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政
“好腦子不如爛筆頭。要想成為合格的技術兵,那就得多學多記?!碑斈隇閷W好專業(yè)技術本領,張立軍把老班長講的專業(yè)知識點和排除故障的經(jīng)驗做法都詳細記錄下來。周末外出時,他買了一支鋼筆。那時候,他每個月津貼才36元錢,下了很大決心才買了回來。
這一記,就是26本。如今,臨近退休,張立軍想把這26本筆記整理完,送給戰(zhàn)友。
第一次登上掃雷艦嵊州艦,張立軍剛過完21歲生日?!吧吓灢簧蠏呃着?,上艇不上獵潛艇?!边@是海軍部隊流傳已久的一句順口溜。有一次,一位老兵拍著張立軍的肩膀說:“掃雷艦噸位小、編制少,也許苦干經(jīng)年也看不到奔頭,你要有心理準備?!睆埩④姏]有回復,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當海軍,就一定要上艦。”
不久后,一次特殊“禮遇”,讓張立軍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一次海上航行,迎面駛來一艘驅逐艦。兩艦靠近時,驅逐艦鳴笛向掃雷艦致敬。班長告訴他,按照國際慣例,其他艦艇與掃雷艦海上相遇,都要向掃雷艦鳴笛致敬,哪怕航母也不例外。
這一刻,張立軍感受到身為掃雷兵的無上榮光。
上艦僅4個月,張立軍就被海軍淳安艇艇長張建明“挖”去擔任電工班班長。淳安艇主機集控室80余張專業(yè)原理圖,每一張圖紙上百條電路、近千個節(jié)點,全部展開面積超過半個籃球場。張立軍不僅能熟記默畫,還能按圖索驥分析故障。
2年后,他從電工班班長成長為機電區(qū)隊長。那年,他隨艦出海演習,遇到極為復雜的故障,一時間都不知從何下手,后來在廠家技術人員幫助下,才解決了故障。演習過后,他心情沉重,感到自己要加倍努力了。
回來后,張立軍不放過任何拜師學藝的機會。廠修期間,他堅持全程留艦值班,跟著工廠專家們學習設備維修技巧。他的進步令大家驚嘆,工廠專家們說:“每次見到張立軍,喜憂參半。憂的是他喜歡挑刺,為了問題能和專家爭得面紅耳赤;喜的是他的合理化建議,能幫到我們?!?/p>
張立軍的這種工作態(tài)度,源于對事業(yè)的熱愛,這份熱愛支撐他堅守著掃雷兵的初心。那年,岳父勸他說:“立軍,你早點回來吧,回家找個穩(wěn)定工作方便照顧家人。”
岳父的話,張立軍不是沒有考慮過??擅慨斦驹诩装迳贤虼蠛#稚岵坏昧?。了解情況后,老艇長張建明勸張立軍:“在部隊好好干,你的崗位專業(yè)性強、發(fā)展后勁大。堅持下去,生活上的困難,慢慢能解決的?!?/p>
“現(xiàn)在看來,被艇長說中了。”張立軍笑著說。這么多年來,他先后11次被評為“優(yōu)秀黨員”,個人榮立三等功2次,3次獲得“全軍士官優(yōu)秀人才三等獎”……
26本工作筆記,詳細記錄了他的軍旅歲月。筆記上有專業(yè)技術知識的科學解讀,有解決故障問題的經(jīng)驗做法,還有作為一名掃雷兵的切身感悟。他說:“只有拼來的成功,沒有等來的輝煌。一路奔跑,就能遇見更好的自己?!?h3> 26本筆記承載了什么
對大海難以割舍的情懷,是張立軍克服一個個難題的強大動力。每一次處理故障的經(jīng)歷,都被他詳細記錄在筆記里。上等兵顧天淼曾問張立軍,為什么能如此堅持?張立軍說,在他當電工班班長時,經(jīng)??吹嚼贤чL張建明在休息時間一邊學一邊記筆記。張立軍納悶了,老艇長懂的比他多,為什么還要學習?張建明語重心長地說:“讓你們學,首先我得學。長時間不學習,手會變生,腦子也容易生銹。”這番話讓張立軍終生難忘。
