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華
摘? ? 要
對學生攻擊老師的現(xiàn)象分析發(fā)現(xiàn),道德許可辱虐管理是師生關系變壞的起因之一。為了避開失德帶來的風險,好老師應覺察自己伴隨道德許可心理而來的情緒和壓力,檢視自己的清白感和傲慢言行;涵養(yǎng)謙卑感恩的好品質;覺察辱虐言行,及早補救做好善后工作;覺察集體觀念并擇善而從。
關 鍵 詞
道德許可;好老師;辱虐管理;覺察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21)09-00-03
一、問題提出:好老師難當
學生對教師的暴力似乎已成為 21 世紀全球教育系統(tǒng)的普遍現(xiàn)象。[1]一名違紀學生在課堂將班主任打成腦震蕩,給老師道歉賠錢后調班復課。學生洋洋得意,全校老師一片嘩然。[2]幾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李某某,在小學六年級時暴打自己的班主任英語老師,被送到國外讀書,結果其惡行一發(fā)不可收拾,被國外中學開除,回國繼續(xù)橫行霸道,最終進了監(jiān)獄。
預防勝于治理,風起于青萍之末時及時引導,才不會釀成大錯。但是學術界對于學生傷害老師的起因至今沒能理出一個頭緒,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的受害沒有共性,原因很難解釋,[3]只能是從現(xiàn)象上總結發(fā)現(xiàn),受害老師有嚴格、歧視、不自律等特點??v觀近年來國內十多起學生攻擊老師案例中的受害老師,無一不是“教之嚴、責之重、愛之切”?!皭凵缱印钡孽U老師被他抱以厚望、視如兒子的學生殺害;效率極高的孫老師是重點中學為數(shù)不多的優(yōu)秀老師,卻被學生雷某割頸;兢兢業(yè)業(yè)、口碑極好的滕老師正在給差生做思想工作時被學生用刀捅死[4][5]……那么,為什么一些好教師沒有成為學生的榜樣,反而成為攻擊的對象?
二、原因分析:關系在位才是真道德
教師職業(yè)壓力大,但好老師壓力更大,因為好老師喜歡生活在好人的世界里,容易對自己定下高標準,也容易對學生實施嚴要求。目標太高而無法達到時,就會自我攻擊,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想盡辦法激將學生。好老師容易活在標準中、活在過去成功的經驗中,而偏離師生交流的具體情境。比如上述鮑老師越位成了學生的“父親”,孫老師在和學生溝通時“目中無人”,沒有充分顧及學生當下的情緒,滕老師可能固著在“嚴厲但很負責”的好老師形象上了。
“關系在位”意味著人與人不僅在一起,還意味著彼此在互動,在互換資源、互換感情。根據社會交換的互惠原則,普通人都需要保持付出與得到、施與受的平衡,比如教師付出關愛,學生會有知恩圖報的反應。但有時候感激是滯后的,比如學生十幾年后才知道老師是為他好,老師于是就會冒著一個風險:付出感情,卻暫時收獲了學生的怨恨。許多好老師都愿意冒這個風險:現(xiàn)在我對你嚴格一些,將來你就知道好了。可是此時他們已經不在當下的關系里,跑到未來了。我們可以把未來目標當作人生奮斗的動力,但是如果讓不確定的未來取代現(xiàn)在作為決策依據,那就太情緒化了。沒有當下的情緒和認知為基礎,又何談未來?好老師會把自己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工資、獎金、名譽、地位作為“得到”,以至于他們在具體師生互動中完全被不同時空的權責帶走,被經驗帶走,看不到眼前活生生的人。離開了心與心碰撞交流的大道規(guī)律,任何溝通都是無效的。在位是道,失位失德。赫爾巴特說過:教育的最高、唯一目的是道德教育。當教育被異化成教學,把提分快作為衡量好老師的標準,師生互動就成了純粹的功利交換,老師先成“空心人”,失去對生命和成長的敬畏,無法滋養(yǎng)學生的精神,降位成“監(jiān)工”“教學機器”,很難在受人尊敬的位置上坐穩(wěn)。
