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瀚
徐蓓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紀錄片導演。代表作紀錄片《大后方》 《 西南聯(lián)大》 《 九零后》。
有人說,拍紀錄片是“用攝影機寫詩”。在記錄和研究世界的影像中,觀眾能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動植物的微妙生活細節(jié)、城市建筑的千年歷史,也能洞見種種真實的社會,奇妙的人生。既是寫實,亦是寫詩。
紀錄片電影《九零后》上映之前,關于電影的票房前景,徐蓓做好了思想準備。
2019年春節(jié),云南省委宣傳部電影處處長許秋芳聯(lián)系徐蓓,問她能不能將紀錄片《西南聯(lián)大》做成電影?!段髂下?lián)大》2018年在央視和騰訊播出,成績相當耀眼,在網上也得到了年輕人的肯定,豆瓣評分高達9.4分。
起初徐蓓婉拒了提議?!耙粊?,我不看好紀錄片電影市場。國產紀錄片沒有成熟的市場機制,想靠票房收回投資,絕大部分紀錄片做不到。紀錄片注定是小眾的,中國如此,外國也如此。二來,《西南聯(lián)大》紀錄片有五集,改編成電影受到篇幅限制,難度大?!?直到電影上映,徐蓓坐進觀眾席看電影的那一刻,心里涌起了奇妙的感受,她意識到自己最初的想法錯了,“事實上,我非常感謝‘逼我做項目的所有人”。
徐蓓交出了不錯的作品。她摒棄了傳統(tǒng)紀錄片第三人稱敘述的方式,找到16位仍在世的西南聯(lián)大學生,通過他們的講述,還原那個時期發(fā)生的故事,將影片中的人物“前置”。
大銀幕上,16位平均年齡超過96歲的聯(lián)大學子從容不迫侃侃而談,楊振寧、許淵沖、楊苡、王希季、巫寧坤……他們之中有人在戰(zhàn)亂中不遠萬里投奔祖國,有人在硝煙中抱緊書籍繼續(xù)創(chuàng)作,有人在臭蟲叮咬的睡眠中懷揣遠大理想……電影院的播放介質,帶來和小屏幕完全不同的觀感,沒有打擾,沒有彈幕,觀眾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浸入那個戰(zhàn)亂與貧窮的年代,看年輕的“90后”們盛放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他們走過將近一個世紀,依然赤誠,努力生活,用熱愛照亮人和指引人。
有一場放映會, 徐蓓記得特別清楚—那是七月,來看電影的都是老師,身著統(tǒng)一T恤,胸前印著“理想”的字樣。當天電影放映結束,徐蓓例行做導演分享?!拔以詾檫@個環(huán)節(jié)會很快結束,但我一個問題也沒回答。老師們一個接一個站起來,談自己看完電影的感想,談做老師的困境。許多老師講了幾句話開始哽咽,我看著他們胸口T恤上的‘理想兩個字,能從話語中感受到他們那份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后來,一位中年女教師站起來很冷靜地說,如果我們看完這部電影,只知道流淚,是不是缺少了點什么?我們應該反思,為什么西南聯(lián)大在抗戰(zhàn)時期那種艱苦的條件下,能夠有那樣的老師、那樣的學風,不是嗎?”
這句話,擊中了徐蓓。一名教師,在講堂實踐許多年,支撐她的不僅僅有情懷,還有思考。這與徐蓓做《西南聯(lián)大》紀錄片的初衷不謀而合。2016年,《西南聯(lián)大》這個選題交到徐蓓手里,她在積累資料的籌備期就開始想這個問題?!八腥苏勂鹞髂下?lián)大,都會提起那一串閃光的數(shù)字,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多少位人文大師、多少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我覺得,背后的這個問號是應該提出來的,就是為什么,為什么西南聯(lián)大的教育能做到如此?”