張立軍手機中的視頻軟件,給他推送的視頻全部和電器設備維修有關。從過去的材料自學、進廠培訓,到現(xiàn)在的視頻教學、遠程指導,他的學習平臺在變,記筆記的學習習慣從未改變。他一直喜歡用鋼筆寫字,因為鋼筆“書寫便捷、方便留存,寫出的字不易褪色”。
四級軍士長楊云當年在新兵下連時,被分到淳安艇,跟著張立軍學電工。張立軍把艇上的管路圖、線路圖逐一分解成若干張小圖,對照每張小圖和相應的儀器設備,逐一給楊云講工作原理。原理懂了,才能上手操作。張立軍還會讓楊云畫圖,不但要畫出來,每條管路和線路還要連通,錯一個地方都不行。光畫圖,他們就用了2個月?!拔覀儼褟垘煾档倪@種方法稱為‘張氏學習法?!睏钤普f?,F(xiàn)在,楊云也是這么教徒弟的。
如今,張立軍的26本工作筆記已不知輾轉多少人之手,供大隊官兵們借鑒學習。這些筆記,不僅承載著他獨特的個人記憶,也是這些年海軍掃雷艦裝備發(fā)展的縮影。張立軍先后在四種型號掃雷艇上服役,一艘比一艘先進。
在很多人眼中,張立軍的人生很勵志——高中畢業(yè)參軍入伍,從某型首艘掃雷艇到如今新型掃雷艦,一路成長為海軍一級軍士長。但他并不覺得自己有何特別之處,他說:“我能成長為現(xiàn)在的我,是因為趕上了中國海軍快速發(fā)展的好時代,這可能是我們這一代掃雷兵的幸運之處。”
2021年,張立軍48歲,還有2年就要退休了。他有一個想法:把“自己”留給部隊。
現(xiàn)在,張立軍不限于整理《故障匯編》。為貼近官兵“口味”,他想把好的經(jīng)驗做法拍成短視頻,但一個人做效果不理想,要想真正做好,還得依靠大隊和“士官專家組”的力量。此外,作為大隊“士官專家組”代理組長,張立軍還在牽頭組建“電工實際訓練操作站”——集教學、操作、考核、競賽和小發(fā)明為一體的“創(chuàng)客空間”,方便大隊戰(zhàn)友們隨時學、隨時練。退休前,他想把多年積累下的寶貴經(jīng)驗留給更多戰(zhàn)友。
張立軍一直都很忙。入伍28年,他只在家過了4個春節(jié)。部隊家屬院張立軍的家,只能用“極簡”來形容——屋里幾乎沒有值錢的家電。工作日,張立軍吃住都在單位,只有周末才回家住上一兩天。盡管他和妻子劉艷華相隔僅2公里,過的卻是鵲橋相會的日子。
“媳婦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我才可以把全部心思用到工作上?!闭f起這些,張立軍有些愧疚,“寫26本工作筆記的時間,有一半是她給的?!?/p>
張立軍說,他的名字里有“立軍”二字,就得立起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好樣子”。如今,在該大隊,還有很多和張立軍一樣的“士官專家”活躍在基層一線。進入新時代,該大隊重視發(fā)揮士官作用推動部隊戰(zhàn)斗力躍升,于2017年成立“士官專家組”,目前已有優(yōu)秀專家型技術骨干16名。
“士官專家組”編寫的《某型掃雷艇典型故障排除方法》《海軍某型掃雷艦裝備使用保養(yǎng)規(guī)則》等,得到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并推廣到相關掃雷艦艇部隊學習使用。每周他們都會組織課堂交流,大家一起研討學習。
越來越多的士官骨干脫穎而出。近年來,“士官專家組”組織專業(yè)培訓40余次,向兄弟單位輸送技術骨干30余名。其中,多名骨干在上級組織的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4人被評為基地“維修標兵”,5項革新成果被立項推廣。
其實,這支隊伍中的每個人都有“筆記本”,他們共同記錄著來自工作實踐的筆記,記錄著強軍路上掃雷兵轉型發(fā)展的新航跡。