道德許可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建立良好道德自我或向外界樹立良好道德形象的意圖,人們都在試圖維持道德平衡,并通過過去的行為判斷自己是否達到平衡。[6]過去很多的道德行為意味著人們建立了積極道德自我的目標,他們會轉而追求其他目標以達平衡,比如好老師會努力提高全班的排名和成績、提高升學率等。過去道德行為產生的“道德信譽(moral credits)”讓人做不道德行為的時候反而會心安理得。Monin和Miller進一步指出,人們將曖昧存疑的行為解釋為道德行為,這是一種道德證書(moral credentials)授予的心理權利,[7]比如視老師對學生的辱虐管理是嚴格管教、是愛的表現(xiàn)。道德許可是:我堅信我是對的,我是為了你好的,我沒錯,你看我這么好的一個人怎么可能做出壞事?我現(xiàn)在對你不好不都是為了你將來好嗎?道德許可帶來的后果就是:越好的老師做壞事的幾率越高。好老師付出太多后內心有很強烈的清白感以及隨之而來的隱秘的傲慢,這構成了師生交流中的一個障礙。如果一個學生總是達不到標準,他會有罪惡感,有的學生因為家庭出身等很多原因深感自卑,當罪惡感、自卑感沉重的學生遇到傲慢優(yōu)秀的老師,自己錯到無可辯駁,自我概念崩潰,后面的事情就無法自持,破罐子破摔了。有時好學生也會因為老師對自己付出太多而愧疚,因為被老師的目標和關愛所控制而失去自由、失去清白感、壓力山大。好老師太想再上一個新臺階,以至于忘了好學生也承受不起,好老師被道德證書帶走后,他眼里就只剩下標準了。
道德許可下的人不會公然挑戰(zhàn)道德底線,其存疑行為大多有根有據,甚至是遵循古德(嚴師出高徒)的,貌似清高、相當具有迷惑性,所以非常需要辨析。傳統(tǒng)私塾經學教育和一些學徒式教育中,先生責打學生天經地義,學生也少有怨恨,因為學道在先的“先生”擁有高高在上的制度性傲慢,他們無法挑戰(zhàn)老師的地位。如今知識獲得的渠道大大增加,師生關系越來越平等,有時老師還需要向學生問道學習,教師權威消解。[8]如果好老師在嘔心瀝血付出的時候缺乏謙卑和自律,好學生累積壓抑和不滿,差學生累積無力感、罪惡感,好老師遭到攻擊的幾率就會增加。如果好老師道德許可辱虐管理的心理權利繼續(xù),他們身上的悲劇也會持續(xù)。
三、對策:從覺察開始,不再許可
覺察意味著穿越。有覺察的人,能夠躲開鋒利的兵刃;沒有覺察的人,一顆小石頭也能致命。
首先,覺察自己身上的名譽利益有沒有給自己造成負擔?自己過往的輝煌有沒有讓自己壓力重重?有沒有擔心自己的好名聲會難以為繼?自己是不是太在意校長和同事對自己的看法,太想迎合學校公認的好老師標準,以至于恐懼焦慮已經超限讓自己六神無主?也要覺察自己內心清白感、言行中傲慢感的蛛絲馬跡,這些感受和行為會破壞自己的教育教學,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道德許可理論啟發(fā)我們:適當放縱可以避免不道德行為的發(fā)生。好老師更需要呵護自己,可以偶爾放縱一下、及時獎勵自己來應對自己的壞情緒;從自己過去的輝煌中提取良知道德的經驗,比如那些讓自己和學生淚眼模糊的片段,來挖掘被名利埋葬的真心真情真我,創(chuàng)造與學生兩情相悅的體驗;與大自然大環(huán)境聯(lián)結,一則為放下名韁利鎖、忘掉煩惱、減壓、減少自我損耗,從而提高道德判斷力,二則為喚醒我們的敬畏,從關注自我感受轉向關注世界、關注他人、移步學生的內心世界。
其次,涵養(yǎng)自己謙卑和感恩的道德品質。除了時時反思自我概念,好老師也要時時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言行,探索從細節(jié)上打動學生。尊重學生,就是以學生為尊、為主、為大,守住老師權利的邊界,以學生的看法、情緒、感受為重,不侵犯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我決定性,深深接納學生成長中的不完美、敬畏生命的成長過程。真正的好老師無私關愛學生的時候能深懷謙卑,因為有人愿意接受自己的付出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如果做不到,那就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也給自己付出和減壓,比如發(fā)動學生關愛學生、讓學生自我管理、讓學生分擔班級事務等,也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合作。懇請同事和校長來幫助自己。同時對每一個學生心存感恩,感恩差生帶給自己的啟發(fā)和專業(yè)促進,感恩好學生帶給班級的引領,帶給自己的輕松,感恩是所有積極情緒的來源,如此能緩解焦慮,也能優(yōu)化師生關系。
