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湯 沂,王 磊
自發(fā)性冠狀動脈夾層(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起病急驟,發(fā)病率約占ACS的1%~4%[1],病因尚不完全明確。1931年Pretty報道了首例42歲女性SCAD患者,但此后該疾病更多的是依據(jù)尸檢明確診斷,直到冠狀動脈造影和腔內影像學的廣泛應用,人們逐漸認識到SCAD是引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ACS)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合并傳統(tǒng)心血管相關危險因素較少的中青年女性中更為常見[2]。本文報道了1例發(fā)病典型、臨床資料完整的SCAD病例,并通過文獻復習,總結臨床經(jīng)驗,為以后的臨床診療提供更好的思路。
1.1 一般資料患者,女,49歲,既往有“高血壓病”病史17年,否認“糖尿病”等病史及不良嗜好?;颊哂?018年3月23日情緒激動后突發(fā)間斷胸骨后壓榨樣疼痛,伴大汗,發(fā)病后3 d至我院就診。入院心電圖示:竇性心律,V4~V6導聯(lián)T波低平。生化檢查:肌鈣蛋白T 0.514 ng/mL,肌鈣蛋白I 2.18 ng/mL。診斷為:冠心病、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雙聯(lián)抗血小板聚集及瑞舒伐他汀調脂穩(wěn)定斑塊等治療并于2018年4月2日行冠狀動脈造影,術中示:左主干(LMCA)及左前降支(LAD)未見明顯狹窄,左回旋支(LCX)主支未見明顯狹窄,第一鈍緣支(OM1)中段約99%狹窄,遠端TIMI血流2級,右冠狀動脈(RCA)未見明顯狹窄。隨即于OM1狹窄處予SeQuent Please藥物涂層球囊(涂層藥物紫杉醇,B. Braun Melsungen AG公司)行球囊擴張治療恢復TIMI 3級血流。術后患者規(guī)范服用藥物,病情穩(wěn)定。2020年4月2日患者于情緒激動后出現(xiàn)持續(xù)胸悶胸痛伴大汗及夜間不能平臥,發(fā)病24 h后送至我院,入院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V1~V4導聯(lián)ST略呈弓背樣抬高≤0.1 mV,V1~V6導聯(lián)T波深倒。遂以“冠心病、急性冠脈綜合征”收治入科。
1.2 診療經(jīng)過入院查體:血壓116/75 mmHg,呼吸20 次/min,神志清楚。雙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聞及少許細濕啰音,未聞及哮鳴音。心率85 次/min,心律齊,心音正常,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心臟雜音及心包摩擦音。雙下肢及顏面部無水腫。入院后檢查:血生化:腦利鈉肽前體536.20 pmol/L、肌鈣蛋白I 0.05 ng/mL、乳酸脫氫酶746 U/L,肝腎功能及電解質正常;甲狀腺功能、自身免疫指標及激素水平測定均在正常范圍;心臟超聲:左心房內徑46 mm、右心房大小61 mm×52 mm、左心室舒張末內徑64 mm、射血分數(shù)32%,左室壁各節(jié)段室壁運動幅度減低,提示:雙心房、左心室大;左心功能不全。入院診斷: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 Killip 2級;2.高血壓病(3級 很高危組)。入院后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雙聯(lián)抗血小板聚集,呋塞米、螺內酯利尿及硝酸酯擴血管降低心臟負荷,沙庫巴曲纈沙坦、比索洛爾改善心肌缺血重構等治療。病情穩(wěn)定后患者于2020年4月9日行冠狀動脈造影,術中示:LCX及OM1未見明顯狹窄,RCA未見明顯狹窄,LMCA未見明顯狹窄,LAD中段次全閉塞約95%狹窄,TIMI血流2級;LAD行血管內超聲(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Volcano公司)檢查示中段狹窄處內膜光滑,未見斑塊負荷,可見內膜撕裂,造影劑滯留,提示冠狀動脈壁內血腫。因LAD存在TIMI 2級血流,未予支架置入,繼續(xù)藥物治療,患者胸痛緩解,無胸悶氣喘癥狀。于2020年4月21日復查冠狀動脈造影術示:LAD中段原次全閉塞處狹窄約30%,TIMI血流3級,見圖1。術后繼續(xù)給予藥物治療,復查心電圖:竇性心律、胸前導聯(lián)ST段回落,T波呈正負雙向。
