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悠悠
摘? ? 要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課文標題通常提示了學習內容的邏輯脈絡、基本觀點和社會關切等,立足標題的層層剖析標題把握學習內容的知識與價值邏輯,基于課題與框題的內涵價值提煉議題思路,深入把握標題的實踐關切拓展話題,有助于溝通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強化觀點辨析和價值引領的教學,有效聯(lián)結學科學習和社會實踐,以創(chuàng)新教學引領學生道德成長。
關 鍵 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理解和使用;標題;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21)09-00-04
教學在本質上可說是一個將教材與學生及教學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回應時代發(fā)展要求,準確理解和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無疑是教學的重要基礎。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力求解決“生活”“知識”與道德學習之間的關系,成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腳手架”,發(fā)揮“吸引”“激發(fā)”“對話”“指引”等功能[1]。而標題通常是課文內容的線索提示,本身便是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把握學習內容的邏輯脈絡、基本觀點和社會生活關切等,進而展開創(chuàng)新性教學,引領學生的道德成長。
一、層層剖析標題的“問題”邏輯,溝通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
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以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統(tǒng)一的整體思路,力求打通“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價值鏈接。[2]每一課圍繞標題,強調內容的思維演進路徑與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相互嵌套、相輔相成。這提示我們,教學可從標題出發(fā)問“問題”,層層剖析地由理解題意到把握內容邏輯,進而以標題引領教學,溝通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讓道德與法治的“大道理”走進學生的心坎里。
以“走向共同富?!币徽n為例,本課是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踏上強國之路”第二課時,屬于典型的國情教育。實踐中,這一學習內容由于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難以引起情感共鳴。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與“遙不可及”的國情的聯(lián)系,溝通“生活”“知識”與道德學習,從而實現政治認同培育目標,便成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對此,有教師①在教材解讀時,抓住標題的三個關鍵詞“富裕、共同、走向”,提出問題并一一分析:
一問什么是富裕?富裕僅僅只是物質上的嗎?現實生活中,學生對其理解往往會片面地認為是物質上的,進而認為共同富裕僅是物質成果上的共享,這顯然窄化了富裕的概念。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富裕不僅體現在經濟建設成就上,而且體現在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
二問什么是共同富裕?初中生由于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限,通常將共同富裕簡單理解為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等,存在平均主義的錯誤理解。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概念,共同富裕的背景是我國目前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尤其是中西部等偏遠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仍落后于東部地區(qū),即使在同一個經濟社會水平相對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中,也存在城鄉(xiāng)差距、貧富差距大的問題。實現共同富裕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根本原則,但其實現需要一個過程,共同富裕不是一刀切的平均主義。
三問什么是走向?走向代表趨勢和發(fā)展,一是說明共同富裕是我們一個奮斗目標,二是需要我們學會辯證地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狀況。如何走向共同富裕?一方面需要我們繼續(xù)深化發(fā)展,做大蛋糕,另一方面需要我們共享發(fā)展成果,分好蛋糕。而如何深化改革、共享發(fā)展成果正是本節(jié)課需要解決的重難點問題。
教師通過化整為零的問題剖析,激活了教材內容的“認知編碼”,發(fā)現了標題所蘊含的知識與價值邏輯。由此,教師聯(lián)系學情,挖掘身邊的生活素材,以“寧波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為教學主線,設計了四個板塊:“發(fā)現·寧波飛速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深析·橫坎頭村鄉(xiāng)村振興的奧秘”“探索·寧波延邊對口幫扶的路徑”“共謀·解決寧波發(fā)展問題的對策”。如此,從發(fā)現到解決寧波本地的發(fā)展問題,首尾呼應形成教學閉環(huán),從學生熟悉的寧波當地發(fā)展入手,建立與國情的聯(lián)系。這一教學設計有效溝通了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自然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感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礎,從而樹立深化改革的精神,參與共享發(fā)展的實踐。
二、整體提煉標題的“議題”思路,強化觀點辨析與價值引領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為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學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立意下,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思維能力,實現正確的價值引領,已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訴求。而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標所提出的議題教學,強調“既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有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3],為深化道德與法治教學,實現價值引領提供了新的視角。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課文通常包括課題和小框題,各有其內涵和價值。教學可立足對標題的整體理解,提煉教學議題,力求讓學生主動呈現觀點,加強生生、師生之間的觀點碰撞與辨析。以激烈討論推動課堂從議題出發(fā),讓學生在“議”中深刻理解標題與學習內容的內涵,在觀點辨析中逐步進行自我觀念的修正,從而實現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例如,“活出生命的精彩”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最后一課,本課“綻放生命之花”以“活出生命的精彩”為結語,旨在引導學生將生命的豐富與精彩落實到行動上。此類學習內容重在讓學生經歷思想認識的洗禮和道德情感的升華,進而提升行動能力,實現價值引導。生命的價值是一個廣泛而又深刻的議題和人生命題,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理論邏輯思維還有待發(fā)展。于是,教師從教材標題入手,深入解讀課題與框題的邏輯關系,準確把握教材的思維脈絡和邏輯體系。在“怎樣活出生命的精彩”這一宏大議題統(tǒng)領下,“貧乏與充盈”“冷漠與關切”“平凡與偉大”三個小標題似是三個選擇題,實則代表了人生的三個重要議題。即“從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鼓勵學生“豐富自己的生命,學會關心他人,主動親近社會,讓生命平凡中閃耀出偉大”[4]。其邏輯思維聯(lián)系如下圖。