再次,學會及時善后。老師不可能對每一句惡言、每一件惡事都有很好的善后,但是如果老師的惡劣言行、過激行為傷害到學生自我評價和發(fā)展,就必須及時補救。誰都有情緒耗竭的時候,誰都會發(fā)脾氣,誰都會出言不遜,但是辱虐管理中的惡劣評價如果沒有及時道歉,就會持續(xù)在學生的心中發(fā)酵,其暗示效應會伴隨學生一生。善后就是道歉、認錯、賠不是,這讓學生看到真實的生活,見識到內心強大的楷模。找機會向學生解釋“道德→不道德”的許可過程,帶著真心和對道德的敬畏,開啟“不道德→道德”的凈化旅程,并在內心承諾要堅持“道德→道德”的序列行為,用鮮活的生命形態(tài)點亮學生的成長之路。
最后,覺察自己所處的集體氛圍、擇善而從。研究發(fā)現(xiàn):集體氛圍決定道德許可,良好的團隊氛圍會引發(fā)員工親社會違規(guī)行為,[9]假如重點學校、名校、名校長定的功利性目標更重要,即使是作為道德楷模的好老師,也會違規(guī)違心,輕慢有道德但學業(yè)不良學生,包庇品行不良但成績優(yōu)異者。越想迎合他人,偏差行為越多。假如集體崇尚“打是親罵是愛”的辱虐管理理念,越是好老師就越是帶頭踐行辱虐管理。越是認同集體的某個觀念,為了表現(xiàn)好就越會主動執(zhí)行此觀念,哪怕是違背道德的。社會認同理論認為人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源于群體成員以及所在群體與其他群體的區(qū)別。人們對內群體成員有很多積極偏見,模糊情境下,人們善意推測群體內成員的意圖更愿意給同伴“疑罪從無”的權利[10]從而產生道德許可。作為一個好老師,要反思自己團隊中的一些觀念,防止道德相對主義的侵襲,不隨大流。同樣,團隊內成員的道德行為也能提升個體的道德水平。如果學校層面能提倡師生平等、尊重學生、淡泊名利、自我關愛,那么好老師就不會被誤導到一味付出、失去平衡。
參考文獻:
[1]Espelage D. Anderman E M. Brown V. et al.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Violence Directed Against Teachers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3,68(2):75-87.
[2]李新武,祁紅霞,陳翠紅,學校對"學生對教師暴力行為"的應對[J].網絡財富,2009.(5):44-45.
[3]胡花花,張國華,雷靂.學生對教師的暴力:現(xiàn)狀、解釋及干預[J].心理研究,2014,7(6):7-18.
[4]吳鍾昊.超級中學臨川二中殺師案追蹤[EB/OL].(2013-09-16)[2021-08-20].https://news.xinhuanet.com/edu/2013.9.16.
[5]光影流轉.誰來保護老師的安全?誰來拯救老師尊嚴?[EB/OL].(2017-11-15)[2021-08-20].https://www.sohu.com/a/204371150_100028618.
[6]Nisan'M.MoraI balance:A moldel of how people arrive at moral decision[J].The moral domain,1990: 283-314.
[7]Monin B,MilleRDT.Moral credentials and the expression of prejudi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1) : 33-43.
[8]陳昌照.試論"后前喻時代"的好老師標準[J].中小學德育,2020(9):17-20.
[9]梅晶.多視角下的親社會違規(guī)行為[J].宿州學院學報,2019(5):6-9.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