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軍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尿常規(guī)檢查為臨床中常見的檢查項目,主要特點是對數(shù)檢人群尿液進行收集過程十分便捷,費用偏低[1]。對最終檢查結果進行分析,隨后評估患者病情狀況予以有效治療。然而在工作當中,由于其他因素影響導致采集尿液無法及時送檢,從而影響檢查結果[2-3]。鑒于此,本研究選取98例在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尿檢病例,研究分析尿液標本放置于不同條件過程中開展尿常規(guī)檢驗結果變化情況,內(nèi)容如下。
選取98例在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尿檢病例,按照隨機方式將98例尿樣分為兩組,包括常規(guī)環(huán)境49例尿樣(對照組),放置溫度4℃環(huán)境尿樣(觀察組)。對照組含男性尿樣31例,女性尿樣18例;患者年齡24 ~75 歲,平均年齡(49.54±3.58) 歲;觀察組含男性尿樣30例,女男性尿樣19例;患者年齡26 ~73 歲,平均年齡(49.68±3.76) 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收集98例常規(guī)尿檢樣本,隨后分為同等兩組。每份尿液取10 mL,放置于常溫以及4℃冰箱環(huán)境中等待檢測,檢測儀選擇貝克曼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及愛威科技AVE766 全自動尿液分析流水線以及配套試劑。對采集完各項尿液時(T0)、放置1 h(T1)、放置2 h(T2) 和放置3 h(T3) 分別開展常規(guī)尿檢。
分析對照組與觀察組放置不同時間段患者尿檢結果,包括:細菌菌落數(shù)、紅細胞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上皮細胞計數(shù)、尿酸(UA)、肌酐(Ucr) 和總蛋白(TP) 水平。
使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 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T3細菌菌落數(shù)、紅細胞計數(shù)和其他時間段比,均顯著偏低(P<0.05);對照組T3細菌菌落數(shù)和其他時間段比較顯著偏高,T3紅細胞計數(shù)和其他時間段比,均顯著偏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尿樣放置不同時間段細菌菌落和紅細胞計數(shù)結果比較(N=49,± s )單位:μL
表1 兩組尿樣放置不同時間段細菌菌落和紅細胞計數(shù)結果比較(N=49,± s )單位:μL
細菌菌落數(shù) 紅細胞計數(shù)T1 T2 T3 T0 T1 T2 T3組別T0 觀察組 252.53±31.35 252.40±31.29 251.90±31.41 210.53±28.33 28.36±3.59 28.42±3.27 28.48±3.47 21.21±2.58對照組 252.53±31.35 251.04±32.02 252.36±30.29 282.52±29.36 28.36±3.59 28.38±3.62 28.53±3.61 19.27±1.06 t 0.000 0.213 0.074 12.351 0.000 0.057 0.070 4.869 P 1.000 0.832 0.941 <0.001 1.000 0.954 0.944 <0.001
兩組尿樣四個時間段上皮細胞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尿樣放置不同時間段白細胞和上皮細胞計數(shù)結果比較(N=49,± s )單位:μL
表2 兩組尿樣放置不同時間段白細胞和上皮細胞計數(shù)結果比較(N=49,± s )單位:μL
白細胞計數(shù) 上皮細胞計數(shù)T1 T2 T3 T0 T1 T2 T3 24.72±5.31 24.29±5.78 24.35±5.53 15.27±0.49 15.29±0.45 15.29±0.52 15.30±0.53 24.40±5.49 24.58±5.43 24.50±4.99 15.27±0.49 15.31±0.27 15.32±0.52 15.34±0.30組別 T0 觀察組 24.69±5.70 對照組 24.67±5.70 t 0.017 0.293 0.256 0.141 0.000 0.267 0.286 0.460 P 0.986 0.770 0.799 0.888 1.000 0.790 0.776 0.647
兩組尿樣四個時間段UA、Ucr 和T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續(xù)表3。
表3 分析對照組與觀察組放置不同時間段患者UA、Ucr 和TP 結果(N=49,± s )單位:μL
表3 分析對照組與觀察組放置不同時間段患者UA、Ucr 和TP 結果(N=49,± s )單位:μL
UA Ucr T1 T2 T3 T0 T1 T2 T3.26 1 239.02±31.46 1 240.48±30.26 1 238.52±31.50 3 556.49±323.65 3 446.99±331.29 3 458.30±324.14 3 572.37±298.48.26 1 238.56±31.49 1 239.04±31.46 1 268.26±30.59 3 456.49±323.65 3 449.49±334.66 3 457.53±324.60 3 572.37±298.48組別 T0 觀察組 1 238.48±31對照組 1 238.48±31 t 0.072 0.000 0.231 0.042 1.529 0.037 0.012 0.000 P 0.943 1.000 0.818 0.967 0.130 0.970 0.991 1.000
續(xù)表3
臨床開展尿常規(guī)檢查過程中,其主要作用價值在于診斷慢性腎盂腎炎或者是感染疾病。由于部分因素會導致患者尿樣發(fā)生變質,對最終檢查結果造成影響,導致病情診斷準確率降低[4]。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T3細菌菌落數(shù)和其他時間段比較顯著偏高,T3紅細胞計數(shù)和其他時間段比,均顯著偏低(P<0.05)。是因為尿樣放置時間越長,會增加細菌數(shù)量,同時還會引起PH 值發(fā)生改變,紅細胞發(fā)生溶解,使其產(chǎn)生形態(tài)變化[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T3細菌菌落數(shù)、紅細胞計數(shù)和其他時間段比,均顯著偏低(P<0.05)。是因為尿樣放置時間越長,則紅細胞會出現(xiàn)變形以及聚集。同時若放置于低溫條件之下,可對尿液細菌生長起到抑制作用。Ucr 屬于人體肌肉代謝產(chǎn)物,健康者可經(jīng)腎臟將其排出體外,所以對患者尿液中該指標情況進行觀察,可有效判定腎臟功能情況。而TP主要作用價值是能夠判定患者是否存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骨髓瘤或者是脫水等疾病。UA 能夠將人體實際免疫情況以及代謝情況如實反映出,可判定患者是否存在尿酸性腎病或者是尿酸性關節(jié)炎疾病[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尿樣四個時間段上皮細胞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因為若尿樣放置時間越長,則尿液樣本中的紅細胞以及白細胞所含有機物將會被溶解。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尿樣四個時間段UA、Ucr 和T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因為當尿液樣本處于低溫狀態(tài)下,尿液樣本發(fā)生化學反應變化速度減慢。
綜上所述,無論尿樣放置任何環(huán)境當中,都需確保在3 h 內(nèi)完成常規(guī)檢驗,從而確保檢驗結果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