基于這一邏輯思路,教師以“怎樣活出生命的精彩”為中心議題,貫穿教學活動始終,以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小標題為支撐,串起情境素材——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院士的人生經歷,從自我、他人到社會,層層深入地引出議題。具體而言,從鐘南山院士的求學經歷和體育鍛煉愛好,認識到鐘南山對自己的要求:野蠻體魄,文明精神,豐盈自身,從而導出議題一:反觀自身,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充盈起來?從鐘南山無論冬夏始終會將聽診器捂熱的小細節(jié),感悟要做一個關切他人生命的人,從而引出議題二:傳遞生命溫暖,談談我愿意為此做些什么?從鐘南山院士十八年前不顧個人安危,帶隊成功抗擊非典,2020年再次主動請纓投入抗擊新冠疫情一線,再結合各行各業(yè)人士為抗擊疫情所作出的貢獻,引出議題三:平凡的你我,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
這一議題情境具有鮮明的生活化和真實性,引導學生從自我、他人到社會,層層遞進地展開深度思考和價值探究。借由鐘南山院士這一耳熟能詳、備受敬仰的榜樣人物的示范,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生命的意義不只在于讓自己生活得好,還在于立足自身崗位工作,為他人、整個社會乃至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從而不斷充盈自己的生命,綻放生命的光彩。
三、拓展深化標題的“話題”關切,聯(lián)結學科學習與社會實踐
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tǒng)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原則。[5]實踐性作為本課程的基本特性,必然要求教學注重學科內容與社會實踐的聯(lián)結,引領學生展開道德實踐,在社會參與的行動中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涵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教學話題通?!耙詫W生的道德認知、情感及實踐水平為基礎,選取學生關心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現實問題、實際事例作為主要素材提煉”[6]而成。好的教學話題能使課堂成為聯(lián)系現實生活與實踐的橋梁,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臺。我們在教學中應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拓展、深化教材標題所蘊涵的社會關切,從而以話題的互動思考引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
例如,“厲行法治”是九年級上冊第4課“凝聚法治共識”一課第二目的內容,“厲行法治”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雖然不同主體厲行法治的側重點不同,但是,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的要求則是一致的,最終指向自覺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行動踐行?;诖?,教師立足社會熱點話題,從熟悉的社會生活入手,引領學生在情境探究中參與社會生活,感悟法治中國建設,踐行法治意識。
社會熱點話題:從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原因分析中,談談我們應如何避免此類悲劇再次發(fā)生?(溫馨提示:可以從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公交公司、個人等角度考慮)
立法機關代表:我們小組認為,從現行法律來看,搶奪方向盤的行為雖然具有嚴重社會危害,但違法成本比較低,應該將搶奪方向盤、毆打正在行駛司機等定為犯罪行為。
點評1:的確,我們要加快制定或修改相關法律,加大違法成本,規(guī)范乘客行為,保護行車安全,做到科學立法。
行政機關代表:一旦發(fā)生類似情況,相關機關應該嚴格執(zhí)行相關法律,保護公共交通安全,保護好人民。
點評2:政府部門要嚴格執(zhí)法,同時應加大宣傳,讓法律法規(guī)成為人們心中不可觸碰的底線。
司法機關代表:我們認為法院應嚴格根據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量刑,不受外界干擾,做到司法公正。
點評3:同學們剛剛講得很有道理。我國法律規(guī)定,已經死亡的人不能再審理并定罪量刑,但從民事角度,如果有遺產的話,其遺產應首先用于賠償被害人的損失。這一事件還未進入司法程序,我們可持續(xù)關注,相信司法機關會做到公正司法。
公交公司代表:我們認為公交車應配備隔離駕駛室,加強相關培訓。此外,還應未雨綢繆,比如司機突發(fā)疾病應該怎么辦?
點評4:公司發(fā)展應將行車安全放在首位。比如,有些公交公司設立了“委屈獎”,鼓勵司機面對乘客謾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以行車安全為首,事后會對司機進行物質獎勵。
公交車司機代表:公交司機要遵守交通法規(guī),牢記安全駕駛。遇到此類事件先不還手,因為他這時的身份不只是普通公民,最重要的是保證全車人的安全。
乘客代表:我們每一個人要做有法律意識、規(guī)則意識、道德意識的好乘客,當然,遇到此類事件也應該做一個見義勇為的好乘客。
師總結:同學們?yōu)楸苊忸愃票瘎〖紡V益,說到了立法機關要做到科學立法,行政機關要做到嚴格執(zhí)法,司法機關要做到公正司法,全體社會成員都應該做到全民守法。這就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十六字方針。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這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若當時事件的經歷者,能合理、合法地處理坐過站這樣的小事,不同的應對,同樣的事件就有不一樣的結局。
這一探究過程實現了社會生活與學科內容的有效聯(lián)結,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進而從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公交公司等不同視角,展開多元思考和觀點表達。學生立足具體話題展開了分析和判斷,并作出了正確的價值選擇。這有助于引領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將道德與法治“道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提升全面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9.
[5][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22.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