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的現代化:從狩獵采集到農業(yè)起源》
陳勝前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9月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環(huán)境復雜,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獵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區(qū)史前先民農業(yè)起源的過程也完全不同。本書介紹了關于農業(yè)起源問題的各種定義和理論方法,利用氣象資料模擬了史前狩獵采集者的生計策略,結合考古材料回答了中國農業(yè)起源過程中種種復雜的問題,為我們重現這一變革中的細節(jié)。
《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增訂本)》
劉淑芬 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
本書上篇諸文是有關建康城市史的論文,建康作為六朝的都城,所有重要的政治事件都以此地為舞臺而逐一開展;它同時也是當時的經濟與文化中心,在六朝有限的文獻記載里,十之八九皆集中于此。中篇系六朝史的區(qū)域研究,分別探討浙東地區(qū)和交、廣地區(qū)。下篇討論中古都城坊制產生的背景、源起,并且探討它破壞崩解的原因。
《圍觀考古現場》
項木咄 著
中國致公出版社,2020年11月
本書用“破案式”的考古學思維,帶讀者圍觀11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現場,作者致力于與讀者探討如何用考古學的思維和眼光去看待文物、看待考古;如何像考古學家一樣,通過思考和實踐,發(fā)現新的歷史研究資料,解決歷史疑難問題,印證或推翻史書中的既有結論;如何綜合各種知識和常識解決一個個復雜的學術問題。
《地中海城記》
周繁文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3月
本書是作者作為一名考古學者的古城遺址考察筆記,也是一部穿透歷史的精神游記。在作者的筆下,地中海世界不再是史書上的一串空洞名詞,而是一座座活生生的城市,一個個活生生的居民。羅馬、雅典、哈德良別墅、庫瑪、烏爾奇、龐貝、奧斯蒂亞等古城或遺址,在一個中國學者的筆下獲得了呼吸。
《長江中游的史前時代》
于淼 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2020年11月
本書是一部系統(tǒng)介紹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考古成果的科普圖書,以長江中游地區(qū)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fā)現為基礎,在考古學、人類學、藝術史之多維視角下,梳理與展示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文明的“進化”特征與逐漸“文明化“的過程,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璀璨的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發(fā)展畫卷。
《山海為伴:考古隨想錄》
郭大順 著
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12月
郭大順先生很長一段時間是以東北地區(qū)考古、遼寧考古,特別是紅山文化作為他的研究重點,故此,他在這些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此書收錄他在遼西山地、渤海沿岸考察學習的隨筆,對考古學界著名的學者的回憶文章以及關于遼寧、內蒙古乃至東北地區(qū)考古學學術研究著作的序言文章50余篇。
窮物理
尼安德特人的聽力可能和現代人一樣
《自然—生態(tài)與演化》雜志近期發(fā)表的一篇論文表明尼安德特人曾擁有和現代人類差不多的聽力和言語能力。西班牙馬德里阿爾卡拉大學的Mercedes Conde-Valverde和同事對已發(fā)表的化石樣本進行了虛擬重建,隨后測試尼安德特人的耳部傳聲力,并重建了尼安德特人可能聽到和發(fā)出的聲音范圍。研究發(fā)現,和更早的古人類(包括他們的直系祖先)不同,尼安德特人聽到的聲音范圍可能和現代人一樣,而且他們的聽力向著發(fā)輔音的方向優(yōu)化。這說明尼安德特人掌握的聽力足以支持一套和人類言語一樣復雜高效的語言溝通系統(tǒng)。(NaturePortfolio微博)
人類約4.5萬年前在太平洋近大洋洲定居
《自然》近期發(fā)表了法國巴斯德研究院路易斯·金塔納·穆爾奇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團隊通過分析太平洋地區(qū)20個人群317名現今個體的基因組發(fā)現,人類走出非洲后,約在4.5萬年前在近大洋洲定居。人類在遠大洋洲定居的時間則要晚得多,3200年前左右才有人類抵達遠大洋洲。太平洋地區(qū)可以分為近大洋洲和遠大洋洲,近大洋洲包括巴布亞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和所羅門群島;遠大洋洲包括密克羅尼西亞、圣克魯斯、瓦努阿圖、新喀里多尼亞、斐濟和波利尼西亞。研究還顯示,太平洋人群的個體還攜帶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丹尼索瓦人的DNA是經過多次基因混合事件后獲得的,說明現代人與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在亞太地區(qū)較為普遍。(孫自法編譯,中國新聞社)
山東地區(qū)古代人群母系遺傳歷史
近日,《科學通報》英文在線發(fā)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付巧妹研究團隊、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導,聯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合作完成的關于距今9500—1800年間山東地區(qū)先民線粒體全基因組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利用高效的古DNA捕獲技術,獲得了山東地區(qū)12個古遺址的86條線粒體全基因組序列。研究發(fā)現,山東地區(qū)的人群可以分為距今9500—4600年間的早期人群和距今4600—1800年間的晚期人群。早于4600年前的樣本中發(fā)現了在現今東亞南、北方人群中常見的單倍體群D4、D5、B4c1和B5b2,即早期山東人群已經擁有了東亞南方和北方人群的母系遺傳特點。相較早期山東人群,晚期山東人群中新增了多種線粒體單倍體群,這些都暗示了在龍山文化時期及之后山東地區(qū)古代人群受到了其他地區(qū)人群的影響。在距今約3100年以后,山東的沿海和內陸地區(qū)的人群也可能發(fā)生了基因互動,比如共享了線粒體單倍體群M8和A,導致了在距今3100年以后山東地區(qū)沿海和內陸的人群間母系遺傳結構的差異大幅降低。(崔雪芹,《中國科學報》2021年3月5日)