a:2018年冠狀動脈造影示OM1嚴重狹窄(垂直箭頭所示);b:2018年OM1藥物球囊治療后造影(垂直箭頭所示);c:2020年冠狀動脈造影示OM1未見明顯嚴重狹窄(垂直箭頭所示);d:2018年冠狀動脈造影示LAD未見明顯狹窄(水平箭頭所示);e:2020年冠狀動脈造影示LAD中段嚴重狹窄(水平箭頭所示);f:第3次冠狀動脈造影示LAD狹窄減輕(水平箭頭所示)圖1 自發(fā)性冠狀動脈夾層患者3次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對比
該患者2年之內兩度因ACS入院,首次發(fā)病經(jīng)藥物球囊PCI治療的靶血管病變恢復得幾乎不留痕跡,而先前無明確病變的LAD中段呈現(xiàn)次全閉塞且經(jīng)IVUS證實為SCAD,未經(jīng)PCI治療,在予藥物治療后短期內復查造影顯示該處SCAD大部吸收、狹窄明顯緩解(3次冠脈介入造影結果見圖1,IVUS結果見圖2)?;颊哂?020年4月22日出院后規(guī)范服用藥物,于1個月、3個月、6個月及1年后行電話隨訪時未訴有胸悶胸痛發(fā)作及再次入院。
箭頭所示為冠脈病變處,內膜撕裂,壁內血腫形成,血管真腔明顯受壓圖2 自發(fā)性冠狀動脈夾層患者IVUS檢查結果
SCAD是一種相對少見的ACS病因,其特征是冠狀動脈的非動脈粥樣硬化性內膜撕裂,導致血管壁內血腫的進展。隨后血腫可能擠壓血管真腔導致狹窄及冠狀動脈血流障礙,并引發(fā)ACS。根據(jù)最近的文獻報道[3],在50歲以下缺少心血管相關危險因素的女性中,SCAD占所有ACS的35%,90%以上的SCAD患者為女性。SCAD的病因尚不明確,通常認為是多因素的[4],目前認為直接病因可能與冠脈肌層局部纖維肌發(fā)育不良相關,而圍產(chǎn)期、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亦與SCAD發(fā)病有關。極端的體力活動、強烈的情緒壓力和擬交感神經(jīng)藥物、劇烈的嘔吐、咳嗽、排便等都可能會誘導SCAD發(fā)病。本例患者為49歲中年女性,有單個心血管相關危險因素,激素水平及免疫指標等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其2次發(fā)病均為情緒激動時發(fā)作,符合SCAD發(fā)病的特點。
SCAD通常以胸痛起病[5],表現(xiàn)為ACS,癥狀的輕重受夾層的位置、累及的血管以及血管遠端血流情況影響。在發(fā)生ACS時通常伴有胸痛,有研究報道SCAD患者中26%~87%表現(xiàn)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3%~69%表現(xiàn)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累及部位可在心電圖上產(chǎn)生特征性改變。也有研究報道SCAD并發(fā)癥中,約3%~11%合并室性心律失常、2%合并心源性休克和1%合并心源性猝死[6]。急性期內易出現(xiàn)左心功能減低,有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在44%~49%的病例中觀察到左室射血分數(shù)低于50%,但急性期后心功能會有所改善[7]。本例患者2次發(fā)病均以胸痛起病,心電圖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均支持ACS診斷,與文獻報道相符合。第1次發(fā)病累及OM1,其供血范圍局限,故患者癥狀較輕,左心功能受累較小;而第2次發(fā)病累及LAD中段,供血范圍明顯更廣,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持續(xù)時間均較第1次嚴重,左心功能明顯受累。
冠狀動脈造影為診斷SCAD的金標準,Ciraulo于1987年首次通過冠脈造影證實了這一疾病,影像學表現(xiàn)為內膜片狀撕裂或管壁存在造影劑滯留。根據(jù)冠脈造影結果,臨床多用Saw分類法[8]將SCAD分為三種類型:1型表現(xiàn)為冠狀動脈內可見內膜瓣、雙軌征合并造影劑滯留。2型表現(xiàn)為彌漫性光滑狹窄,可見不同長度和嚴重程度的彌漫性光滑狹窄(典型為>20 mm),其中2a型病變遠段冠脈內徑正常,而2b型為彌漫光滑狹窄,狹窄延伸至冠狀動脈末梢。3型類似于動脈粥樣硬化的局灶性或管狀狹窄,如同本例患者第2次發(fā)病時的罪犯病變。此時通過常規(guī)冠狀動脈造影很難和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狹窄相鑒別,通常需要腔內影像如光學相干斷層成像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或IVUS明確,否則極易出現(xiàn)漏診。