帶著問題,徐蓓展開調研,在兩年時間里前前后后采訪了20多位聯(lián)大校友和聯(lián)大二代。采訪中,很多老人都給徐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素材沒辦法全部保留進成片。做紀錄片的過程,就像是瞭望海上的冰山,導演只能將最簡練、最有趣、最貼近主題的東西呈現(xiàn)在前端。最后,電影《九零后》的主線故事通過西南聯(lián)大多個學生的口述展開:如翻譯家許淵沖,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兩彈一星”功勛人物王希季、作家馬識途等,這些人物命運的交合點,便是西南聯(lián)大。
徐蓓提起兩段滄海遺珠的故事。
一位是巫寧坤,巫老是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當年他放棄了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 回國從事英語教學。他的翻譯作品包括《手術刀就是武器—白求恩傳》《了不起的蓋茨比》,以及薩爾曼· 拉什迪、約翰· 斯坦貝克、克里斯多夫· 依修伍德、亨利· 詹姆斯、狄蘭· 托馬斯等英美名家的小說和詩歌。
攝制組與巫老相約早上十點采訪,當攝制組抵達時,老人早已端端正正坐在書房里。他的太太告訴徐蓓,由于太激動,老伴記錯了時間,半夜兩點就已經起床收拾,還換上了最喜歡的鵝黃色襯衫?!拔覇柕牡谝粋€問題,‘你的家鄉(xiāng)在哪里,巫老說起揚州、1937年那些詞句,整個人的情緒完全變了,哽咽得說不出話來,我停下來,等待了十幾分鐘,他才緩過來繼續(xù)敘述?!?/p>
還有楊苡。這位年逾百歲的翻譯家內心豐富卻個性自持,非常控制情感表達。采訪結束,攝制組補拍最后一個ending鏡頭,讓楊苡坐著,聽音樂。團隊工作人員在狹小的屋子里鋪設攝像機軌道做準備,播放器里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的旋律在房間里回蕩?;椟S的燈光中,徐蓓看到老人眼里默默流出兩行淚……
從籌備紀錄片《西南聯(lián)大》到電影《九零后》上映,徐蓓一直在“趕”,因為被訪者都是90歲以上的老人,許多采訪只有一次機會,遺憾一旦產生,便沒有彌補的機會。2017年徐蓓采訪過王希季,她在做電影的時候想再拜訪王老一次,將原本高清的影像替換成4k,但王老的身體條件已經不允許,只得作罷。
“《九零后》上映后,王老的女兒給我傳消息,說父親要錄一段音頻給我。我打開音頻,王老的聲音傳出來。他唱了西南聯(lián)大的校歌,里面有他最欣賞的那句話:中興業(yè),需人杰。然后停了一下,說我給你朗誦一段古詩,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人過古稀,身體和記憶都在衰退,但學養(yǎng)卻不會褪色。在這些“90后”身上,徐蓓看到了西南聯(lián)大對這一群人所產生的終生影響:雖然每一個人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色,但他們氣質上又有一種共性,待人真誠,付出真意,對自己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當做承諾去遵守。總結起來,就是“古風”,簡單、平實,卻是當代社會很少人能抵達的境界。
能夠用影像把他們記錄下來,是一個紀錄片人的榮幸,也是責任。
回看自己的大學生活,徐蓓笑說“和前輩比差遠了”。她對紀錄片的熱情,是進入電視臺工作以后,扛著攝像機跋山涉水跑出來的。當年的徐蓓,對世界有無限的好奇和沖動。她連續(xù)拍了十年社會現(xiàn)實題材的紀錄片,有農民工進城、三峽移民,還有重慶棒棒軍生存狀況。徐蓓享受這樣的感覺,但又似乎覺得這不是自己最喜歡的方向,但大環(huán)境凋敝,購片方的喜好決定了紀錄片的方向。
轉機出現(xiàn)在徐蓓從劍橋讀完人類學碩士回到重慶時?!爸貞c市委宣傳部交給我們一個創(chuàng)作任務:叫《大后方》。也是命題作文,為抗戰(zhàn)70周年做的。我有個習慣,拍紀錄片之前整理資料和準備,都必須親力親為。在過程中,我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方向,歷史文化紀錄片?!?/p>
《大后方》完成之后,徐蓓一口氣又拍了《城門幾丈高》和《西南聯(lián)大》。這三部紀錄片,豆瓣評分全部超過9分。被問到做高分紀錄片有沒有秘訣,徐蓓笑了,“我覺得,高分紀錄片的秘訣就是做的時候不要去想高分。作品只能有一個原點,發(fā)自于心。我不擅長說高深的道理,觀眾給了高分,可能是因為大家感受到:原來主旋律,也可以做出生動的內容?!?/p>