知文明
早期定窯研究
早期定窯指的是北宋之前的定窯生產狀況,作者以北鎮(zhèn)定窯遺址發(fā)掘資料為基礎,結合澗磁嶺地區(qū)的唐、五代窯業(yè)遺存,對早期定窯的產品面貌進行了總結。早期定窯產品主要有細白瓷、精細白瓷、中白瓷、化妝白瓷、青黃釉瓷、細黑釉瓷、粗黑釉瓷、低溫釉陶等,定窯從創(chuàng)燒伊始就確立了以細白瓷產品為主的生產傳統(tǒng)。定窯創(chuàng)燒于中唐后期,并在中晚唐時期得到初步發(fā)展;經歷唐末五代前期的快速發(fā)展,在五代后期迎來了窯業(yè)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定窯生產傳統(tǒng)及產品風格基本形成。早期定窯的發(fā)展,對南北方的白瓷生產均產生了重要影響。(秦大樹、吳聞達、李鑫,《文物》2021年第1期)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主人蠡測
忻州九原崗壁畫墓是近年發(fā)現的最重要的北朝墓葬。因不見墓志,無法判定墓主人是誰。通過對已知北朝大墓規(guī)格及墓主人身份的比較分析,結合文獻記載及北朝后期政治軍事形勢,可以確定該墓墓主人屬于東魏北齊統(tǒng)治集團中的最高層級,其生前官位和死后贈官當介于已出土墓志的親王高潤(馮翊王)與外戚婁叡(東安王)之間。通過對可能人選生平事跡及史志所載墓所的排比分析,可以排除葬于忻州九原崗的東魏勛貴劉懿(劉貴)與北魏末年一度控制朝政的大軍閥秀容人尒朱榮及其從子尒朱兆,北齊外戚段韶和斛律金、斛律光父子,地位接近段韶和斛律父子的賀拔仁和侯莫陳相,以及地位略低于此諸人的可朱渾元(道元)、韓軌、潘樂。最有可能的人選便是東魏政權的實際控制者高歡(神武帝)的妹夫厙狄干。厙狄干是高歡最主要的創(chuàng)業(yè)親信之一,是僅次于高歡及其子高澄和高洋的第二號軍政人物,為東魏北齊政權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巨大貢獻,完全有資格擁有像忻州九原崗壁畫墓那樣的大墓為其安魂之所。壁畫墓所在位置也與清代方志中厙狄干墓在忻州西門外的記載吻合,而其出身于厙狄部落及曾在秀容尒朱榮部下為將、后追隨高歡南征北戰(zhàn)的經歷,均與墓葬壁畫特別是狩獵圖所描繪的場面若合符節(jié)。幾乎可以斷定,該墓墓主人即為厙狄干。若此,則該墓下葬應在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年)秋,墓葬壁畫得以精美保存亦與繪制時間有關。(張金龍,《文史哲》 2021年第2期)
讀天下
“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揭曉
3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行。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宣布了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的6個入選項目:浙江余姚井頭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南鞏義雙槐樹新石器時代遺址、湖北武漢郭元咀商周遺址、寧夏彭陽姚河塬西周遺址、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唐代烽燧、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此外還評選出7個入圍項目:貴安新區(qū)招果洞舊石器時代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寧縣石家及遇村兩周聚落遺址、札達桑達隆果墓地、徐州土山二號漢墓、武川壩頂北魏祭天遺址、臺州黃巖沙埠北宋中晚期窯址。埃及卡爾納克孟圖神廟遺址項目獲選為“2020年國外考古新發(fā)現”。(張小筑,國家文物局網站)
《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暫行辦法》頒布
近日,財政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fā)了《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對規(guī)范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明確了有關要求。我國是文物大國,文物總量龐大、收藏體系多元、文物保護難度大,文物資源資產的行業(yè)特點明顯?!掇k法》著力構建符合文物特點和內在規(guī)律的管理體系,明確了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登錄和清查、保護利用、信息化管理、資產報告等管理要求。《辦法》的總體定位是:保障國有文物資源資產安全完整、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明確了文物資源資產管理遵循保護為主、全面登記、合理利用、動態(tài)監(jiān)控、分類施策、分級管理的原則?!掇k法》在計價核算方面充分考慮了文物計價難的實際和特殊情況,以文物行業(yè)管理中的文物總登記賬制度為依據,提出了實物量和價值量并重、以實物量為主更全面反映文物資源資產情況的管理思路?!掇k法》還強調了加強文物利用的要求,“讓文物活起來”,即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等管理收藏單位應當加強文物資源資產展示利用管理,有效盤活文物資源資產,提高文物資源資產利用效率,充分發(fā)揮文物宣傳教育作用,以滿足社會公共文化需求?!掇k法》還提出,建立文物資源資產動態(tài)管理機制,有條件的地區(qū)和管理收藏單位可以結合地理信息地圖對不可移動文物資源資產進行信息化管理,讓數據動起來。(財政部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