一腳踝深的水。劉醒龍睡下鋪,水快浸透他的床褥了。我急急以飯碗作瓢,一次次舀水進桶,然后倒進大海。滿滿四桶水,折騰半個時辰方才得以稍微安妥。劉醒龍倒是不急不懼,隨手以詩為證:
過海宿鴨公,夜半到臺風。
波濤入枕套,豪雨浸被中。
飯碗急作瓢,舀水四大桶。
斗室兩漢子,一龍一竹峰!
記得當時掀開他的床鋪墊子,潮濕過半,不堪再用了。我跑去敲同船人的門,拿來被子換上。船艙依舊進水,好在一夜再無他事,終于睡去。后來劉醒龍說,如果不是我去拿被子,以他的性格,絕不去麻煩別人,寧愿坐在那里,一夜不睡。
天明,找船工拆開艙板,發(fā)現(xiàn)劉醒龍床下藏了滿滿一艙水。那一刻我有些難過,一九五六年出生的劉醒龍,六十好幾歲了,那個寫出了皇皇千萬字的大作家,讓他充當可資對外吹噓的大門面倒也罷了,竟然如此委屈。我忍不住要和主辦方較真了,他還是不作一聲,這是老派人的溫良與儉讓。
溫良儉讓之外,還有劉醒龍的恭。船上用餐時,一些人來晚了,有兩回劉醒龍親自去敲門喊他們。在我看來,以他的年歲、名望不需要如此禮賢晚輩的。夜里幾個船員和我們在甲板聊天飲茶,劉醒龍拿出他珍藏的好茶送給大家喝,他怕失眠,在一旁溫和地陪坐片刻。
說了苦事,實在還有甜。而這甜我卻不能同享,正所謂是不同甘卻共苦。因為我不識水性。
那天我們上了全富島,島上細沙如碎玉。更妙的是,雪白的細沙鋪成的無人小島邊側,還有一汪碧藍的水池,像人力所為,卻非天工莫屬。劉醒龍見狀大喜,原來他早就穿好了泳褲,脫掉外衣,整個人徹底投入那水中,盡興暢游了一番,惹得我等好一陣向往。事后劉醒龍作文說:
天荒地老,古往今來,何時何地何曾有過,這比瑤池還要勝過幾分的美妙處所……跳入水中的人更是無比沉浸,想將無限的南海,無尚的南海,用每一寸肌膚去記憶。以備將來再有什么機會時,自己不僅僅只會說一句——我在南海游過泳!
更令人稱奇的是,第二天同船的考古隊員再赴全富島,那一汪細細小小的水池憑空消失了,像是夜里的風雨撫平了島上的細沙,那水池成了劉醒龍一個人的天地,專屬他所有一般。同行有人拍得照片,劉醒龍激蕩水中,狀若龍游,笑意盈盈,令人好生羨慕。
那幾天,海上風雨不絕,我們聊聊天,讀讀書,清苦里有愜意。他依舊每日作文不絕,一時伏在被子上寫,一時坐在床沿邊寫,一時靠在床頭寫,一時擱在雙腿寫。奇在文思勃勃、文采斐然,一篇篇文章,兩三千字,氣脈貫通,行文飽滿,情緒更飽滿。一九五〇年代的寫作者,筆耕不輟的人不多了,多數(shù)人養(yǎng)尊處優(yōu),放下了文字經(jīng)營,劉醒龍倒是從出道至今,一直不疾不緩、不慌不忙地作他的小說、散文。古人由學以致用的角度說:“溫柔敦厚,詩教也?!迸乱灿刑焐谋拘园?。
我佩服劉醒龍的文字寫得好看,清秀而細致,真摯而富于情思。同樣是游歷文字,和《徐霞客游記》比較,大為不同。徐著屬于地理科學類,劉書則純然文學一脈,記錄了私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那些文章,每篇都有活生生的人,背景是現(xiàn)實的又是內心的。那種洋溢著勃勃生機與充滿激情的表達,處處氤氳著文藝的氣息,隱約還有少年人的飽滿元氣。雖是每天一記,從來不曾馬虎,行文質樸、真摯,情性畢露,不獨有文采,且很可讀。要有思想者的深沉與藝術家的敏感,方才寫得出那樣的文字吧。
海上回來,上得碼頭,中午有安徽鄉(xiāng)黨請飯,我悄悄讓人家準備好了紙墨,因為知道劉醒龍寫得一手好字。飯食大家吃,出力他一人。那天劉醒龍寫了四幅字,我討得一副對聯(lián),字圓潤蒼秀,筆畫厚,有點像大先生魯迅。
劉醒龍人如其名,名字里有個“醒”字,在我和他的交往中,時刻感覺到他的醒,內醒,清醒,警醒。有些人不是這樣,如王安石,看名字,應該穩(wěn)重,實在他的性格又躁又急。
每每念及劉醒龍先生,想起那一次海上之行,真是快意的事,我也學到了很多。與他相比,我只是半瓶醋。實在半瓶也無,不過淺淺一盅水,滴上幾滴酸梅汁充數(shù)而已。
責任編輯? ?藍雅萍
特邀編輯? ?張? ?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