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銓
推薦指數(shù):★★★★
反調指數(shù):★★
最新票房:4.13億
(截止9月29日)
一直以來,由于災難片所設定的故事時空天然地帶有極端性,所以能充分地展現(xiàn)人物在生存危機下所采取的行動及真實的人性,并且憑借特效及奇觀化的視覺呈現(xiàn),成為了好萊塢熱門大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此同時,中國的災難片,除了如《唐山大地震》等零星幾部大制作反響較佳之外,很少出現(xiàn)出圈的“黑馬”,而在今年中秋檔,一部聚焦基建話題,緊靠自然災害背景的《峰爆》“殺”出重圍,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在一座修建十年的隧道即將竣工之際,一系列地質災害呼嘯而至,導致包括隧道在內的整個縣城都危在旦夕。不難看出《峰爆》的故事基礎非常符合常規(guī)災難片的設定,也就是提供了一個既極端但又有現(xiàn)實支撐的時空環(huán)境,而創(chuàng)作者需要下功夫以及觀眾所期待的部分便是在這樣的災難大背景下,小人物將如何應對,如何生存,如何選擇。
“災難面前,生命至上?!边@是電影《峰爆》發(fā)行時的核心宣傳語,從中也不難窺探出《峰爆》的主題傾向及價值立場,近年來主旋律的表達雖然常常與類型影片融合呈現(xiàn),但在災難片中展現(xiàn)集體主義精神、人民生命安全的命題實屬一次不錯創(chuàng)新,它在市場上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也為今后更為多元的類型的創(chuàng)作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但回歸影片本身,《峰爆》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值得探討。導演李駿作品一直有著“高智商、大話題、強情節(jié)”的特點,這些在該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的確,“災難”、“營救”、“家與國”、“父子情”等元素的組合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但創(chuàng)作在實操上,卻存在著夸張的設定:跳上飛機、暴雨中徒手攀巖;略顯粗糙的視覺效果以及篇幅過重的父子深情,也就導致哪怕創(chuàng)作者有很多單拎出來都很不錯的內容想要表達,但堆砌在一塊就顯得突兀、奇怪,不到兩個小時的故事體量,本就應該有輕有重,在節(jié)奏上才能調動觀眾的情緒、沉浸于虛構的故事之中,但該片雜糅式的元素組合,只會導致連災難場景的烘托都沒有很好的完成,讓觀眾與之保持著隔閡。
當然,從該片所表現(xiàn)出的國人在面對災難時的仁愛與責任中,可以看出創(chuàng)作者的大格局與大視野,基建話題作為中國當代發(fā)展討論范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的確需要更多的影視作品去討論、去歌頌,《峰爆》提供的災難類型呈現(xiàn)方法、向基建事業(yè)致敬的行動也值得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