從導演的角度來看,很多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并不是做不出好作品,誤區(qū)之一是把過多精力投注在設備、經驗、標準、流程、金錢上,力圖提升畫面質感,卻忘記了真正能打動觀眾的,是故事,是人物,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內容”。一個導演對人的解讀和還原程度夠不夠深,決定了他的故事是否足夠好看。“用眼睛去看,用腦子去想,這件事和這個人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為什么值得記錄。剪輯、音樂或者畫面形式,是實現(xiàn)表達的方式,而導演必須先考慮清楚要表達什么,我們需要獨立的思考能力,不要模仿,因為模仿是一種變相的偷懶。做紀錄片導演,如果偷懶了,用雷同的角度切入歷史,用套路呈現(xiàn)歷史人物,不好看是必然的。預設立場最大的無趣,在于抹殺了人物性格中的矛盾、糾結的部分。人的豐富性,正是故事的最重要的關鍵。”
在中國做紀錄片導演,是一件有點邊緣又很有社會意義的事情。這里是一片選題的沃土,經濟和社會經歷過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山川城市,還是人們的生活和精神,無數(shù)變化等待被記錄,無數(shù)人物等待被發(fā)掘。徐蓓樂在其中,“這個行業(yè)讓我最感激的是自由度。哪怕是指定的題材,但我在題材范圍內的創(chuàng)作是自由的,我擁有自己思考和呈獻的自由。在我這里,紀錄片永遠沒有任務,只有作品?!?h3>關于父輩的故事
我的生命,一直在被很多的“父輩”改變。這是一個潛移默化又經年累月的過程,像是河道在水的沖擊下調轉方向。
我母親是一個普通的教師。我在她身上學到了人生第一堂課,對人沒有分別心。我的母親,對領導也好,對校辦工廠的工人也好,一視同仁,都在好好說話,有發(fā)自內心的真誠和尊重?!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p>
我的導師,劍橋大學的人類學家艾倫· 麥克法蘭。我在他門下求學的時候,艾倫已經60多歲,有一次我們去考察課題,車程挺長的,車很顛簸,我看到老師在車上不斷記錄著一些東西,我問他有什么急事嗎,他回答我說,只是把一些思考的收獲隨手記錄下來。后來相處久了,我才了解他的為人,一直保持思考,保持記錄。遇到他之前,我都以為自己很用功,很自律,因為長久以來我一直保持著大學的生活規(guī)律,每天鍛煉,看書,練習聽力。但和艾倫相比起來,我差遠了。在懶惰的時候,我總是想到我的導師。
還有西南聯(lián)大這一群有趣的老人。在一段時間很密集地跟這些特別優(yōu)秀的人交流是一種幸運,他們有最強的大腦,有超級樂觀的性格,并且超級刻苦。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教育的過程,他們在我生命當中的這一段提供了很多養(yǎng)分,或者說他們就成為了一片肥沃的土壤。當我把這個片子做完,覺得好像是一個新的自我從這個土壤里又長出來了。
《尋找小糖人》
導演:馬利克·本德杰魯
他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他是干活勤苦的木匠,在世界另一頭,他和他的音樂成為了一代人的精神圖騰。同一個生命里,蘊藏著不同的命運。導演用4年的時間對準“小糖人”,將兩種人生聚合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喬丹紀錄片:最后一舞》
導演:杰森·海希爾
全片最后一集,菲爾· 杰克遜召集芝加哥公牛全體成員開了個隊會,會上他讓每個人都拿紙寫點什么,寫寫大家在一起的時光,寫寫這支球隊、這個賽季對他們各自的意義。寫完之后,所有人把自己寫的讀給大家聽,然后把紙放進咖啡罐里。菲爾關了燈,點著火,全隊一起把罐子里的紙燒掉。菲爾· 杰克遜深信,對他們所有人而言,冠軍本身固然是一種獎賞,但那段向冠軍發(fā)起沖擊的經歷,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
《越南戰(zhàn)爭》
導演:肯·伯恩斯、 琳恩·諾維克
歷經十年制作,跨遍全球搜集資料,采訪了來自各方的近80名親歷者,既有參戰(zhàn)與反戰(zhàn)的美國人,也有南越與北越的軍民。影片中有許多少見和重新數(shù)字化處理的影像檔案,還有20世紀最為出名的攝影照片和家庭影視,以及歷史新聞片段和政府內部的秘密錄音。在這部紀錄片中,未經歷者得以回顧那個分裂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