目前,關于SCAD規(guī)范治療的大規(guī)模的隨機對照研究較少,尚缺乏充分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大多數(shù)專家的觀點是對于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的患者推薦保守治療[9]。研究顯示進行造影隨訪時有高達70%~97%的SCAD病變可自行愈合[10],而是否針對這部分患者進行血管重建治療尚存在爭議,可能與其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大有關[11-12]。因此,保守治療是無持續(xù)缺血、病情穩(wěn)定的SCAD患者的首選。而對于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的患者,則建議及時給予個體化的血運重建[13]。
在SCAD的藥物治療方面,β受體阻滯劑被證明能夠減少SCAD的復發(fā)[14]??寡“逯委熑匀鄙俅笠?guī)模的研究證據(jù),專家共識推薦在SCAD后如果已行支架置入則需常規(guī)雙聯(lián)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1年,否則則建議使用單藥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1~12個月,而1年之后是否需要堅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則尚不明確[15]。另外新型P2Y12拮抗劑(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在SCAD治療中的作用尚不明確,不被推薦使用。目前大多數(shù)觀點認為對于SCAD不推薦使用抗凝及溶栓藥,在經(jīng)影像學明確SCAD診斷后應第一時間停用抗凝藥。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拮抗劑這類藥物往往應用于有明顯左心室功能障礙或合并高血壓的SCAD患者。有回顧性研究報道他汀類藥物可能會增加SCAD的復發(fā)風險,不作為SCAD患者常規(guī)推薦,但可應用于血脂異?;虬橛袆用}粥樣硬化疾病的患者。
本例患者采取了藥物保守治療,確診SCAD后采用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同時結合患者左心功能受損給予諾新妥、比索洛爾等針對性治療。經(jīng)藥物保守治療后再次復查冠脈造影示前降支狹窄明顯減輕,間接提示壁內血腫吸收,這一觀察結果與國內外大多數(shù)中心報道的研究結果相似,支持在生命體征平穩(wěn)的情況下,首選藥物保守治療的方案。
對于SCAD的隨訪中,有研究顯示SCAD患者平均隨訪3.1年,復發(fā)率為17%~18%[16]。本例患者的發(fā)病特點是短短2年間2度因ACS入院,經(jīng)歷3次冠脈造影檢查及1次IVUS,罪犯血管及其演變截然不同:首次發(fā)病的罪犯血管為次全閉塞的OM1在復查造影時恢復的近乎正常,而首次造影看似毫無狹窄的LAD中段血管短短2年之后急性起病就近乎次全閉塞,且在經(jīng)IVUS確認SCAD后經(jīng)藥物治療不到2周后狹窄程度迅速減輕緩解。因此不排除前次OM1次全閉塞亦是SCAD可能,支持SCAD患者確實存在較高復發(fā)的可能,應加強隨訪。
本研究的不足:雖然患者首次發(fā)病病因高度懷疑OM支SCAD,但是缺乏腔內影像的證實,而最后1次復查造影時因經(jīng)濟原因未能再次IVUS檢查進行確認。
綜上所述,本例患者2次以ACS起病,通過3次冠狀動脈造影以及IVUS檢查明確診斷,最終經(jīng)過及時規(guī)范保守的治療,預后良好。該病例臨床資料較為完整,前后對照依據(jù)充分,經(jīng)過復習診治過程及相關文獻查閱,有利于提高臨床醫(yī)師對SCAD疾病的認識,避免在臨床工作中對于類似ACS起病的SCAD患者出現(xiàn)漏診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